APP下载

语文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015-12-04马洪兴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个性化文本

马洪兴

【摘要】年级越高,学生对语文越不重视,越没兴趣,这与过去理解必须统一的教学思维有很大关系,所以构建和谐高效语文课堂,必须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既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客观需要,更是激发兴趣,提高效率的必然选择。通过个性化阅读教学来构建和谐高效语文课堂,自主预习,熟读文本是基础;创设氛围,激发兴趣是前提;个性体验,各抒己见是核心;积极评价,分层达标是保证。

【关键词】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有一个故事说是一位教育家分别到小学、初中、高中的课堂上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了一个相同的问题,这是什么?小学的回答五彩缤纷“月亮”“太阳”“地球”“脸”,到了初中成了英语中的“o”、语文中的“。”、数学中的“0”,到了高中就只剩下了“0”。

为什么年级越高,学生的想象力越来越苍白,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越来越低,对语文越来越不重视,我想这与过去教师一言堂,答案必须统一的教学思维有很大关系,它直接扼杀了我们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语文课上根本找不到成功的喜悦,以致大大降低了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所以构建和谐高效语文课堂,必须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充分肯定学生们独特的感悟。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以人为本”的客观需要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渴求的是充满活力的教学活动,而不是死气沉沉的框框,他们绝不是流水线的速成产品,潜意识里也不会希望自己被塑造成像泥人师傅手里的泥人儿,相同的规格,相同的型号,相同的性能。作为学习活动主要载体的课堂,就必须为其提供鲜活的生活学习场合。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有思想,会言论,充满活力,不断变化的生命个体。以教师为主导,把学生作为主体,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尊重师生的创造性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因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有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师生角色的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必然选择

现实情况下的语文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虽然名义上是主科,但是学生对它的重视和兴趣往往排在最后。因为他们认为语文既不会有理科那种历经苦思冥想后成功的喜悦,也不会像政治、历史等这些文科背一背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是最大的问题。想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前提就是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四、如何通过个性化阅读教学来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自主预习,熟读文本是基础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确确实实地相信每个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要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学好。自主预习,熟读文本对语文来说必不可少,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通常会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采用各种形式的阅读方式深入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本加以解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发现不同的风景,找到和自己相关的内容。试想,如果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读熟,甚至没有看,他怎么会对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呢?更怎么会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二)创设氛围,激发兴趣是前提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把握文中的“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个性体验,各抒己见是核心

原有的教学模式是老师高高在上,老师就是权威,老师对文本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解读,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之间就缺少交流,出现很多不和谐的音符。语文课最主要的还是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不同的学生由于阅读经验、生活经历、性格、民族等各方面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对于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个重要人物的理解,不一定要分出对错胜负。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教师以绝对权威的角色主宰课堂的局面,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结合自己的经历实现学生和作品之间心灵的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尤其是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学生的感悟生成最重要,只有激发学生的个性,才能焕发课堂的个性;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激励学生参与其中,让个性之花绽放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才有活力,语文课堂才真正和谐高效。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个性化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