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舞台艺术包装的泛娱乐化现象
2015-12-04王旭晟
王旭晟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浅谈舞台艺术包装的泛娱乐化现象
王旭晟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为了适应受众而产生的“娱乐化”渐渐融入了艺术行业。娱乐化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效益的诱惑,随着观众的喜好渐渐演变成了“泛娱乐化”现象。这种现象会对受众有怎样的影响?舞台艺术包装之后又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这种现象能否得到遏制,会有怎样的处理办法?本文对以上问题都作了相关的阐述。
泛娱乐化;舞台艺术包装;话剧;戏曲
娱乐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面对当前许多艺术门类中存在的泛娱乐化现象,有的人赞赏,也有人大力批判。应如何定位舞台艺术包装的泛娱乐化现象?如何解决舞台艺术包装的泛娱乐化?如何建立完善多元的舞台文化机制?
一、什么是舞台艺术包装
舞台艺术包装是戏剧和其他舞台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它们的综合设计称为舞台设计。其任务是根据剧本的内容和演出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中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创造出剧中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
二、什么是娱乐化
娱乐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人类艺术形式的根源。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都由这两个基本方面构成:其一是劳动,其二是娱乐。
娱乐化是指将娱乐性放在首位,以吸引观众眼球为目的,把历史、新闻、体育、话剧、晚会等进行娱乐性的修饰,重点突出娱乐性,人为降低了严肃性和真实性。例如新闻娱乐化是指将严肃的新闻播报加入了故事性、情节性,更加贴近人们对于舒适、放松的感受。
三、娱乐的泛化
娱乐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娱乐的神圣化到娱乐的理性化,最后到娱乐的泛化这样一个大致的过程。新时期,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文艺娱乐功能的彰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产物,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创造了娱乐文化的价值。市场需求是娱乐文化发展的最终裁判者和风向标。
当下,娱乐文化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逐渐产生了变异。艺术创作在“创造-生产-消费”的环节中能不能时时把握道德底线?并明白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
泛娱乐化这个名词是有着非常深厚的草根力量的,人们热衷于在聊天、视频、音乐、电影、游戏、晚会中寻求这种过分娱乐化的快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推动力。
四、舞台艺术包装中泛娱乐化的具体体现
(一)话剧艺术包装的泛娱乐化现象
话剧艺术的品质中包含“娱乐性”,但话剧所能给予人们的肯定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更不是“泛化”的娱乐,它应该更加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价值。
近年来,北京、上海甚至一些外省大城市的小剧场发展可以用“蒸蒸日上”来形容。因为它们利用明星效应、泛娱乐化来让观众驻足观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商业利益。
例如最近很火的“开心麻花”,严格来讲,他们的剧目应该被称之为舞台剧,而非话剧。因为他们在话剧的基础上人为增添了许多笑点包袱,将这些包袱时而自然时而刻意地扔向观众,导致观众捧腹大笑、乐在其中。
这种剧我们到底需不需要?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确实能够吸引观众,达到“众乐乐”的效果。但是一些真正的话剧在演出时却是冷冷清清。希望本真的话剧依然坚持应有的专业风格,毕竟不是所有艺术都需要用泛娱乐化来包装。
(二)戏曲艺术包装的泛娱乐化现象
当然,荀子不可能完全地超脱传统。他对礼的等级关系及具体仪节的描述,总体上仍处于“周道”的背景下。这在“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王制》)的观点中表现得至为明显。然而如上文所说,“治法”所孕育的“治人”,实而构成了“治法”表达其精神、发挥其功用的最主要因素。荀子对于礼与人性的定义来自“返本溯源”的反思之法,其目标则是动荡中的现实及未来。礼的制作损益也许并未被历史中的圣人终结。对礼的起源、地位、作用与精神的重新认识与思索,是“君子”在传统的社会形式走向崩溃的过程中发现并回归“人道”的一种努力。
21世纪的青年对于戏曲懂得越来越少,戏曲为了生存、传承、适应时代也做出了众多改变,娱乐化就是其中之一。比如在戏曲中加入时代元素,将新时代的人物、故事、乐曲编入戏曲进行表演;将戏曲中的服饰、脸谱进行改良,顺应现代人的审美;在戏曲中加入特技表演,赢得阵阵掌声。
戏曲的娱乐化无可厚非,但是有一部分戏曲表演者在戏曲的编排演出中过分地将娱乐进行展现。例如,2014年初,在广州东莞的一场戏曲表演中,一群画着戏曲脸谱的演员却穿着比基尼在舞台上表演。这种将戏曲过分娱乐化的行为确实能够达到吸引眼球的作用,但结果却骂声一片。
五、泛娱乐化所带来的影响
我国的娱乐文化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会对受众的审美、价值观、世界观乃至生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一)对文化的影响
舞台艺术包装的泛娱乐化会在社会上产生一种娱乐文化,这种文化受市场机制的操纵,追逐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它会将大众的文化品位引导向低俗化发展。这种文化上的专制,意味着大众文化诉求的低落,在这样的文化状态中,文化失去了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意义,大众也失去了汲取文化营养的多样性来源。
(二)对经典艺术的影响
话剧和戏曲是使用舞台艺术包装最多的经典艺术。过分地使用娱乐化的元素将使这些经典艺术丧失原有的艺术风貌,变得不伦不类。对于观众而言是一种艺术享受的缺失,人们将再也不能看到经典艺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和启迪。
(三)对大众的影响
首先,这会导致大众丧失自我精神,一切向“钱”看。连艺术的包装都为了获取经济的最大利益,那人们还有什么心思去享受艺术感受生活?其次,也会影响人们对于娱乐更加过分的依赖。现在无论是舞台艺术包装六、解决舞台艺术包装泛娱乐化现象的对策
还是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的需要,时间一长受众看腻了这种方式,那么媒体、艺术就会更加变本加厉地进行“泛泛娱乐化”的创作,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最后就是对人的思想的影响,舆论导向、艺术评判、艺术创作、世界观、价值观、物质观都会发生扭曲。
娱乐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娱乐?在满足身体的需求之后,娱乐精神如何体现?舞台艺术包装究竟应该用怎样的设计来娱乐观众呢?
第一,在舞台艺术设计创意丰富的基础上,多出去走走看看。舞台艺术包装需要强劲的创意来支撑,但未必时时刻刻都有这样的好想法。既要把舞台包装得漂亮,还要有娱乐的气息,这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出去走走看看,俗话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走出去吸纳别人更好的创意,而不是一味地通过泛娱乐化来解决问题。
其二,减少商业化对舞台艺术包装的侵害,重视文化的传播。就我国目前的舞台艺术而言,除大型的带有政治色彩的娱乐晚会有政府的财政支持外,一般的舞台艺术演出基本都受到商业化运作的影响。受众对于娱乐化节目的喜爱,会吸引广告商的青睐,使其投资赞助。虽然,在经济利益至上的今天,市场经济已经渗透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但是,既然是艺术作品,就必须要参照一定的审美和艺术品位来衡量与打造它。而人们不仅需要娱乐,更需要高层次的文化来陶冶情操。因此,舞台艺术包装应当将寓教于乐、文化艺术传播作为处理娱乐化节目与商业运作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
第三,提高舞台艺术包装和节目内容的质量,加强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做到有竞争的良性循环。艺术家在进行舞台艺术包装时应该更加因地制宜,应该突出节目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而不能进行一种无意义、哗众取宠、无创新的表达。节目质量应该更关注演员的实际能力,节目的内容设计以及创意。在优胜劣汰的大形势下,整个舞台艺术节目才会有紧张感,才会为了生存发展迸发出新的思想。
七、结论
我们当然需要娱乐,但中国现代都市文化不应建构在“泛娱乐化”的基础上。观众需要多方面的文化营养,需要在艺术熏陶中,特别是在创新思维的激发中走向精神境界的现代化。我国的舞台艺术包装要想参与这个现代化的进程,既要借助于政府和社会的扶持机制,也要依靠艺术家或者艺术创作参与者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1]何永红.舞台设计与舞台美术的几点表现与探索[M].长沙:湖南广播电视总台,2011.
[2]王晓鹰.话剧:可娱乐但不可泛化[N].文学报,2009.
[3]刘平.“包装”,不能太离谱[J].每月剧论,2002.
J813
A
1007-0125(2015)11-0021-02
王旭晟(1991-),男,汉族,籍贯:吉林省长春市,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播音发声实践、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