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足球: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足球

2015-12-04吴键

中国学校体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足球青少年校园

卷首语

校园足球: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足球

2015年3月16日,《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在《方案》中,校园足球再次被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到2025年,扶持5万所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扩充师资队伍,到2020年完成5万名校园专、兼职足球教师的一轮培训:依托具备条件的本科院校设立足球学院;探索建立新型足球学校;创造条件(建设足球场地)满足校园足球活动的场地需要;完善考试招生政策,激励学生长期积极参加足球学习和训练;允许足球特长生在升学录取时合理流动等,堪称校园足球发展“组合拳”。据悉,与《方案》相配套,由全国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即将公布,同样有一套组合拳,即:通过校园足球整体布局、创建足球特色学校、实施足球课程教学、统筹校内外足球竞赛、建设足球青训基地、拓展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渠道等多种方式,加快校园足球的发展。

至此,酝酿近一年的“校园足球升级版”基本构建完成,校园足球将以“强基础、调机制、上水平”为核心,迈开新的步伐,步入新的轨道。《方案》和《意见》的颁布,预示着校园足球将迎来发展的高潮。然而,在校园足球热潮即将到来之前,笔者认为,有几个基础性的关键问题必须厘清,只有把问题分析清楚,才能够防止校园足球“涨潮大浪涛天,退潮狼藉一片”的“潮汐”现象。

第一,校园足球不能等同于“竞技足球”,这是对校园足球最根本的一项认识

这是对校园足球的最根本定位问题。校园足球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竞技足球。无论是《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还是即将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都将校园足球的目标确定为“育人”,即通过校园足球,达到育人的目的。具体来讲就是通过校园足球,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用政策性的语言表述就是:加快校园足球的发展,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快校园足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学校体育的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案》中,中国足球确定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只有一条“青少年足球人口大幅度增加”与校园足球有直接关系。

因此,一切“紧盯”校园足球要“出多少高水平运动员”、“参加多少高水平的比赛”、“获取多少运动成绩”的认识和做法都是脱离校园足球正轨的“偏门”标准。

第二,校园足球最迫切要达到的目的,是试图通过校园足球寻求有效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道路

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已经持续近30年呈下降之势,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利于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更严重的是,如果任由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滑,在不远的将来,因“运动不足”引发的严重健康问题将引发医疗、养老危机,成为今后中国经济改革前进过程中的巨大障碍。

“三十年经济发展,万没有想到引发一代‘东亚弱夫’”!许多体育专家痛心疾首地说。

最近,有关部门宣布:“将建设一批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超前(初中开始)培育军事航空航天领域新型飞行人才”。这个决策实是无奈之举。其背景是:在适龄的高中学生中,已经很难找到能满足飞行员高素质身体需要的可选之才了。毫无疑问,有效遏制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严峻态势,是实现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最紧迫的任务。因此,加快校园足球的发展和普及,其更重要的“动因”是“强国强种”的需要。

第三,选择校园足球是当下学校体育改革过程中理性的选择

要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这个目标,有很多方法和手段,特别是作为教育手段的体育,内容丰富多彩,有篮球、武术、体操、田径等。为什么单单要选择校园足球?之所以选择足球,是基于如下理由:其一,“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影响力大,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其二,足球锻炼价值高、适应性强、趣味性高,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在场地条件较差、师资不足的地区,足球运动因门槛低更便于推广。不可否认,当下领导者的重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民间有说法: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在中国现有的管理体制下,这个因素不可否认。但笔者认为,这里的“重视”或许更应该看作是“时”与“势”发展到当下产生的一个不期而遇的“契合”。

事实上,基于目前学校体育发展的总体局面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整体水平,启动任何一个集体类项目都是必要的、合理的,于学校体育、于学生发展都有莫大的好处。但是,在当前情况下,所有集体类项目全面推进并不现实,也不具备条件。目前的校园足球,表面热闹,但在具体目标的设定上,却是理性的、有限度的。《意见》中,2015-2017年,前三年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目标为2万所,达到“足球人口”衡量标准的学生为2千万,这两个数据对于全国现有的43万所中小学学校、1.6亿中小学生的占比分别仅仅是4.7%和12.5%。理论上,按照国家要求,任何一个中小学生,都应当接受体育教育,也就是说中小学学生是必然的体育人口。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有4.7%的中小学校开设足球课,有12.5%的中小学生学足球、练足球,应该说是一个合理的要求,并不是所谓“大跃进”式的学校体育改革。但是,事实往往与愿望相悖,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坠落呈一个“陷阱”:60%以上的学生运动严重不足。因此,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到操场上去锻炼身体、完善人格。其实,“轰轰烈烈”地推进校园足球,其目的与“进世界杯、办世界杯、拿世界杯”的中国足球梦还相去甚远。

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几十年的高考制度,“重文轻武”的观念根深蒂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很难,所以,以足球为突破口,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总结经验,以足球发展的模式,引导篮球、排球、田径、武术等项目共同改革,形成学校体育的整体推进,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这种选择,比起“改革学校体育,推进素质教育”等空头口号要务实得多,其可行性、操作性也更强。还应该看到,在3~5年的时间里,如果能够“乘校园足球的东风”,大大改善学校体育的生态:配置体育教师,增加学校体育经费,扩建学校运动场地,保证体育锻炼时间,对于推进篮球、排球、武术、体操等项目,也是大有益处的,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是推进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坚强基础。

第四,校园足球的理想目标是摒弃一切的“急功近利”

从学生角度而言,校园足球,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是应当学习的“功课”,就像语文、数学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从长远的角度看,在一定程度上,校园足球所带来的好的生活方式,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更为重要。关于运动的好处,哈佛大学副教授约翰·瑞迪在其《运动改造大脑》中,详细描述了运动改善人的情绪、调节与优化大脑功能的机制,用事实构建了运动预防和减轻包括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注意力缺陷障碍、成瘾行为、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各种认知障碍的理念。这些益处,将伴随青少年的一生。因此,对于大多数中小学而言,尽管环境不利,如体育特长生招生全面“收缩”、升学道路不畅、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规模难以“突破”等,但这些都不应是拒绝运动的理由。这不仅仅因为学足球、练足球、玩足球是一件值得坚持一生的健康行为,更重要的是,可以以足球为工具,将健康生活的理念“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为、固化为习惯”。

第五,发现、培养优秀足球人才是校园足球的“派生”目标

顶尖足球运动员哪里找?“中国十三亿人口,就找不到11个会踢球的?”这样的“中国足球之问”一直困扰中国足球。按照正常逻辑,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有天赋踢足球的大有人在,但就是找不到。的确,中国足球天才并不少,但不幸的是:“他们都在埋头写作业、答考题”。所以,到教室课桌前去找足球天才,是难以想象的,早期就被剥夺“体育活动权利”,再有天赋也是枉然。现代足球发展表明,优秀运动员的早期发现,一定是在运动场上,足球天才“脱颖而出”的舞台也是足球场。校园足球的推进和发展,对于竞技足球具有重要意义。即通过“广泛普及”的方式,“迫使”学生走到足球场上,在足球场展示才华。专业足球专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在2000万甚至5000万“足球人口”中,“找出”有天赋的足球人才、足球天才。认真考察德国足球的整体发展模式不难发现,这是一条必须遵循的科学路径。

校园足球由教育部门主管,丝毫不意味着体育部门可以“放弃”在发展竞技足球中的主要责任,至少,足球竞技后备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之主要责任,依然是体育部门的责任。总之,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其核心思想是:在教育部的主导下,广泛开展足球教学、训练和竞赛活动等,通过校园足球,遏制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普遍提高学生足球运动技能,有效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在此基础上,依托科学手段,发现一大批有天赋、有培养前途的足球后备人才,通过整合教育部门在文化教育、升学,体育部门在专业技术、竞赛组织等方面的优势,开拓新的优秀运动员培养渠道,以此奠定中国竞技足球的发展基础。

吴键

2015年4月1日

吴键,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学校体育》编委,《校园足球》副主编。

猜你喜欢

足球青少年校园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认识足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