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术文化传承对高校育人的价值
2015-12-04丁勇
丁勇
(四川警察学院警训部,四川 泸州 646000)
1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国武术就文化的涵溶性而言,几乎涵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融合了古代哲学和辩证法中的太极说、阴阳说、五行说、天人合一说等以及儒、道、佛家思想,在它身上几乎可以找到所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从以上可以看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需要。开设高校武术散打课,致力于传承中华武术文化,极利于真正地实现对于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真正地实现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1]
2 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操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大学生应该是民族的脊梁,是建设祖国强大的后备军,必须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无疑是育人的战略性任务。武术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卫国强身”,练习武术平时可以健身防身,一旦国家有难,习武之人则应赴国难,万死不辞[2]。在中国武术史上,很多武技高超的人和普通习武者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他们为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不谋私利而秉存大义,不畏强暴而以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武林豪杰的爱国壮举不胜枚举。如: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以及少林寺僧为了抵抗倭寇的侵略,使民族精神大振;变法志士谭嗣同、一代剑侠秋瑾及武术名师霍元甲、王子平等武林豪杰,在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我国的关键时刻,纷纷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甘洒热血,当今的大学生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爱国情愫有所淡化,通过武术文化传承和教学,极利于唤醒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再者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华武术文化精神,也是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尚武能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武术一招一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武术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内化了人的人格,使之自立、自强、自尊、自爱,从而使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得以大增。
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
武术运动本身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它不仅是形体上的锻炼,而且使人身心得到全面的调节,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尤其是武术许多功法注重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循环、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增强体质十分有益。武术具有技击的特点,通过踢、打、摔等技击方法,能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在坚持不懈的训练和实战中,不畏困难,体魄不断强健,攻防技能不断提高,与生存环境斗争经验的积累,能构筑自强不息精神赖以存在的基础。[1]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的居多,不良意志品质的主要表现为抗挫折能力很低,性格软弱,心理素质差。近些年,随着社会剧烈变化,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以及意想不到的事情的增多,患心理障碍疾病的大学生不在少数,有些还走上极端的道路,这方面的统计数目是触目惊心的。而通过习练武术,以及武德文化的传承,极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坚韧不拨的精神。诸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有关习武精神的经典名句,对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是极为有力的。[3]足以磨炼其意志,陶冶其情操,振奋其精神,健全和完善其高尚道德品质,使之协调、自然、平衡、和谐,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在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抗摔打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其坚强的意志,使他们具有健康体魄的同时又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有效地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
4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树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武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礼让的竞争观,讲究不为人先、先礼后兵的大将风度。学生通过武术文化的传承,提升了人文素养,个人素质修养得以提高,面对竞争完全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和谐是武术独特的价值取向,全面实现武术文化的技击、养生、修性等多方面功能的方法是和谐,衡量这诸多功能的价值尺度是和谐,武术文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仍是和谐。武术文化视人体身心和谐为真,人际和谐为善,天人和谐为美。和谐构成了武术文化发展的根基,同时也成就了武术文化特殊的美。这与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尊重他人,宽容待人的品格形成对比。通过武术文化的传承,使学生领悟武术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精髓,感悟“忠恕”之道。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学会关心人、帮助人、成就人和宽容人、体谅人、尊重人,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建立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大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调节不良情绪,克服人性的畸形发展,避免在社会竞争中出现攻击和侵略的天性,从而创造良性的竞争环境和良好的竞争态势。
[1]刘世海.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的现状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32.
[2]赵钟晖.武术文化中武德的继承和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4(4):27-30.
[3]蔡仲林,施鲜丽,葛 耀.论高校武术文化教学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107-109.
[4]岳志荣.武术文化在学校体育中传承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