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存·靖辱·养生:历史学视域下武术“健身”性各时期演变探析

2015-12-04王国志

武术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霍元甲习武健身

李 彪 王国志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已然成为不可磨灭的瑰宝,武术的健身功能也在不断的演变发展,众所周知,健身性作为武术的一个次要属性,在历史角度出发,经历了漫长久远演变中,武术以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吸引着不同人群的练习,不论是古代的冷兵器时代还是近代的火器时代乃至于现代的信息化时代,武术作为一个传统体育项目,它为何会历久弥新并且内容为何如此丰富多彩?本文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根据不同时期武术发展,加深武术发展规律认识,对其健身功能的演变予以探析。

1 古代武术——武术健身凸显技击本质

在历史时期下,由于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从周伟良,习太云,林伯等人编著的《中国武术史》以及武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等院校编著的《中国武术史略》,我们可以知道,都是把冷兵器时代的武术与军事武艺结合起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但从“健身”的功能来看武术的发展是古人在对身体进行锻炼,达到强健体魄,来更好的进行对抗和打击能力,此时习武是在“健身”的基础上突出技击的本质,“击技,是武术的原始形态,是面向拼杀实战的由招法与打法所组成的技法系统”[1]这时是在单纯的习武健身,来达到身体强健,其目的也在于技击,也能更好的与军事技艺相结合,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1.1 原始社会武术雏形——健身性初现

根据邱丕相先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我们可以得知,在原始社会,由于“人民少而禽兽众”[2]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由于本能的生存意识,人们在抵抗恶劣天气与野兽的对抗中,逐步产生了拳打脚踢劈砍刺以及攀爬翻滚的动作,而这些动作是为了生存而创造,并不是有意识的健身,但它的健身性也是随着不断地练习对抗中而显现。“甲骨文中“武”字的变化看,是或持戈静立注视前方,或举戈而动,欲与人、兽斗”[3]。着摸索中,制造了一些石器和木器作为生产工具和武器,更好的进行捕杀,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形态的逐步安定,部落的产生为争夺其生产资料领地,战争频繁发生,此时已不是人与兽之间的对抗,而上升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搏斗,技击性也越来越突出。“人类正是为了满足自卫的需要创造并发展了武技,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生产力已有相当程度发展的时代,这种武技只要还能满足自卫的需要,只要它还能作为人类自卫的主要手段而存在,它就要继续存在并发展”[4]《中国武术教程》也认为:“武术源于古代狩猎和战争,搏斗技术与经验的总结。……是具有民族性格的技击术”[5]武术的雏形也得以产生。

1.2 军事武艺——促武术健身功能升华(技击)

自原始社会末期起,人们为了生产资料而产生的部落之间的冲突决斗,再到夏商周时期的奴隶制社会,已经出现比较成熟的军事技能训练,人们只有加强习武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机能,才能更好服务于军事武艺,资料记载,在公元前1705年,周武王带领军队和商进行对抗时,在激励士兵中说“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至,其焉。”郑玄注解释说“伐,谓击刺也,一击一刺为一伐。”[6]这种单一的武术动作被运用于军事训练里,只不过加上兵器之间的配合。到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各朝各代更是重视军事武艺,在冷兵器时代,只有加强本国的军事技能才能更好地保证建国后的发展和势力不被瓦解,如魏国的“武卒”制度,凡参加选拔者都要经过严格的考核训练,一旦被选上,都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赏和免其税务,齐国的“技击”制度,重视武备,以致国内很快出现了“隆技击”的局面,秦国的“锐士”制度,南宋时期的岳家军,唐代的“武举制”等等。《管子·小匡》中齐桓公更是把“有勇不荐”定为五罪”:“于子之乡,有权用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则不告,谓之蔽才,其五罪。”[7]大家对于国策的出台,可以通过习武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无形中不刺激了习武的发展,致使古代武术与军事武术紧密联系,战国时的兵家吴起在于魏武侯讨论选兵练兵也指出:“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若此之等,选而别之,爱而贵之。”[8]可以看出想有好的军事部队,必须要有好的习武人才。正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习武者不断的增多,以技击为目的从而达到健体强身和得到身份地位的双重效果。

2 近代武术——武术健身突现救国思想

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迎来了火器时代,西方列强国家用火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国内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使得百姓处于水生火热之中。“在经济、政治和思想观念上都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9]一些爱国人士希望可以通过练习武术强健体格来抵御外来侵略者,这个时期的习武,已不再是单纯的“健身”,习武的“健身”功能已上升到思想的境界,共同抵御外来者,保家卫国的思想高度上,希望通过思想上的转变来改变大家重文轻武的想法,从而做到智武合一,才是国富民强之道。梁启超也认为,此时的国民太柔弱,应习武培养刚强之气,“有健康强固之体魄,然后有坚忍不屈之精神。……吾望吾国同胞练其筋骨,习于勇力,无奄然颓备以坐废也。”[10]民国时期孙中山身边的保镖也都是武林高手,不仅身手好人品也好,在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下更是将武术推崇到了“国术”的高度上。这一时期练习武术,健的不仅是身,更是心里和思想上。

2.1 义和团——以武术抵制列强侵蚀

“公元1900年,在华北平原爆发了一场“中国普通农民起来把他们所憎恨的外国人和外国事物赶出中国”的义和团运动。”[11]是中国近代史上以农民为主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的爆发在于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根据相关条约进入中国,在经济上洋教不断扩张教堂,在帝国主义武力下更加肆无忌惮,使的百姓负担加重,“近来各省地方抵还教堂,不问民情有无窒碍,强令给还,甚至绅民有高华居室,硬指为当年教堂,勒逼民间归还,且于体制有关之地以及会馆、公所、庵堂为阖境绅民所最尊重者,皆任情需索,抵作教堂,况各省房屋,即实属当年教堂,而多历年所或被教民卖出,民间辗转互卖已历多人,其从新修理之项,所费不资,而教士分文不出,逼令让还。”[12]在风俗上不允许中国人民信奉佛教道教,只允许信奉基督教,信仰上帝,同时还捣毁庙宇,禁止人们拜祖活动,与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极为不和,“天主耶稣教,欺灭神圣,忘却人伦,恼怒天地”[13],“劝奉教,真欺天,不敬神佛忘祖先”[14]都表示了义和团对帝国主义信奉思想上的不满。即便在清末时期,“由于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下层化趋势,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和国家民族的危亡时刻,传统武术以其独特的功能始终处于时代发展的风口浪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抗的代言者。”[15]统治者和一些文人们也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优越性不可替代,促使习武者联合共同排外。

“从最早起事的阎书芹(十八魁之首)、赵三多到曹福田、朱红灯、陈兆举、本明等人均是有一定名气的武师。”而以赵三多为例,当时是山东冠县首举义旗,是梅花拳的领袖,因逃避清政府的镇压,后改名为“义和拳”,成为义和团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武术团体首先是团结基层农民,通过练习武术,保护家乡,加强人们团结力,加上他们不依附于清政府,使只百姓信任于他,由于社会组织的日益壮大,形成义和团。“义和团正是‘以练习拳棒为由’组织群众,武装群众,自发地担负起了反抗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挽救民族危机这一重任,同时,也把中国传统武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17]在短短数月时间已遍布大江南北,习武之风在全国蔓延,“甚至连慈禧的建储闹君大阿哥傅隽,也请了二名义和拳教师习练各种拳棒武技,并复有少年亲王四人,为大阿哥之伴,一体学习拳棒。”可见当时习武,已变成人们希望通过武术来健强体魄,培养顽强意志抵御帝国主义的凶残。

2.2 霍元甲——以武术点燃民族希望

“当列强入侵,践踏山河侮辱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霍元甲挺身而出,以一个普通习武公民的身份告诫他们中国人是顽强不可战胜的。”[19]清末时期的中国一直被西方人称为“东亚病夫”,让很多人都心生不满,尤其是练武的人,在他们看来习武足以扬我国威的。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段体现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国难当头,芸芸众生危难之际,爱国主义更是表现出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据资料记载,1901年有个叫斯其凡洛夫的俄国大力士来到天津表演,声称:“打遍中国无敌手,让东亚病夫见识见识,开开眼界。”霍元甲找好友农劲荪一同找他一较高下,得知霍元甲名气后便求饶认错。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实则马戏团工作的)在上海登广告,侮辱我国是“东亚病夫”并设擂台,当时人人愤怒但又不敢应战,霍元甲应好友农劲荪上海友人之约前去比武,由于畏怕霍元甲,一拖再拖,要求万金抵押,在上海友人帮助下筹得万金,同时还在报上登刊“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声言:“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比赛那天奥皮音连同公证员一起逃之夭夭了,最后擂台变成了习武之人的切磋之地,随后在1910年6月9月凭着高超的技艺打败了十余名日本高手,并在上海创办了精武体操学校,即精武体育会前身,然而不久霍元甲便离奇去世。当时也成了一桩公案。霍元甲的一生虽是悲壮的,“但其表达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得到极大的体现,无疑是激励广大习武者自强不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中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

虽然霍元甲逝世,但精神还在,也因此激发了不少爱国主义民众习武强健体魄,发扬民族精神,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曾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惠赠精武体育会。

3 现代武术——武术健身彰显主体地位

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武术在相比冷兵器时代,他的技击属性也越来越弱,在社会环境如此的变化下,武术依然能存活下来,笔者认为,武术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能根据社会的变化而转变,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无不表现出它的适应能力,作为武术次要属性的“健身”功能逐渐成为武术的主要功能,在现代社会里“武术从以技击为主要目的的技击术向以健身为目的的健身术转化的一个标志。”[22]可见武术在社会变化下唯有转变它的价值取向,才能在现代化社会继续存活。当然武术的技击属性在当代社会里也是有很好的存在价值,武术的技击性在部队,散打推手比赛里依然很重要,只是在社会的大团体下显得相当薄弱,如今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各种病状的来临,人们更希望能有一个好的身体,此时的习武者已经逐渐把武术与养生结合起来,以健身为主是有目的有意识做到身与心的结合,最终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3.1 竞技武术——寓技击于套路之中

在古代,一击一刺为一伐的单个动作主要是为了战争需要,以技击为主。当前的社会里武术已退出了战争需要,早在宋代史料中就有了关于套子(路)的说法,说明当时已经有人对动作器械用以名称,在清朝时期更是发展了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武术在当下社会里对抗技击性的减弱,加上独生子女增多,更多人不希望子女受武术的苦,人们练习武术更是希望能增强体质锻炼身体起到养生的效果,武术一直被中老年人群中和国外一些爱好者所追捧,尤其以太极拳为主,多以武术套路示人,“实际上,武术套路是为了便于传授、记忆和训练而产生的”[23],但正因为武术套路的推广,人们对武术套路的印象只是一个招式而已,不懂其内涵,实则不然,为了能更好的突出武术的技击性,又不突出它的击打,“套路是表现攻防技击的艺术体育”[24],“武术套路既不脱离技击本质的‘真’,又不执着于击打运动之‘实’”[25],还能让中老年和外国友人更好地接受学习。

3.2 太极拳——寄养生于拳理之中

相关资料显示“太极拳是一项‘动中求静’的运动,它不同于中国古老的坐忘、心斋、心养、面壁等以‘静’追求健康的方式。它既具有用意、运气、活动四肢等传统导引术的优点,又具有势势相承、绵绵不断、贯通一气的特点”[26]。正可谓舒筋骨、活血脉、通达周天,亦可得文化意蕴之熏陶,激人之欲望:养生。当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的衰弱导致血压升高,心输血量减少等,使得中老年人心肺功能下降,太极拳能有效地改善其功能,促进供血、供氧、换气功能,倪红莺[27]通过42式太极拳定量负荷作用于中老年我们可以看出,,有助于心血管机能、肺通气量的改善和提高。同时太极拳对运动机能也有一定的影响,长期训练对中老年人下肢力量耐力都有很大的要求,如单腿支撑都很好的增加稳定性。“太极拳运动能提高老年人控制身体重心和调整身体姿势的能力,自身平衡能力提高的同时,自然就降低了跌倒的风险。”[28]与国外一些学者 HainTC[29]、MakMK[30]、论点一致。因此在现代练习武术是为了身与心的相结合,达到真正社会意义上的健康。

4 结论

在历史文明的古国,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朝代的变迁、近代社会的动乱不安、现代社会的和平发展。武术的功能在不断的丰富,其价值属性也在不断的变化,以武术的健身来看,从古代的以健身为基础,来达到技击实战的效果,更好地服务军事。到近代由于列强的欺压,习武之人在思想上有了极大地觉悟,希望通过习武来锻炼国民的体魄,更加坚定国民的意志共同对外,“健身”已达到了思想上的高度,再到现代社会中,大环境的变化,高新技术的冲击,武术技击性逐渐脱离人的需求,它的技击性被内隐于武术套路“写意”的过程中,而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实战,人们通过有目的武术套路的练习来锻炼身体,起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健身价值取而代之而逐渐成为主要功能。武术是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的传统体育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如同武术技击性的演变一样,健身性也始终在通过变化来丰富它的内容形式以契合当今时代的需要。因此,从武术健身的变化窥探武术的变迁,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不能禁锢在传统的枷锁上,否则武术只能固步自封,停止前进的步伐。

[1]乔凤杰.传统武术套路:多向度的实用艺术[EB/OL].学术网,2010.

[2]韩非子·五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3]蔡宝忠.从甲骨文“武”字的含义到现代意义的武术概念[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7.

[4]温 力.原始人类的技击需要促使了武术的产生[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5-8.

[5]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国武术教程(册)[M].北京:民体育出版社,2004:1-5.

[6]《尚书·牧誓》,四库全书文渊阁版.

[7]徐永昌.中国古代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8]马明达.说剑从稿[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

[9]邓大华,彭 平.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118,371.

[10]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文选体育史料第17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16,111,46,111,47,310.

[11]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M].张俊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

[12]张 力,刘鉴堂.中国教案史[M].成都:四川省社科出版社,1987:346.

[13]王 火.义和团杂记[Z].近代史资料,1957(11):9.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义和团史料[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

[15]马振东,张晓义.义和团运动与日俄战争前后的武术活动[J].体育文化导刊,2010(12):123-126.

[16]莫 晸.武术门派在义和团运动中的发动和组织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04):57-60,84.

[17][18]周伟良.义和团武术活动简探[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8(02):80-86,91.

[19][20][21]王力伟,韩英甲.浅析电影《霍元甲》中的民族精神缩影[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Z1):137,128.

[22]温 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98,297,309.

[23]邱丕相,杨建营.武术概念研究的新视野[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06):1-5,29.

[24]邱丕相,初学琳.武术套路商业化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1(03):49-51.

[25]邱丕相.武术套路美学初探[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2(04):46-49.

[26]郭志禹,姜 娟.中国太极拳健康文化系统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03):57-61.

[27]倪红莺,雷芗生,陈秋月,叶槐菁,郑永忠.42式太极拳定量负荷对中老年知识分子心肺机能的影响 [J]. 中国体育科技,2001(07):19-21,26.

[28]陈 龙.健身功法对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02):99-101.

[29]HainTC,FullerL.EffectsofTai-Chionbalance[J].ArchOtolaryngolHeadSurg,1999,126:1191-1195.

[30]MakMK,NgPL.Mediolateralswayinsingle-legstanceis thebestdiscriminatorofbalanceperformanceforTai-Chipractitioners[J].Arch-PhysMedRehabil,2003,84:683-686.

猜你喜欢

霍元甲习武健身
左右脚的比赛
左右脚的比赛
左右脚的比赛
“互联网健身”背景下从业者现状、问题及建议
“互联网健身”背景下从业者现状、问题及建议
以游戏为主打造趣味体育课堂
校地合作促进居民健身的探析
王宝强幼年习武照曝光 苦练一字腿鹰爪功
习武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