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骑行作为交通通勤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研究综述
2015-12-04黄政实钟涛海南省高级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科研所海南海口570203
黄政实 钟涛(海南省高级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科研所 海南海口 570203)
自行车骑行作为交通通勤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研究综述
黄政实钟涛
(海南省高级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科研所海南海口570203)
骑自行车通勤作为一种积极的通勤方式,能显著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该文对有关自行车骑行作为交通通勤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的横向和纵向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通过对综述的9篇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得出了骑自行车通勤对提高人们的心肺机能等健康体适能水平、减少慢性疾病的风险等具有显著地积极作用的结论。尽管仍然需要更多的干预研究对以上结论进行进一步的验证,但是目前的研究已经得到了自行车骑行作为交通通勤方式会对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初步证据。
自行车交通通勤健康横向研究纵向研究
近些年自行车骑行的流行是应对道路拥堵和大气污染的产物。在我国,每年9月22日被设定为城市无车日。通过倡导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出行方式,改善城市环境,促进节能减排。在英国伦敦,骑车出行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丹麦哥本哈根市,交通规则规定,骑自行车的人获得道路优先权。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自行车占交通量的40%,公务员外出办事70%骑自行车[1]。
自行车骑行作为一种积极性的交通通勤方式,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许多研究学者研究了积极性的交通通勤(包括步行和自行车骑行)对健康的影响,得出了许多振奋人心的结论。例如:积极性通勤能提高心肺功能,锻炼下肢肌力和增强全身耐力,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神经系统的敏捷性,使人分泌内啡呔增多从而摆脱忧虑、转移烦恼[2]。
然而,自行车骑行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存在着一些安全风险,例如:交通事故的较高发生率和骑行时机动车尾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就健康收益来看,自行车通勤利大于弊。例如:de Hartog等人(2010)的研究表明,自行车通勤能提高人们3~14个月的预期寿命,而骑行时的空气污染等问题只会减少人们5~40天的预期寿命[3]。考虑到自行车通勤对于公共健康的巨大作用,该文将对研究自行车骑行作为交通通勤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引起学界对自行车通勤的重视。
1 研究方法
基于中国知网,万方期刊网,维普期刊网,BioMed Central, PubMed Central等电子数据库对相关文献检索。
2 研究结果
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最终获得符合要求的文献9篇。其中4篇为横向研究,5篇为纵向研究。
2.1横向研究结果
Cooper等人以900多名9到15周岁的丹麦少年儿童为被试,研究不同的通勤方式与心肺机能(使用功率自行车进行测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进行积极性通勤的被试的心肺机能比消极性通勤(乘坐机动车等)的被试的心肺机能强11%,而自行车通勤者的心肺机能比步行通勤者的心肺机能强7%[4]。该研究设计的优点是采用了大样本的代表性数据,使用功率自行车进行心肺机能测试,以及使用加速度器测量身体活动等。
Andersen同样以少年儿童为被试,研究了往返于家庭和学校的不同通勤方式选择与健康体适能的各个方面的关系。结果显示,骑自行车通勤者比非自行车通勤(包括做机动车,步行等)者的最大摄氧量高6%,背肌耐力高16%,腹肌耐力高10%,身体柔韧性高6%。研究没有发现骑自行车通勤者和非自行车通勤(包括做机动车,步行等)者在手臂耐力等其他方面的显著差异[5]。该研究的优点是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大样本,以及对于健康体适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等。
另一项在澳洲的研究选取成年人为被试,研究往返于家庭和工作地的不同通勤方式选择与健康体适能的关系。结果显示,自行车通勤能显著地降低男性超重和肥胖等的发生风险,但是并未在女性被试中发现类似效果。可能的解释是该研究中女性被试数量过少,从而未产生显著性关系[6]。该研究的优点是,作为一般性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量较大并且数据损失较少(损失率为32%)。然而,由于该研究采取自陈式的身高和体重数据采集方式,因此导致了研究的不准确。例如,被试可能会不准确的报告自己的体重。
Huy等人以50~70周岁的德国成年人为被试,研究了每天自行车骑行量(包括交通通勤和休闲性身体活动两种情况)与自我健康状况(全死因死亡率和慢病发病率)评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作为休闲性身体活动的自行车骑行后,交通通勤性自行车骑行与主观健康评估呈显著地正向相关关系[7]。然而,由于采用了主观性的数据采集方式,因此该结论的准确性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2.2纵向研究结果
邹利民等人采用实验研究法,研究了自行车运动对社区老年居民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者采取方便取样法,抽取50名社区老年居民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干预设计为干预组进行8周、每周4次、每次30~60分钟的骑行。干预8周后,实验组与控制组在生活质量评估(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表进行评分)和心理健康评估(使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上呈显著地统计学差异,提示规律性自行车运动能够明显改善社区老年居民的生活质量并缓解焦虑、抑郁情绪[8]。
Oja等人采用随机控制性实验,研究了骑自行车通勤和心肺机能以及部分血脂指标的关系。研究者将68名健康的、不经常运动的被试(其中男性38人,女性30人)随机的平均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干预设计为10周的往返于居所和工作地的骑自行车通勤,运动强度为最大摄氧量的65%,往返于居所和工作地的单程平均耗时为30分钟,频率为每周骑自行车往返于居所和工作地往返3.75次。干预后,骑自行车通勤的干预组的最大摄氧量能力提升了7%的幅度,同时与消极性通勤的控制组被试相比较,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有了接近显著性的提高(P=0.06),并且此种提高与性别变量无关[9]。然而,该研究实验的时间较短,因此应用该结论时需谨慎。
Hendriksen等人在荷兰进行了一项类似的为期6个月的随机控制实验,研究自行车通勤和心肺机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被试为122名成人,其中男性87名,女性35名,并随机的平均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实验组的运动强度为60%的最大摄氧量,单程8.5公里,每周平均5次往返。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的最大摄氧量水平提高了6%,而控制组被试的最大摄氧量水平却下降了5%~10%[10]。由于该项研究的运动强度较少,尽管最大摄氧量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幅度并未达到预期。特别的,该研究的干预时间为Oja研究的两倍以上,但是最大摄氧量的提高水平却类似,进一步说明运动强度的影响较大。
一个比利时的研究小组分别于2008年[11]和2009年[12]发表了两篇基于同一个为期1年的非随机性的干预实验的研究论文,研究自行车通勤和心肺机能(通过最大摄氧量进行判断)、生活满意感之间的关系。该项干预的设计为实验组进行每周2.5天往返于居所和工作地之间的骑自行车通勤,每天14公里或者45分钟,研究显示,实验组被试的最大摄氧量水平提高了5%,控制组被试的最大摄氧量水平提高了1%,但是二者之间并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此外,1年的干预结束后,在生活满意感变量上,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同样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这个结果与先前Oja和Hendriksen等人的研究结果差距较大,并未得出如先前两项研究的较为显著的结果。可能的解释是运动强度较低。例如每周仅仅进行两天的自行车通勤。
3 研究讨论
该文对9篇有关骑自行车通勤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其中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几乎各占一半。总体而言,各项研究均在不同的程度上证明了自行车通勤所带来的健康收益,并且自行车骑行作为交通通勤方式与健康的显著性正向相关关系在不同的性别以及不同的年龄的被试中均得到了证实。此外,骑自行车通勤所带来的健康收益是广泛的,包括心肺功能的提高(主要通过最大摄氧量来反映)、降低全死因死亡率和降低慢性疾病的风险等。该文综述的文献范围为大规模的、针对一般人群的相关横向和纵向研究,相对于仅仅针对患有某种疾病的特殊人群的、探索骑自行车通勤对于疾病治疗的影响的相关研究有着更广泛的适应性和概括性,并为公共卫生领域提倡自行车通勤提供了实证性的研究证据。
[1]何素艳,张和平,石岩.刍议公共自行车对城市居民健康的有限影响[J].体育与科学,2013,34(4)5-6.
[2]刘兵.户外自行车运动对人体健康影响作用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200.
[3]de Hartog JJ, Boogaard H, Nijland H, Hoek G.Do the Health benef:ts of cycling outweigh the risks?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10(118):1109-1116.
[4]Cooper AR,Wedderkopp N, Wang H, Andersen LB, Froberg K,Page AS.Active travel to school and cardiovascular f: tness in Danis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Med Sci Sports Exerc, 2006(38):1724-1731.
[5]Andersen LB, Lawlor DA, Cooper AR,Froberg K,Anderssen SA. Physical f:tness in relation to transport to school in adolescents:the danish youth and sports study.Scand J Med Sci Sports,2009(19):406-411.
[6]Wen LM,Rissel C.Inverse associations between cycling to work,public transport,and overweight and obesity:f;ndings from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in Australia.Prev Med,2008 (46):29-32.
[7]Huy C,Becker S,Gomolinsky U,Klein T,Thiel A.Health, medical risk factors,and bicycle use in everyday life in the over-50 population.J Aging Phys Act,2008(16):454-464.
[8]邹利民,张晓春.户外自行车运动对社区老年居民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3249-3250.
[9]Oja P,Manttari A,Heinonen A,Kukkonen-Harjula K, Laukkanen R,Pasanen M,Vuori I.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walking and cycling to work.Scand J Med Sci Sports 1991 (1):151-157.
[10]Hendriksen IJM, Zuiderveld B,Kemper HCG,Bezemer PD. Effect of commuter cycling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male and female employees.Med Sci Sports Exerc 2000(32):504-510.
[11]de Geus B, Van Hoof E,Aerts I,Meeusen R.Cycling to Work:in f:uence on indexes of health in untrained men and women inander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quality of life. Scand J Med Sci Sports 2008(18):498-510.
[12]de Geus B,Joncheere J,Meeusen R.Commuter Cycling: effect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untrained men and women in Flanders. Minimum dose to improve indexes of f:tness.Scand J Med Sci Sports,2009(19):179-187.
Bicycle riding’s Influence on Health as a Commuting Mode:a Brief Literature Review
Huang ZhengshiZhong Tao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Research,Hainan High Level Sports School,Haikou Hainan,570203,China)
Cycl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people’s health as an active commuting mode.This paper reviewed relevant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researches,thus 9 papers are identified as meeting the standard.Results show that commuting bicycle us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health related fitness (e.g. cardiovascular performance) and decrease of chronic disease. Although more intervention study is needed, the current researches provides preliminary evidence of the positive effect of commuting cycling.
Bicycle;Commuting;Health;Cross-sectional study;Longitudinal study
G872.3
A
2095-2813(2015)01(b)-01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