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小学体育比赛的反思与重构①

2015-12-04王闯陶于周业亮沭阳如东高级中学江苏宿迁2236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7期
关键词:体育比赛比赛体育

王闯 陶于 周业亮(沭阳如东高级中学 江苏宿迁 223600)

对中小学体育比赛的反思与重构①

王闯陶于周业亮
(沭阳如东高级中学江苏宿迁223600)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体育比赛教学改革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繁荣,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中小学体育比赛功能、组织形式、组织内容及评价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中小学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根据现代中小学体育比赛的内涵,从中小学体育比赛功能、体育比赛教学理论及领导重视程度三大方面对中小学体育比赛的现存问题及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与反思,提出应从学生体质和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学校体育比赛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校体育比赛的社会性等方面对中小学体育比赛体系进行重构。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比赛体育比赛内涵反思与重构

1 现代中小学体育比赛内涵的诠释

比赛的目的过于注重对人体纯生物性的改造、体验技能和提高竞争能力与意识,而忽略了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包括注重人的生命健康的意义和价值,体育文化的传授(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审美文化)的传授,最终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比赛的过程开始注重和谐竞争,忽视了结果体验;比赛的内容主要以竞技项目为单一主体的内容,缺乏竞技类项目、休闲娱乐类项目及增强体育文化知识的各类比赛相互协调与融合;比赛的组织形式主要以“教师中心化”和“教材权威化”为主的线性的组织形式,缺乏根据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比赛组织形式;体育比赛的规则很多情况下是以竞技体育比赛规则为单一标准,缺乏根据不同地区的体育环境、学生体质和心理的不同特点制定灵活多样的比赛规则;比赛的评价重视学生的认知、比赛成绩和评价的管理功能,忽略了对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学生的全方面评价及评价的教育功能。

2 现阶段中小学学校体育比赛存在的问题

2.1中小学体育比赛功能缺乏协调与融合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实行体育比赛的过程中只关注体育比赛的某一方面的功能,有时过于注重体育比赛的生物性功能,而忽视体育比赛对培养学生兴趣及加强文化性教育的重要作用;有时过于强调对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作用,而忽视比赛的负荷对学生的身体刺激;另一方面多种体育比赛之间缺乏功能的互补性,中小学体育比赛主要是根据不同水平段的任务逐步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实现这一目标,不能仅靠某一种体育比赛的功能,而需要多种体育比赛的互补共同达成培养的目标。

2.2中小学学校体育比赛缺乏多渠道、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

中小学体育比赛分为固定周期和非固定周期体育比赛,固定周期主要是校级体育比赛,非固定周期的体育比赛主要是年级、班级或学生自组织的比赛。固定周期的体育比赛主要是以有组织的形式开展,比赛比较正规,有固定的比赛规则、时间、裁判和场地等。非周期体育比赛主要是以自组织的形式开展,比赛的实施由组织者自行拟定,自己制定比赛的规则、时间、场地,且裁判可有可无。中小学体育比赛主要是以有组织的比赛形式开展,而通过学生自组织的比赛形式开展较少。有组织比赛较多和自组织比赛较少造成了中小学体育比赛并没有调动所有学生参加体育比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实现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2.3中小学学校体育比赛组织内容缺乏科学性

中小学体育比赛内容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缺乏先进理念的指导,对中小学的体育比赛缺乏理性的认识和统一指导,造成中小学体育比赛的开展缺乏方向性和方法论的指导;其次从横向体系看,在实施阶段的比赛时,没有综合学生体质发展的敏感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及社会适应性等各个因素设计比赛,常会顾此失彼,没有形成体系化;最后从纵向体系看,小学到高中开展的比赛存在一种“断层”的现象,即小学开展的比赛内容与初中、高中开展的比赛内容相关性不大,例如:小学开展以发展一般耐力为主的有氧运动比赛,而中学没有开展继续增强耐力为主的比赛运动,比赛之间衔接的不紧密不利于系统的增强学生的体质,从而造成了体育资源的浪费。

3 中小学体育比赛问题产生的根源

3.1对中小学体育比赛功能的多样性认识不足

传统学校体育比赛功能主要受“生物体育观”的影响,即把人培养成体格健壮、机能得到完善和各项身体素质都全面发展的体质优良的人,而现代学校体育比赛功能无疑是促进人的现代化,就是把人培养成一个自然人、社会人和理性人,“其理论依据是人具有4个方面的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和精神属性”[1]。正是由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对传统体育比赛的功能的弊端没有认识清楚造成了现代中小学体育比赛实践的偏差,中小学的体育比赛应该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全面发展的人为使命灵活有效的组织比赛。

3.2传统体育比赛教学理论的“束缚”

第一,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很多中小学仍然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安排的比赛,“计划性、规定性强,便于系统掌握知识、技能和提高运动能力,有利于实现社会为学校规定的教育目标,但学生自主性、选择性差,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培养创造性”[2];第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程序体育教学模式,老师与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教学交往,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主动创新;第三传统的体育教学组织方法与手段不够灵活,体育比赛教学的组织方法与手段应该以实现体育比赛教学目标为“准绳”,一种比赛的教学目标往往需要多种体育教学组织方法与手段去实现,而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不同项目的体育教学组织方法与手段有很大的不同,如“武术教材的教学较多采用不分组的教学;田径等教材内容新旧教材搭配较多,一般采用分组轮换,对水平较高或较差学生多采用个别指导”[2]。

3.3地方政府及中小学的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比赛不够重视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场地器材建设不够重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所现定的到20世纪末,城市公用体育用地要达到1~2 m2,小学达到2.3 m2,中学达到3.3 m2的要求”[5],但由于目前

很多地方财政以及学校本身用于购买场地器材的费用较少,尤其在东部农村以及很多西部的中小学体育设施都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这就使有些中小学的体育老师与学生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另一方面对体育科研不够重视:首先,在许多中小学可供老师进行科研的图书资料和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较少,不利于老师和学生接触新的知识和拓宽自己的视野;其次,对学校体育科研研究,尤其是教学研究不够重视,不利于提高体育老师的素质,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最后对体育教师的学历与培训不够重视,不利于老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4 中小学学校体育比赛体系的重新构建

4.1根据学生心理和体质发展特点设计比赛

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有其主要特征,这就需要根据这些主要特征设计比赛。如针对小学生有意注意较短的特征,在布置比赛场地器材时注意色彩的运用、比赛组织方法应灵活多样、比赛目标应具有可完成性、梯次性;针对初中生心理成熟与幼稚的矛盾,设计比赛应该注意安排一些集体的、生动活泼的及有一定难度的比赛培养他们开放的性格、勇敢顽强的精神及自信的优秀品质。

由于体质包括形态、机能和素质三个方面,因此,每个阶段在设计比赛时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如:小学阶段,根据小学生骨中软组织较多、关节幅度大和稳定性差的特点、小学生神经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第二系统尚不完善、小学阶段是反应速度的敏感期,因此,在安排比赛时不宜安排比赛的强度和负荷量较大的比赛,比赛应该简单、形象直观及对协调性要求不能太高,安排的比赛内容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反应速度。

4.2构建以培养学生“体育自我效能感”为主的中小学体育比赛

提高学生的“体育自我效能感”主要是学生通过体育比赛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感和体育自信心。现代中小学的比赛由于受传统体育观的影响,很多学生在体育比赛中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逐渐对体育比赛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不利于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体育行为以及终生体育意识的养成。由于中小学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以及体育观尚处于形成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体育自豪感”就尤为重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设计的体育比赛应符合学生身体,心理及体育比赛的特点,符合时代的特征,能够满足学生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调整体育比赛的内容、规则、模式及组织形式的局限性,从内部上形成培养学生“体育自豪感”的机制;(3)体育比赛的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并具有可达成性;(4)调动所有学生参加体育比赛的热情,体验体育比赛的乐趣与成功。

4.3建立以“社会性”为本质的中小学体育比赛

从纵向上看不同学段的学生体质和心理具有阶段性特点,比赛交往也会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形态并具有不同的意义。从横向上看在同一个阶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表现出不同的交往形态,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在“多级主体性”(比赛交往中不能只强调老师或学生的单一主体观,确立多级的主体关系,即在体育比赛中他们各自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将其他人作为客体或对象化的工具来对待。)师生交往指导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良好的业务关系、情感关系和双向社会化的关系。双向社会化关系指在体育比赛教学中,老师通过前两种交往关系的建立,衍生出情感关系和伙伴关系等,逐步使学生社会化,使学校成为学生步入社会的媒介,同时老师也会对学生涌现的某些新思想和体育行为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学生交往关系的建立主要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质水平和心理特征建立多样性的合作形式,主要包括同类合作(运动水平或心理特征相近的学生之间的比赛)、异质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平等的制度化管理关系和加强对学生自发形成的伙伴关系的引导。

5 结论

学校体育比赛是一种社会历史性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与时俱进并且动态变化的体系。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把学生培养成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人是中小学体育比赛的核心内容,因此,对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比赛问题及产生根源的探讨与反思以及对中小学体育比赛体系的重构对中小学体育比赛的开展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文轩,冯霞.体育与人的现代化[J].体育学刊,2003,10(1):1-5.

[2]李晋裕.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1 (1):88-91.

[3]李悦悦.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4]陈志山.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学刊,2003,10(3):102-104.

[5]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121-123.

[6]田野.高级运动生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21-728.

[7]刘淑慧,佟立纯.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9 -5 6.

[8]王金灿.运动选材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7 7 -8 2.

[9]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462-463.

[10]周士枋,丁伯坦.运动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23-210.

[11]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83-127.

[12]裴娣娜,杨小微,熊川武.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42-215.

作者简介:①王闯(1985—),男,汉,江苏沭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6(b)-0233-02

猜你喜欢

体育比赛比赛体育
老年人观看体育比赛有助于消除抑郁情绪
老人看体育比赛可减少抑郁情绪
选美比赛
比赛
我们的“体育梦”
最疯狂的比赛
畅聊体育赛事
体育比赛项目填成语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