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德育方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与创新研究

2015-12-04张咸杰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8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

张咸杰

摘要:儒家德育方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美辅德、环境陶冶、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等,运用和创新儒家德育方法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儒家德育方法;以美辅德;环境陶冶;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035-04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各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很多,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等,在这些因素中,教育方法之外的因素在短时间很难改变,而教育方法则是能动性相对较强的因素。从方法着手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无疑是条捷径。儒家的教育思想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功能上的相似性,包含有丰富的德育方法,其成功经验仍值得我们去借鉴,去运用和创新。教育部最近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儒家德育方法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可资借鉴的重要途径。黄钊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不是脱离传统的创造,而是继承传统的创新。①许多学者和教师对儒家德育方法都进行过总结,也揭示了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可是都偏重理论性,运用和创新研究明显薄弱,可操作性不强。曲阜师范大学身处孔子故里、儒家思想发源地,传统文化根基深厚,氛围浓郁,对儒家德育方法的研究和发展有着先天的优势,也积累了丰富的成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举足轻重,其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如何将地方优势和研究成果转化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如何在运用和创新儒家德育方法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笔者长期关注的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探索。

一、以美辅德

孔子的教育思想,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是为了塑造人的道德和人格,使人达到高尚美好的君子境界。在这个目标之下,孔子的德育和美育思想是结合的,美育最终是为德育服务的。孔子认为,“里仁为美”,这是孔子对美的最深刻认识,即善与美的统一。孔子视为典范的韶乐正是由于它的“尽善尽美”,才使“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而武乐在孔子的眼中是有缺憾的,“尽美未尽善”。孔子提出教育的过程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②兴于诗是说首先要学习《诗经》,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在当时诗已经被当作艺术作品看待,其鲜明的形象感、强烈的抒情性、动人的感染力、朗朗上口的节奏韵律是极好的读本;将《诗经》中的知识转化为立身为人的根本是第二步“立于礼”的任务;将外在的“礼”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离不开“乐”,这就是第三步“成于乐”,也是最高阶段,孔子认为,君子的理想人格实现于音乐艺术的欣赏、把握和理解之中。《礼记·乐记》解说礼乐的精神是:“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具有“通伦理”的性质,“知乐则几于礼矣”。诚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在宗教大典中,作乐时,无论尊卑长幼,听到乐声,心里都起同样反应,一哀都哀,一乐都乐,大家都化除一切分别想,同感觉到彼此属于一个和气周流的人群。”③孔子“诗教”、“乐教”的德育特征在于情感激发,通过陶冶、感化的作用唤起主体意识的觉醒,从而达到精神境界的净化、升华,取得道德的自我完善。孔子还提倡自然美的陶冶。孔子鼓励他的弟子投身自然的怀抱,不仅因为自然本身给人以美感,还因为山水之美与人性品格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④

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史上思想政治工作者十分重视“真”、“善”、“美”价值的融合,以美育辅助德育,因此极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真”、“善”、“美”价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被撕裂的危机。部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和道德导向功能产生怀疑,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和教学方法的有限性也在相当程度上割裂了美育融入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道德行为的养成大致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环节,美育是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情感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当前促成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薄弱环节。因此重新认识并探索美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不仅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问题,更是使思想政治教育重焕生机的必然选择。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审美形式只要运用得当不仅会为学生欢迎,也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依据笔者的探索和经验,美育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处理好这么几对关系。首先是要处理好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关系。有的老师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上课的内容吸引学生就可以,没有必要在形式上花更多时间去准备。其实,形式美不美不仅直接反映出教师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在情感上的认同,而且决定着教学信息能否准确无误地全部传递给学生。比如,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学课件的设计需要精心安排字体、色彩、图案和空间的搭配,在讲授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注意语速、语调和情感的配合,这不仅是审美的需要,更在于其会传递给学生不同的教学信息从而影响学生的掌握。其次是要处理好提升学生审美修养与兼顾学生审美能力的关系。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中的美育形式,为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地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来自经济条件、教育背景不同的地区和家庭,实际审美能力参差不齐,从而决定了审美境界的差异。比如摄影、雕塑等艺术虽然审美层次很高,但没有相当的专业基础是很难欣赏和理解的,“曲高和寡”,这些美育形式很难渗透到德育中去。市场经济的大潮和高校的扩招使高等教育和校园文化越来越大众化、世俗化,在看到其积极性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些学生躲避崇高,消解神圣,只关注当下的感性欲望,审美趣味肤浅、功利甚至低下。在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实际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要重点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与道德人格。最后,要处理好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教师是美育教学的主导者,如果教师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不强,就很难引导学生。因此,教师需要有比较高的审美素养才能胜任这种教学方法,这对相当多的任课教师是存在难度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中蕴含的审美潜力,发挥学生热爱美、亲近美的积极性,推动他们在发现美、创造美的追求中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笔者在讲授“人生态度”时,选取了贝多芬的事例,并且播放了《命运交响曲》,这时让有过钢琴训练及音乐修养的学生来谈艺术和人生体会,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环境陶冶

在古代中国,孔子是较早对人格与环境关系问题进行论述的思想家,他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思想出发,强调环境对人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高度重视环境陶治在德育中的作用。他说:“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⑤孔子在这里强调的就是环境的化育功能。孟子也认识到外部环境对人品性的影响,他指出:“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⑥其意是说,人们天生的本性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之所以形成不同的品性,主要是外部环境使他们的心有所陷溺。荀子也指出环境对人品性的渐染作用,“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⑦基于环境熏陶如此重要,儒家学者很重视“择处”、“择友”。孔子指出:“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⑨荀子指出:“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而近中正也。”⑩“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11}

在校大学生对外部环境的选择余地是十分有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环境陶冶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创造优良环境方面。换个角度来理解,创造的过程也是选择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宿舍、班级和校园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环境。宿舍、班级和校园是学生生活、休息、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不仅是自然环境,也是人际文化环境,因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这种载体属性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宿舍、班级和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以隐性和实践的形式发挥作用的,它只有与显性的、理论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才会达到最优化。前者如果离开后者的引领,课堂教学就会失去有效的检验手段和提升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容易流于自发状态。加强课堂教学对宿舍、班级和校园文化的指导作用,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枯燥甚至无用的印象。宿舍、班级和校园文化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也会促进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与需求,减小思想政治教育的阻力。宿舍、班级和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取决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否成功。依据笔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践的体会,思想政治教育与宿舍、班级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是通过下面途径实现的。首先,理论课任课教师应该加强与高校辅导员及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处在服务学生的前沿,能够深入学生宿舍、班级,直接掌握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而这恰恰是理论课任课教师所缺乏的。通过沟通交流能够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也能推动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将服务经验规律化、条理化和理性化,促进教学研究成果在工作当中更好地运用。其次,激发学生对宿舍、班级和校园文化建设价值的认同,引导学生创造优良的宿舍、班级和校园文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转化为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宿舍、班级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来体现和实现。许多学生对宿舍、班级和校园的认识是肤浅的或片面的,仅仅把之当作居住的场所,而不是铸造人格的熔炉、提升自我的平台,因此会忽视或抑制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缺乏创造优良文化的自觉意识或积极性。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宿舍、班级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课堂教学首先要关注的内容,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成功势必会受到影响。比如,教师在讲到人际关系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协调时,应该尽量以宿舍、班级为中心,所举事例是贴近学生实际的。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宿舍、班级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三、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教育者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和群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注入特定的教学内容。孔子十分注重掌握受教育者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长的不同。例如,在兴趣爱好和专长上,他认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李路;文学:子游、子夏”。{12}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孔子实施不同的教育。最典型的就是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关于“闻斯行诸”的不同回答。因为子路非常勇猛,因此孔子以“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劝服子路;而冉有较为懦弱,因此对他的回答是“闻斯行之”。程颐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方法评论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13}孟子也十分重视因材施教,主张“教亦多术矣”。他把受教育者分为不同的类型,主张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14}朱熹就曾列举过孔子用这五种方式在不同学生身上的运用,比如说孔子对颜渊、曾子就是“如时雨化之者”;对冉伯牛、闵子骞就是“成德者”;对子路、子贡就是“达财者”;孟子在《离娄下》中曾经说过:“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认为自己是孔子的私淑弟子。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因材施教除了这种方法本身的科学性外,主要来自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日趋复杂性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后,各个地区、阶层、群体、个体分化加剧,各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教育背景差异明显,这些变化不能不折射到当代大学生思想及心理上。同样的教学内容在大学生中的理解和接收效果是不同的。当前我国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采取统编教材,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由于师资力量不够、出于节约成本等考虑,大多数高校的课堂教学学生人数都在二百人左右。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因材施教就有很大的难度,针对性不强,学生的许多疑难困惑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答。在现有教学资源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做到因材施教需要处理好下面几对关系。首先是处理好大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就需要大力调查研究学生,在看到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共性的同时,对少数学生的个性也要予以重视。发现“材”是“因材施教”的首要含义,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多关注的是“材”的普遍性,对于“材”的群体性或个体特殊性往往无力顾及。比如,对于大学生中间存在的“网瘾”问题,尽管是少数,但是它在学生中间的传染性极大,影响很顽固。如果能够减轻甚至消除“网瘾”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心理障碍,引导他们远离游戏,这必然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的认同度,而这都离不开对大学生尤其网瘾大学生的深入调查和研究,离不开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配合工作。二是处理好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精于钻研和选择教学内容,将“死”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活”的教学体系。统编教材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不可能考虑到各高校、专业、民族、地区学生的全部实际,教师需要从所在院系学生普遍存在又十分关心的问题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既要防止照本宣科,又要避免离题万里,做到科学转化。比如,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在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特点的院系,在男生和女生、新生和老生中间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方案是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三是处理好课堂教学和课外交流的关系。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个性等原因,教师即使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全部思想问题也不可能在课堂上全部得到解决,因此,课外交流在因材施教方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通讯的发展为教师开展课外交流提供了很大便利,微信、QQ群、电子邮件等网络手段都是很好的交流形式。这些手段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真诚、平等、民主的观念,更有利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课堂上学生无法或不便表达的问题绝大多数都可以在网络上得到沟通和解决。

四、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是调动受教育者学习主动性,激发其学习潜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的教学方法。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如之何已矣。”{15}孔子公开承认对于那些不肯自觉主动思考的学生,他是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要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必须把握启发诱导的最佳时机,孔子提出了“愤启悱发”的著名诊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6}强调只有在受教育者“愤”、“悱”的时候,也就是只有在受教育者想弄明白又百思不得其解,想表达又不能明白表达出来的时候再启发诱导他。孔子在这里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求知动机,如果受教育者没有这种意识,就会像王夫之所说:“若教不愤而启,不徘而发,喋喋然徒劳而无益也。”{17}孟子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18}意思是说优秀的教育者总是给受教育者留有消化理解的余地,使他们独立思考,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礼记·学记》中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道而弗牵”、“开而弗达”等语的精神实质就是提倡启发诱导。

在我国儒家德育方法中原本存在良好的启发诱导传统,可是这种方法在建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很长时期被漠视,这种漠视和我们对“灌输理论”的接受和理解有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人群众自己不可能创造出独立的思想体系,这是由历史形成的社会分工和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决定的。但是他们对此原则并没有做更多的说明,这就导致了社会主义学者对它的不同理解,相当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教学实践中又往往把灌输原则等同于灌输方法,混淆了概念。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作为整体不能从工人运动内部产生,具体这种思想体系在运送到工人头脑中的时候并不排斥其他方法的使用。如果在运送这种思想体系的时候不能够启发工人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这种灌输无疑是失败的。作为原则的灌输和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其他方法,二者并不矛盾。建国后,灌输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成功还和所处的教育环境密切相关。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相当封闭而师生信息资源又不对称的条件下进行的,更为关键的是国家掌握着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空间,也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灌输方法的有效性。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的当代教育环境中,这种优势已不复存在。在当前的理论课教学中要坚持灌输的原则就必须改进灌输的方法。灌输方法传授给学生的是道德知识,要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离不开学生的自我道德反思,也就是启发诱导方法的运用。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困惑主要集中在热点和难点问题上,这也是“愤”、“悱”的表现,只有准确把握时机,才会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只有真正面对这些问题并且解除学生的困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体现出来。启发诱导方法在理论课教学中有比较启发式、讨论启发式等等,前者是通过两个相近事物的比较,揭示事物的本质,这种揭示主要是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得出的结论,因此,对学生来讲要深刻得多;后者是通过学生之间的探究来实现相互启发,因为学生都处于平等的位置,因此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潜力。比如,笔者在讲授“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时,是选取两个大学生为例来说明的,一个在大学里有清晰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一个在大学里得过且过,到两位大学生毕业时发展结果有天壤之别。通过比较学生自己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注释:

①黄钊.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论思考[M].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2).

②论语·泰伯[M].

③朱光潜.朱光潜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④论语·雍也[M].

⑤孔子家语·六本·卷四[M].

⑥孟子·告子上[M].

⑦⑩荀子·劝学[M].

⑧论语·颜渊[M].

⑨{15}论语·卫灵公[M].

{11}荀子·性恶[M].

{12}论语·先进[M].

{13}二程集·遗书·伊川先生语[M].

{14}{18}孟子·尽心上[M].

{16}论语·述而[M].

{17}周易内传·卷四[M].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巧抓课文及学生特征因材施教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