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辽剧艺术 弘扬民族文化——浅谈辽剧艺术
2015-12-04黄立新
黄立新
(辽宁省盖州市辽剧团 辽宁 盖州 115200)
辽剧,原名辽南戏,上世纪50年代初期,发源于辽宁南部盖平县(今盖州市)芦屯、小石棚一带乡间,其母体是盖州的驴皮影戏。由影窗艺术演变为舞台艺术后,曾先后称为“影剧”“盖平戏”“影调戏”和“辽南戏”。2012年1月,改称为“辽剧”,是辽宁省唯一的地方性代表剧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60多年来,经过几代辽剧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实验、革新,使辽剧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征。现仅从词牌句式和音乐唱腔两个方面来浅述。
一、别具特色的词牌句式
辽剧的词牌句式十分规范严谨、丰富而独特,有本剧种独具的词牌,多以上下句为主。词格大体有七字锦、十字赋、五字紧、三字经、楼上楼、罗嗦句子、三顶七、搭拉句子、三栓等。词格新颖独特,根据不同剧情不同人物而选用,达到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而“三顶七”和“搭拉句子”这两种词格格式,是辽剧艺术特点体现在唱词方面的重要特征,也是辽剧这一少数地方剧种,在唱词方面区别于其他各类剧种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
“三顶七”唱词的表现方法,是从三字句双双叠增到七字句,是以规范的“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上下对偶的句子和严格的依次排列成段为特点,上句多落仄声,下句落平声,各种行当、各种角色都可使用。
“搭拉句子”的唱词表现方法大多是以六句成段,六句成段的唱词结构是:头两句为五字句的对偶句,第三句为七字句,第四句至第六句为重复句,即“五、五、七、三、三、三”句式。多适用于丑行,如邹春瑞创作的《玉珠借贷》一剧中,腐败的反面人物银行主任的唱段:
办事得浇油,没钱就生锈,现在贷款(是)新潮流,讲回扣、讲回扣、讲回扣(啦)。
这种活泼独特的表现方法深受辽南广大民众的喜爱,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二、独特优美的艺术唱腔
辽剧音乐属于板腔体。其独特之处是音乐唱腔中多用7或#4等半音。女腔委婉、男腔高亢、丑角多为说唱结合。乐队以民间皮影的四弦胡为主乐件。音乐唱腔长于女腔平唱大悲调。因袭皮影音乐特点,伴以丝弦四胡,如泣如诉,凄婉动听。如《望儿山》《半月湾》等剧中女主人公的大段悲调唱腔,具有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独特艺术力量。
辽剧中的主体唱腔,叫作“平唱”,是从其母体辽南驴皮影戏中脱胎而出的最具特色的一种最基本的腔调,它的旋律十分优美,板式齐全,行腔自然而流畅,适合叙事、抒情,并适合多方面表现各类人物的各种不同的情感。“平唱”的音域比较宽广,音程跳跃较大,常有五度甚至十度的大跳,有的唱腔还保持着边讲边唱、边数边唱的说唱音乐特点。这种唱腔和曲调,带有鲜明的辽南民歌风味,深受辽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辽剧另一个重要的声腔体系叫“二龙松”。为了丰富辽剧的唱腔和音乐,上世纪五十年代,辽剧的创始人之一马传亮先生,以盖州驴皮影戏平唱男腔为基础,吸收了“乐亭皮影”花腔旋律的特点,将辽南皮影调与滦州皮影唱腔的某些特点融为一体,创作出以熊岳青龙山一株古树奇松“二龙松”命名的新的声腔体系。“二龙松”为宫调式,曲调通俗优美、开朗明快、活泼而流畅,长于表达欢快喜悦之情。
此外,辽剧音乐的另一位创始人王信威先生,在继承盖州驴皮影戏音乐唱腔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创造了“平唱反调”唱腔。“平调反唱”是根据“四六板”的结构特点,将男腔平唱曲调移低四度创作的七声音阶宫调式唱腔。它适用于净行及男女两腔的演唱,“平调反唱”的曲调哀婉凄美,适于表现剧中人物的忧伤、悲切等情绪。
除上述的主体唱腔外,辽剧的辅助唱腔还有“大悲调”“梅花调”“还魂调”“夸奖片”“短秃刀”“节节旺”“赞”等诸多杂腔。
辽剧唱腔的板式,是在“平唱”的四六板基础上,发展创造了“大慢板”“流水板”“快板”“散板”“摇板”“垛板”“导板”“尖板”“带板”等。
辽剧艺术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表现方法和艺术魅力。但近年来该剧种的演出市场呈逐渐萎缩状态,目前仅在其发源地盖州存有一个专业剧团。我们相信,辽剧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指引下,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经过不懈努力,不断的继承、实践和创新,辽剧这一少数地方剧种,一定会绽放出更加迷人的艺术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