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出语文课堂“新天地”

2015-12-04刘静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提问语文课堂思维

刘静

【摘要】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方法。就高年段的语文教学来说,高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教学时,我们需要进一步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通过“主问题”引领个性解读,用“巧问题”激发多维思考,借“难问题” 拓展思维深度。充分发挥问题的功效,实现学生思维的训练、提升。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高年段的语文教学来说,高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教学时,我们需要进一步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不断地训练,形成学生自己的自学能力,奠定“觉悟之基”。

一、“主问题”一马当先,引领个性解读

在学习大段的语言文字时,“主问题”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整体解读。我们可以从文本中凸显的主要矛盾入手设计“主问题”,这样既可以对课堂的活动和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牵引力,又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讲述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痴迷昆虫的故事。文章并不难懂,可要让学生细细地走进文本,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还需要老师的引导。为了让学生读好第一个小故事,备课时,我做了几个设计。若这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第二和第三小节,看看你会产生什么疑惑?”这样学生一定会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去读书。可是,这个故事本身并没有太多的难懂点,硬是让学生思考问题,是牵强附会,无疑而问。提问“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学生会在读书时努力读出画面,却只是画面,而忽略对于文字的感悟。而这两段关键是让学生在读课文时通过他的话语,观察到的纺织娘的样子、歌声,以及他三天的等待去体悟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书,我提出问题:你从哪里读出了法布尔对于纺织娘的喜爱与着 迷?这样,学生会很自觉地把这段文字分成多个场景,边读边品味文字边想象。

教师需要发挥“主提问”的指向性,让学生去充分地读书,深入文字中去,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收获来。

二、“巧问题”穿针引线,激发多维思考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样课堂提问也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活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问题要难易适中,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好问题的“度”。

在《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第一个故事“捉纺织娘”,体会法布尔痴迷昆虫时,我开始设计的问题是“在法布尔的心中,那是一只( )的纺织娘?”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读书。可问题出现了,学生无法将他所体会的信息提炼成短语完成填写。于是,答案只能是:“在法布尔的心中,那是一只(美丽)的纺织娘” “在法布尔的心中,那是一只(会唱歌)的纺织娘”,仅此而已,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在完成问题的同时,学生会把法布尔忽视了,把语文学习变成了单调机械的填空练习。

基于这种考虑,我把问题变成“请同学们再好好读这段文字,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这样的问题变得很有自主性和发散性。通过读书,学生很快读出“从法布尔的话语中体会到他捉到纺织娘时很兴奋”“纺织娘很漂亮”“在法布尔心中纺织娘是位嗓音动听的歌唱家”“法布尔捉纺织娘很不容易”这些不同的体会。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完成填空。于是有了“在法布尔的心中,那是一只(得来不易)的纺织娘” “在法布尔的心中,那是一只(有着动人歌喉)的纺织娘”这样的生动答案。

三、“难问题”推波助澜,拓展思维深度

在教学中,教师对某一问题关键处或疑难处的深入提问,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从而直面问题的本质。

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为了让学生有语言表达上的锻炼,我设计了出示法布尔图片,让学生对法布尔说几句话。可课上同学们的反应却让我始料未及,有的说:“法布尔,你太喜爱昆虫了,我要向你学习。”有的说:“法布尔,你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你也要注意安全啊。”学习了课文,到头来却回到了原点。怪谁?怪老师的问题设计得不好。是啊,离开了文本,面对塑像,孩子们能说的只有这些了。在学习到这里时,我们的问题应该对全文有关照,抛弃假大空的问题,不必指望学生说“我们要学习他的执着精神……”于是,我把问题改成“学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是什么让法布尔达到这成就?”问题看似有些难度,其实仍然贴近文本。学生开始会不知道怎么回答,慢慢地有一个举手:“我觉得是他从小对昆虫的喜爱……”“从哪里看出来?”“……”又一个回答:“我觉得是他一直坚持……”渐渐地,回答精彩了。通过对这个“难问题”的回答,孩子们再次回顾了课文,对文本、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有了整体的认识,有助于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实现提升。

美国学者大卫·博金斯说:“我们并不欠缺知识,我们非常欠缺的是运用知识,欠缺的是思考性学习。”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发展学生思维,理应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使命。优化课堂提问,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不光是每位语文教师应有的业务素质,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和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思想火花,把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得轰轰烈烈、丰富多彩、个性张扬、百家争鸣。用好问题,帮助学生触碰文本关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攻破思维的壁垒,同时我们也可以冲破教学的壁垒,“问” 出语文课堂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包逢祺.走出无效提问的误区[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1(2).

[3] 陈勇.浅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把握[J].教育论坛,2011(5).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提问语文课堂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