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2015高考作文探寻语文学习方向

2015-12-04张进枝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考题高考作文作文题

张进枝

【摘要】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从2015各省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探寻语文学习方向。关注社会热点,重视课外阅读,趋向综合性学习,弘扬正能量,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辨析能力。

【关键词】2015高考作文;探寻;语文学习方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2015高考作文新课标全国I卷出其不意为“写一封书信”,作文的材料“孩子举报老爸”的新闻原型很快遭人肉,其微博随后被刷屏。众多高三学生“气急败坏”,相续吐槽“练了3年的议论文,就因为你举报你爸要写信。”“三年的努力,就是因为你和你爹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给毁了。”

随着高考作文题的公开,2015各省高考作文成为热议的话题。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日益高涨,今年新的高一也将可能面临三年后高考语文分值由原来的150分提升到180分。语文教学的方向在哪里?语文学习的方向在哪里?从2015各省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也许可以看出蛛丝马迹。

一、紧扣时政要素,关注社会热点

新课标全国I卷作文材料新闻原型来自长沙,重庆卷高考作文“等待”源于一条引发热议的微博。这条微博记录了两年前发生在南京公交车上的一件小事,“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让公交车等下他妈妈,过了几分钟,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埋怨,这时残疾妈妈拖着腿上车了,所有人都沉默了。”天津市高考作文“范儿”要求考生围绕近年来社会流行的一个词“范儿”进行解读,“‘范儿多指好的‘风格或‘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味的意思。”从中,我们明确了这一概念的含义——可以简单理解为“特色”。2015高考继续体现作文紧扣时政要素的特征,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要继续充分关注社会热点,并思考现实问题,这样才能写出具有时代针对性的美文。

二、重视语文积累,体现课外阅读

山东卷高考作文题“丝瓜藤和肉豆须”截取自林清玄的《无风絮自飞》一文。文中林清玄针对丝瓜藤和肉豆须的小故事发出了感慨,“一个人只要站稳脚跟,努力在向上生长,有时不免和别人纠缠,又有什么要紧呢?不忘记自己立场与尊严,最后就会结出果实来,当果实结成的时候,一切的纠缠就不重要了。”浙江考题“文章和人品”,在写作时自然要把作家的文章和其人品联系起来,不了解其文、其人,简直无从下手。北京二选一作文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平时多读书的同学才会写出文从字顺、感情真挚的好文章。北京作文微写作三选一第一题要求从《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中任选一部推荐名著中的章节或者片段,这充分体现了《课标》对名著阅读的重视,向不读书只看梗概的同学敲响了警钟。重视语文积累,增加课外阅读量已经成为当前语文学习的迫切需要。

三、考查趋向于综合性,全面考查考生的写作真实水平

今年的高考作文涉及各种文体,新课标全国卷I“写一封信”,考查平时忽略了的应用类写作。北京二选一考题“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明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上海考题“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从材料看比较适宜写抒情散文。看来,练好议论文不再是高考作文不用怕,套用老旧模板也不再是临场的“万金油”,平时应加强各种文体的训练。

这就要求考生能灵活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加强想象力、叙事描写能力的训练,全面提高写作素养。北京高考作文立意以表达对这位英雄人物的敬爱、崇拜、学习为主,如果能写出英雄人物谦虚、平凡、柔情的一面就更动人了,写作中考查了学生的想象力、叙事描写能力。北京微作文第三题以“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抒情文字,为爱好文学、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机会。

四、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北京的作文命题是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正能量的,考题一“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是希望把那些历史上“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形象之中植入同学们情感的当中,加深对英雄的感受和理解,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信念和精神。考题二“深入灵魂的热爱”写作一定要有深度,否则不能称之为“深入灵魂”。为什么个人要深入灵魂去热爱一件东西,为什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它也要深入去热爱一件东西,我们要从个人到社会,到国家这样的层次去考虑。如果你的热爱过于肤浅,或者是不正确的,那怎么能得高分呢?

其实从新课标II卷A谁更具风采”到重庆卷高考作文题“等待”,再到湖南高考作文题“有一棵大树”,几乎所有的考题都体现你对社会生活的思考,体现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你需要端正生活态度,认真地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然后充满正能量的用心生活。有了这样生活的“源头活水”,你才能写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打动别人的好文。

五、引导关注生活本身,考察思考和辨析能力

上海考题“内心柔软的东西”和“内心坚硬的东西”体现两种概念对立统一的辩证思考,考验学生的思辨力。“敏感、诗意、感动、善良”与“坚强、自信、执着、勇敢”考生要在某一点上站稳,仍需将眼光涉及另一点,将两点结合,深入思考:“如何对待,才能造就和谐人生”。

广东卷高考作文题“感知自然”,材料中写到“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我们从中想到无论从那种角度感知事物,都有其优点与弊端,需辩证地看问题,例如青少年对待网络。四川卷包含“老实与聪明”的辩证统一关系,新课标I卷也暗含“情与理”的辩证关系,所以同学们的语文学习平时一定要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从生活的表象去明辨内涵。《礼记》告诉我们“慎思之,明辨之”,同学们要认真“笃行”这一点。

2015高考作文有人欢喜有人忧,但不管怎样,它是一种进步。它希望让语文回归语文,重视阅读、表达和想象,它希望让语文回归生活,要多关注、思考和明辨。未来的语文学习要转变思想,摒弃“答题公式”“作文模板”“必备素材”,真正站在应用于生活的角度来学习语文,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这是今后老师们教学任务的繁重,更是孩子们素质提高的欣喜。

参考文献

[1]长孙永健.2015高考作文全国I卷点评:回归传统全面考查[Z].恒谦教育网,2015(6).

[2]郑欣,凌月云.名师点评北京高考作文:关注现实体现规律[N].现代教育报,2015-6.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考题高考作文作文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
特别的考题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