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贴近百姓审美意向,为百姓书写的好剧
——再谈《杨三姐告状》对评剧创作的现实意义

2015-12-04郝天石

戏剧之家 2015年21期
关键词:评剧行当创作

郝天石

(天津市艺术研究所 天津 300000)

贴近百姓审美意向,为百姓书写的好剧
——再谈《杨三姐告状》对评剧创作的现实意义

郝天石

(天津市艺术研究所 天津 300000)

《杨三姐告状》作为一部民国时代题材戏能获得与经典古装评剧同等地位并流传至今,其在评剧艺术手法的熟练运用和为民直抒的艺术精神内涵等方面,对当下评剧创作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为民直抒;审美趣味;《杨三姐告状》

《杨三姐告状》是评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创作贴近时代生活的戏一直是戏曲界面临的难点课题,从《杨三姐告状》中我们也许能获得一些启示。

一、将人民性融化在全剧的创作和编排中

(一)作者在作品中倾注了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该剧根据发生在河北省滦县狗儿庄的真人真事改编,全剧揭露了恶人的贪婪、淫乱、残暴和旧中国法制的黑暗,最终归于民众的反抗。成兆才生长于民间,心系贫民是其创作演出的出发点。基于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作者把最多的同情、最好的描写都给了受压迫者,贯穿着源自内心并真诚抒发出来的对底层弱者的关爱,他是真正用他的心灵、感情来写作的。

(二)时代性强,矛盾突出。《杨三姐告状》中对各个阶层各色人物活动的描述都彰显着时代特色。首先,人物以时装出演,更贴近时代,丰富了评剧表现手段。其次,使用方言并采用当时流行的白话体形式。此前评剧道白基本用“京白”,《杨三姐告状》首次使用地方方言道白,突出故事发生地的真实性,活跃了语言运用,提高了观众兴趣和表演效果。再次,戏剧结构特点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迂回曲折、骤然结束。从始至终,冲突不断,矛盾的铺陈与烘托使得主题更加突出、有力,剧情更加合理、完善,冲突越多对观众吸引力越强,虽然是正剧但情节设置并未“一苦一悲到底”,剧中用幽默手法嘲笑恶势力,让人笑中有深思。

(三)创造性融合角色的行当,成功塑造典型人物。剧中典型人物不论主次,都有明显的时代、阶级和个性特征。

杨三娥的角色涵盖了青衣和花旦行当,人物形象真实、丰满、感人。她的智慧、胆量和顽强的意志贯穿于每次出场活动中,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高占英的角色涵盖小生行当,念和唱完全是大嗓,使人听起来字字入耳。杨母涵盖了老旦与彩旦行当。明显的地方口音和独特的程式化表演,塑造出既善良淳朴又不乏憨厚幽默的人物形象。高贵和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滑稽丑角儿形象。杨厅长融合了花脸行当的表演元素,他纯正的天津做派也是天津观众喜欢他的原因。

(四)遵循声腔音乐特点,精彩唱段频出。《杨三姐告状》中较多地运用了慢板、反调慢板、流水板、散板。以成兆才为首所进行的改革使“莲花落”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起板过门的基本曲调是四小节组成的乐句,节奏特点为弱起强收,这一定则在实际运用中会根据情绪的不同加以调整,但弱起强收和落音不变,只是节奏上加以紧缩而已,产生以情带声、以情促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这也是产生“尊厅长”“杨母哭灵”“哭二姐”等经典唱段的音乐基础。

二、为民直抒和表现社会美是宝贵创作经验

(一)为民直抒。有钱有势的高家向出身寒门、性情懦弱的杨二姐痛下杀手,三姐决心为姐姐伸冤,踏上了艰难而漫长的上诉之路,历经曲折最终使杀妻害女的高占英得到了应有惩罚。杨三娥面对邪恶时弱者对强者的勇敢反抗,是对天理和良知的急切呼唤,是怀有正义感的群众的共同心声。观众对戏剧作品寄托的就是这种情感直抒、洗雪冤仇的审美诉求。有了这种直抒,《杨三姐告状》才能够轰动全国,成为经典作品。

(二)表现社会美。曾经有言论说现在社会上不需要《杨三姐告状》这样尖锐反映社会对立矛盾的剧目了,实际并非如此,有待文艺作品发掘表现的复杂民生事件比比皆是,只是创作者不愿深入生活,不以满足观众社会美诉求为己任,甚至脱离观众,种种怪现象令人汗颜与深思。

《杨三姐告状》中包含着具有传世价值的主题特征——剧作满足人民惩恶扬善的诉求,而我们的某些正剧恰恰缺少这种意识。这种意识我称其为社会美,这种社会美升华了评剧艺术对真善美的追求——“评古论今,警化世人”。评剧《杨三姐告状》符合全国观众对社会美的诉求。社会美以善为前提,表现为人的内心和行动之美,人的献身精神、智慧和力量等等都是社会美的重要表现。

当前心灵鸡汤式的戏剧创作观随处可见,“没有绝对的坏人,没有绝对的好人,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极尽煽情地为恶的强势者辩解,好人则一定要给他设计不光彩的过往甚至不堪的一面。塑造是非不分的灰色人物的热潮反映了当今社会崇高道德的缺失,浮躁纵欲以人性复杂为借口是时代的悲哀。文艺作品是现实的投射,人物性格的丰富性颠覆了脸谱化的大忠大奸,但是非不分不免落入新的俗套。《杨三姐告状》中传达的亲民和正义之气才是评剧创作应秉持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个理念是经得起时间和观众检验的。

评剧要发展必须还戏于民,而不是简单搬演琐事,应该通过对民众生活的描写反映当代民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矛盾点,弘扬人间正气。

[1]黄平.以评剧之本保评剧之新[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2(03).

郝天石,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影视艺术理论。

J804

A

1007-0125(2015)11-0046-01

猜你喜欢

评剧行当创作
评剧《女儿》
评剧《花为媒》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论博物馆对老行当档案的保护与利用
评剧《大山里》剧照
网络网际之网络新行当
“花衫”行当考辨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