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2015-12-04仇桂霞
仇桂霞
摘要: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就是要从丰富的生活情景中去捕捉身边的数学现象,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来解决生活的数学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而且了解了数学的价值,便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课堂中,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了解学好数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258-02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我们学到的数学知识还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我认为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是一个顺应社会的要求,要是顺应孩子全面发展的特点,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一、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难题,所以数学学习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学习内容过于单一枯燥,小学生对于一串串的数字和无穷无尽的抽象的图形,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长此下去,学生对数学完全失去兴趣,也不愿意去学习数学。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生活实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内容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使数学的数字化往生活化转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更深地理解数学的内涵和用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难题。对于加减法有些学生总是不理解,于是我换了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食品购物引入,比如小强带了130元钱,买了一盒42元的德芙巧克力。问:小强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因为学生都去超市买过食品,他们知道购物的流程,他们大多数都会说小强付給超市100元,找回58元,他还剩30+58=88元,然后再将问题进行数字化,即130-100+58,这样的话,对于130-42这类的简便运算,学生就可以和生活实际联系,也可以牢固地掌握了。
二、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知识
以往小学教学的传统教学,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老师教得比较枯燥,学生学得也比较累,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的教学方式就要打破这种模式,从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等方面入手,体现出现代教育模式的价值和改革的必要性,让教学走向实践生活,提高教学质量,为可持续的小学教育事业创造条件和基础。在每堂课的教学的前后,可以贯穿一些关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实例。比如,学习图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关注家里有关图形的物体,比如窗户、门等有关的生活实物,学生可以看到实物模型,获得最直观的一手资料,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实物的图形特征,然后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图形的特征进行思考、分析。
三、回归“生活天地”,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叶圣陶先说过这样的话:“教任何功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用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学生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能在生活中加以演练,可以很大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发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们可以开展“买卖东西”的活动,通过识别商品、看价格、付钱、找钱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识别真假币,懂得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又如,在教育“相遇问题”同时,可以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带孩子去操场上去模拟相向而行、相对而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相遇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设置“生活背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后,可以给学生开展一些关于数学知识的游戏,比如,让学习好的学生当回“老师”,给学生们讲课,加深对知识的学习。如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后,可以让学生作为一个参与者身份计算一下自家的宅院的用地面积,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计算和测量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兴趣。比如,让学生去计算自家的家庭开支,统计水费、电费、生活费等一些家庭开支,让学生在计算中培养谨慎、细心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提高了计算的能力。在体验灵活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他们对这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能力。
五、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的学习是一种数字性的学习,学习一些抽象的枯燥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为此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特点,寻求一种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比如,谜底法:“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学生的好奇心会激发,很快地猜出谜题,兴趣盎然地学习新内容。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有些同学无法理解,我们就可以用一些我们现有的“素材”去开展教学,把我们的右手张开,让学生数一数我们的手指,然后再数一数手指间的间隔,这就引出我们学习的内容——植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素材”人人都有,人人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就能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
六、培养教师教学素质
现在的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有些偏远地区,要想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还要对老师严格要求,要求其要提升自己素质,要努力钻研,要敢于创新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新知识,教师的教学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兴趣。比如学习“物体体积”的时候,可以利用液体的体积来计算,用一个玻璃杯装满水,把需要测量的物体放入杯子内,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这就对老师提出来新的要求,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书本的知识,还要将书本上的知识用生动的、直观的效果展示到学生的面前。并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并用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才深化数学内容。
七、照顾学生的情感需求
小学生因为年龄的特征,教学的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有趣味性。在导入新课的同时,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给孩子们讲一个小小的故事,比如一年级的小同学“认识物体的图形”,我可以设计一个游戏来展开教学,因为一年级的小孩子入学时间还短,对图形的了解也少,但生活中的生活用品在他们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印象,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介绍自己手中的物品。小孩子因为喜欢表现自己而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再通过比较筛选等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到了物体的特征,最后来区别这些物品,并学会了分类。如进行“长度单位”的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找出接近1厘米、一分米、一米这样的线段或物体。清晰的表象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进而为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现实依据。
八、课堂生活化的学习历程
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教材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将数学要学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充分地利用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来解决数学课程中的难题,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可以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
首先,体验性情境的设置。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去解决数学问题。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老师可以找两位同学来完成教学,让一名学生站在教室某个固定位置,让另一名学生在教室移动位置,并让固定在某位置的同学说出移动同学在他的哪个方向上,并引导他们理解方位的重要的三要素,带动全班同学参与这个活动,让学生体验活动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的过程,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在学习三角形三条边关系的时候,可以在教室画一个大大的三角形,并找两位同学分别站到三角形一个角上,让他们同时沿着三角形的两条边以同样的速度往另外的一个角移动,这时候我们会发现,走直路的那个同学总是提前到达终点,也就是说明了一个原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可以亲自体验教学的过程,通过活动的方式完成教学过程,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欣赏性情境的设置。借助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教学工具”创设有欣赏性的知识背景,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对称图形,就可以利用现代媒体的多样性和图片式的生动性来展开教学内容,多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的和不对称的图形,比如有标志性的建筑物、窗户、门、蝴蝶、飞机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比较,得出对称图形的一些特点,并说明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学到知识,还可以通过学习知识去设计出更美丽的图形,去美化我们的生活”。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打电话”的学习中,因为打电话要通知的人数太多的缘故,学生会在教学课堂中“不知所云”,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来完成这项工作,老师可以制作一个ppt来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让学生很清晰地看到打电话的人数和过程,一目了然。老师借助ppt很直观地完成教学过程,学生也可以很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美的享受。
最后,问题式情境的设置。在数学学习中,要注意提问题的时机和场合。要学会在课堂中运用问题教学,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去寻找答案。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个课时的内容就可以采用这一教学方式,对学生提出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去探索。在生活中,我们身边的长方体、正方体图形到处都有,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去注意观察身边这些图形,有目标地去观察、分析这些图形的特征。从问题出发,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数学知识生活化、生动化。
参考文献:
[1]张佩玲,郁军.数学文化价值与小学数学教育[J].贵州教育,2005,(17).
[2]王立志.谈小学数学与学生能力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學刊,2008,(04).
[3]贾胜元.交给学生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