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学视域下中华武术的再审视

2015-12-04余丽

武术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武术美学美的

余丽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中华武术在华夏土地上绵延数千年,甚至被全世界所熟知,不仅因为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功能,还因为它具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情操。中华武术是最富有民族审美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是集东方美与古典美于一体的缩影,而儒家“仁者爱人”给武术之美增添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使武术与美更加完美的结合。所以,中华武术发展至今完全浸润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内容,使中国武术显现出古典美的特殊光辉。

同样,由于中国武术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使得“武术的美表现出了含蓄、抽象、整体和谐的浓郁色彩,而武术中展示起伏、刚柔、吞吐、神韵等审美因素随处可见。”[1]在世界林立的繁多技击格斗项目中,中华武术整体可以说最具美学文化色彩,而所包含的各拳种亦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在现代体育迅速发展的今天,要想使武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屹立于国际的舞台,我们固然要修改规则以适应国际环境,更应该从武术蕴涵着的美学价值来把握。

1 中国传统美学影响下的武术审美

朱光潜指出“在西方,从占希腊开始,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把美的木质归结为物体的形式,‘黄金分割律’就是他们所找到的美的规律”。中国古代美学所走的显然是另外一条路。由于把美的本质归结为“意”,所以我们的占人不停留在形式上的华丽,不满足于观感的愉悦,而欣赏内在的意蕴。认为“凡其华彩光焰漏泄呈露,然尽发于表,而其里索然绝无余蕴者,浅也;若其意味风韵含蓄蕴籍,隐然潜寓于里,而其表淡然若无外者,深也。”中国人没有刻意探求美的本质问题,在“天人合一”的思想认识之下,美的本质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天地之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前者对后者的传达;人的艺术创造实际上是对自然与自然精神的表现。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又有着明显的迥异,西方美学范畴是“崇高”、“优美”。但中国武术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不同于西方的优美与崇高,“中国美学所具备的诸如‘意’、‘道’、‘气’、‘神’以及‘韵’、‘神韵’等范畴都是西方所没有的;其中‘韵’、‘神韵’更是中国艺术的理想。”[2]因此,“美”并不是古代中国艺术生产的目的,也不是中国古典美学思考的核心。古代中国艺术生产和美学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象’、‘境’接近‘道’,体现‘道’,也即‘体道’。”

2 中华武术的形式美

2.1 武术动作的艺术美

武术运动中的“形神兼备”是其他体育项目所缺少的,也是武术运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形,是武术运动过程中人的外部形态,它包括审美客体在武术运动过程中所有的运动动作形态,可以是审美客体的单个动作造型,如长拳中的虚步亮掌,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等,也可以是组合动作,甚至是成段动作。神,是指审美客体精神、心志、意向、韵致等内在活动。神根据项目不同,存在方式也不同,如“太极要求潜藏内隐、含蓄深沉;而南拳则要求阳刚于表,神备于外,即便是同一个套路,对神的要求也不相同。”[3]只有形神达到和谐统一,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器械、肢体与意识、动作与意识的高度统一,而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要求,以体现出武术的艺术美。

没有变化就没有美,武术运动也是如此,每一个套路无不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矛盾变化。武术运动员对套路精心的处理,纯熟的演练,无不让审美主体产生美感。正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所描述的那样:“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泪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耀如界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骆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种动作的矛盾变化之美,跃然纸上,感人至深。《系辞》上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刚柔相推、八卦相荡”,这些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武术动作的刚柔互推、互化之美正是对它们的体现。如太极拳理论中“人刚我柔谓之走”,再如《剑经》中谈到的“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等等。因此,演练和实战都要求动作刚柔平衡、互相调和,不至刚不至柔、至刚则至柔,刚后柔、柔后刚,从而达到运动的刚、柔互推、互化的韵律美。

同样,武术中的不同拳术、器械在动作方法、节奏、劲力要求上也有所不同。风格差别也较大,具有不同的风格美。拳术方面。如“长拳要求动作舒展大方,身型要求顶平颈直、沉肩、挺胸、收腹、塌腰;太极拳则要求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行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武谚有“刀如猛虎”,“刀走黑,剑走青”之说,说明刀法凶狠、彪悍;动作快速有力,呼呼生风,气势雄厚。剑要求“耀如闪电、舞如长风、气若长虹贯天、形近三尺春水”。棍要求势势紧连、步步紧逼、大开大合、起伏有致,时而声东击西,时而指上打下,刚劲迅猛,势不可挡。枪要求“枪扎一条线”、“出枪如游龙出水,入枪如猛虎入洞”,身法灵活多变,步法轻快、敏捷。

2.2 武术服饰的风格美

传统的民族服装是讲究对称的,中国传统服饰是特定观念的产物,武术服装就是在借鉴古代传统服装的基础上制成的。因此,现代武术服装上衣一般做得比较宽大,能够体现出练武之人柔和自然,无形无欲的气质;将衣襟设置方面体现出庄重、典雅、雍容之美。而其袖口则是紧缩的,便于演练。武术服装的盘扣发展到现在,融人了许多现代设计观念,并应用到武术服装中,使武术服装不仅具有过去的文化特色,而且也洋溢着现代气息,既有民族特点,又将实用功能和装饰作用巧妙地结合起来。所起作用已不再局限于连接衣襟,而成了装饰武术服装的点睛之笔,正是这点睛之笔生动地表现着中国武术服饰重意韵、重内涵、重主题的装饰之美。

同样,从文献记载可以得知,刺绣用于服装的历史久远,发展到后来,甚至“衣必锦绣”。可以说,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它以大胆而自由的构思、优美而典雅的图案、灵巧而熟练的技艺、多彩而丰富的品种,充分反映了人们的勤劳与智慧。对于体现在武术竞赛套路服装上的刺绣来说,“刺绣题材多为盘龙游凤、梅笑桃开等动物、花卉图案,在此基础上也有寓意吉祥、几何纹样的图案出现武术竞赛服装上。”[4]刺绣图案打破了武术服装在面料上色彩单一的弊病,使之耀眼醒目,强化了服装简练优美的轮廓,体现出运动员独特的品味与鲜明的个性。从构图上看,刺绣图案虽然有疏密聚散的变化,但都是为了适应武术服装的整体感。至于“对称或均衡的结构、放射或求心的布局、团花与角花的呼应等,都在图案的构成上得到了反复而广泛的运用,”[5]从而表现出武术套路刺绣服饰独特的艺术魅力。甚至是武术服装的绳带,一方面在讲求实用功能的同时,另一方面也给人展示其洒脱飘逸之美。

2.3 武术器械的工艺美

在武术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中,武术器械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改进。不仅是兵器种类繁杂、形制多样,就连其名称也颇具典雅之美,能够体现出丰厚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如:其中“有取样代表吉祥的龙凤形象而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青龙偃月刀、龙渊剑等器械;也有寄情于天地山水、日月星辰的倚天剑、量天尺等器械,更有取形于鸟兽鱼虫的鱼肠剑、狼牙棒等器械。”[6]

此外,武术器械的外观工艺之美,更是让其跻身于绝世兵器之列,与其美名遥相呼应,更有甚者能够与其拥有者一同名震天下而流传千古成为美谈,做到人因器显、器以人名。如描述吴钩锻造成剑之时,“犹隐形火焰中,漾如静水,色青如龙,缈缈一绺青烟遥接云汉。当出剑时,铸剑师泪坠剑上,剑嘶啸似童子哭。”因此,武术器械不仅是防身技击的工具,更应当是一种工艺品,因为它本身的功能与特点,而具有其独特实用功能与观赏价值。

3 中华武术的内涵美

3.1 武术之意境美

按照传统美学理论的解释,“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7]这一美学范畴的内容极为丰富,是一个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8]因为武术是以肢体性动作来抒情言志,所以,就武术意境美而言,主要应该考察形与神的统一。因此,武术的意境美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武术美的高级形态。在武术意境美中,神是虚,形是实,虚实结合,剥离“实”与“虚”,武术美便失去了考察的依据,将无所附着。其次,在形与神的关系中,神是灵魂,是统帅。因为神虽然由形而发,但是“在武术演练中的形,并不是生活和自然中原始之形的描摹,而是被赋予了强烈的主观精神和思想神韵,跳跃着鲜明的生命律动,就如画家把情感写于笔端,而作品中可思、可悟、可远观、可近视的画里韵致就是画的‘神’。”[9]总之,武术意境是形与神相熔铸的产物,即神形兼具,神形交融。

显而易见,武术的意境美,已超越了纯自然状态,跨入了文化创造领域,使其具有精神文化方面的意义,具有更浓郁的民族特色。习武者在演练过程中虽然会因性格、情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更主要的是从动作的快慢或动静的变换之中,将武术演练中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以展示心旷神怡的意境之美,使人们在刀光剑影中享受美,品味着醇厚的武术文化。

3.2 武术之武道美

武术的武道之美是武术美的最高层次,从总体上决定着武术及武术文化发展的方向。”古人认为天道是自然之道,而人道则是人伦之道。”[10]由此,武道之美的建构可以分为反映武术伦理之道的“德美”和反映自然之道的“道美”。

第一,德美,从本质上讲就是武术道德从善的本性和礼仪规范从善的规定性,其贯穿于武术之“意”,无善之“意”,心机一动,对于武者及社会可能会是一场灾难,“修齐治平”的理想抱负更无从谈起。由此确立的必定是无善之“象”也必是毫无灵性或者丑陋或者充满杀戮的技击动作而已。所以中华武术道德之美是武术“意”在意义的根本所在,同时,武术道德之美也是实现武术最高境界一一“道美”的桥梁,因为人伦的从善属性是踏入自然审美的门槛。

第二,道美,“大道无形”,中国武术追求“术道合一”“以武求道”,是具有典型东方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的文化形式。“少林武术追求‘禅武合一’;太极追求武术与自然的合一;武当拳法自然、拳法阴阳,以得道为最终目的。”[11]然后,禅之道、自然之道、阴阳之道是语言文字所无法企及的,是习武者于巍巍青山之巅与潺潺小溪之畔而心中感悟到的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是对中华文化几千年精华积淀的心理反映。这种体会和感受,古人有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武术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存在,也正是由于武术道之美的心理感悟,才给武术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与元素,使得武术之美一次次的升华与突破。

4 结语

“音美之极为无声,象美之至为无形。”[12]《道德经》中指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它认为宇宙中有一种非常大的声音,但是很少让人听到,同样宇宙的形状非常大,大到没有形状可以描述它。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武术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氤氲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形成了丰富的美学内涵。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武术更是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新时期武术能否被世人所接纳,关系到中国武术发展与传承的根本。因此,武术之美应该用来为人们的生活服务,而不是作为一种纯理论上的美。它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该服务于生活,并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检验与发展,这才是美的本质所在。武术的美学要体现一种和谐、健康、自然的理念,并将其上升为生活的艺术,这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和经验,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体现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结晶,其武术之美更是有着深厚的传统美学基础,但是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下,传统意义上的美学已经不太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因此,适时将武术之美与现代生活之美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武术走得更远。

[1]翟晓娜.论中华武术的美学特点[J].科学教育研究,2007(7):108-110.

[2]白宝山.解析武术的美学内涵[J].中华武术研究,2012(6):49-63.

[3]李 微.浅谈武术运动中的美学艺术[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1):124-127.

[4]牛小犇.武术服装文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7):103-105.

[5]兰 宇. 中国传统服饰中深衣的民族文化涵义和美学意蕴[J].文史纵横,2007(6):110-114.

[6]赵秋菊,曹建风,孙稷禹.中国武术器与技的文化现象解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2):30-35.

[7]姚文放.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意义[J].求是学刊,2001(1):70-76.

[8]杨春时.中国古典美学本体论[J].广东社会科学,2012(3):151-157.

[9]胡小明.中国古典美学与武术[J].体育理论,1990(5):1-5.

[10]马大康.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特征及其现代转变[J].文艺理论研究,2007(6):102-106.

[11]梅杭强,陈 蓓.武术套路的传统美学阐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4):65-67.

[1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武术美学美的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武术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