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中情感元素的传播效能研究
2015-12-04江泽
江 泽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00)
微电影中情感元素的传播效能研究
江 泽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00)
随着网络化的普及,微电影成为了社会的主流,各种形式的微电影陆续出现,为传播各种观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本文通过介绍微电影中情感元素的传播效能,使情感更加具有效率的作用于微电影,微电影才能够有效的发挥更大的光彩。
微电影;情感;传播
伴随着电影电视的发展,微电影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事物,微电影一定要注重情感元素的运用,情感元素是微电影的血肉和灵魂,只有加强情感元素的传播效能,才可以使微电影真正的放射光彩。
一、情感元素的种类
(一)爱情。爱情是微电影不可或缺的情感元素,在大部分微电影中都少不了对爱情的渲染,通过对爱情的描述,使情感更加细腻真实化。微电影的爱情元素主要围绕着剧情进行升级或退却,爱情就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相互吸引对方,从而使各自产生好感。作为微电影的爱情更加具有戏剧性,更能体现爱情的轰烈,通过对爱情的渲染来使爱情变得更加放大化,爱情在微电影中展示的更加浪漫和投入,比现实中的爱情更加令人敬仰。通过对爱情的描写,使微电影故事内容更加温馨,能够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应,使微电影更加受欢迎。
(二)友情。友情是一种纯洁度很高的感情,它可以使两个人变成朋友,通过友情的尽情表达,可以使同性或者是异性之间产生信任。友情的建立可以使两个人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这种感情是一种令人非常喜悦的感情。通过友情的建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朋友,使自己拥有更多的知心人,这样我们就会对朋友倾诉自己的难过,告诉他们我们的快乐。通过友情,我们可以得到理解和帮助,使自己不再孤单。有一句话这样说,此生得一知己足矣,这就说明了友情的重要性,只有和朋友在一起我们才可以更加快乐的生活。
(三)亲情。亲情是这个世界最真挚的感情,因为亲情的存在,使许多家庭和睦的生活着,亲情拥有着很大的亲密性。父母和孩子的亲情,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心头肉,而父母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是孩子的天和地,只有他们的存在,才可以使孩子健康的成长,成年人都讲求孝道,有了工作就会更加孝顺父母。亲情表现在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帮互助,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亲情的温度永远维系下去。亲情是血脉相连的感情,是心与心相互紧贴的温度,通过亲情,我们可以更加的爱护身边的亲人,给与他们最真挚的爱。
(四)其他。在微电影的演绎中,还会出现一些其他的情感元素,将这个社会群体有机的联系起来,通过其他的情感元素,使社会中的人彼此交织,相互作用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社会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感情,这些情感促成了各种人物关系,通过这些关系使生活变得更加多彩复杂。微电影也是通过不同的人物关系进行深入的演绎,进而促成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二、微电影的传播环境
微电影拥有更加适应传播的环境,如今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好多事物都会借助网络来传播,微电影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建立起来的。对于发展的微电影来说,以后的社会趋势将会更加有利于微电影的发展。如今的微电影处在初级建设阶段,所以政治环境必须要支持微电影的传播。通过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可以使微电影得到有效地规范。
另外微电影的传播还应该和社会文化环境相切合,只有使微电影的制作和社会文化结合起来,而不是天马行空没有任何制作依据,这样的微电影传播才会广受好评,因为这样的微电影符合人们的生活观念,能够和社会文化相融合。如此是对微电影最大的好处,使微电影处在一个更加适应人类文明的基础上,使微电影更加迎合观众的口味。
三、情感元素传播效能的实际价值
因为情感元素的应用,使微电影具备了足够的精彩程度,因为情感的融入,使微电影具有真实的情感,使微电影表演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带领着观众一起感受情感的流露,随着情感的逐步递进,而对微电影产生依赖。因为情感元素的大量加入,可以使大众在观看微电影的同时感受到更加细腻的感情,通过观看微电影,大众可以将自己的感情升华,使自己融入到微电影的演绎中。通过微电影的演绎不仅可以带来巨大的广告价值,还可以带来巨大的文化价值。通过对微电影的情感融入,其讲述了一种品质,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人们可以通过微电影得到更加鲜明的文化价值。
另外微电影讲求的是一种娱乐效应,通过情感元素的传播旨在带给人们一种视觉的享受,能够带给人们更好的消遣,通过情感的融入使微电影更加具有看点,进而使观众能够借此打发时间,提高生活的乐趣。
四、结论
微电影是如今社会的潮流,人们通过看微电影来消遣娱乐,并且通过微电影来更加清楚的认识生活,针对微电影中情感元素的传播效能研究来说明情感因素对于微电影的重要性,通过情感因素的融合,使微电影更加具有感情色彩。
[1]曹静.微电影中情感元素的传播效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3.
[2]盖伟.微电影中情感元素的传播效能与受众价值[J].传媒,2014.
[3]周林.微电影的情感表达与互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G206
A
1007-0125(2015)11-0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