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你真的懂吗?

2015-12-03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5年8期
关键词:家庭家长妈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成长,日子越过越好的中国家庭,无不把子女教育列为家庭的头等大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高关注度下,这些因爱而起的教育期待、教育理念日渐扩散成一种社会的惯性思维,进而或多或少地演化为各种教育焦虑。家庭,究竟该给孩子什么?

爱的名义下“家长的焦虑”

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家长要利用社会正面教育资源教会孩子抵制负面影响。

有位记者经常采访我,每次说起教育问题就义愤填膺,但是他自己有了孩子后,老师不给孩子留家庭作业他还不干。所有的家长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我问一个问题,你准备让你的孩子往哪儿跑?终点在哪儿?

家庭教育实际上有两个含义,一种是狭义的家庭教育,指家长、长者对子女实施的教育;一种是广义的家庭教育,指渗透在全部家庭生活当中的、来自家庭的人和物对儿女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现代开放的社会中,实际在每个家庭里实施的就是这种广义的家庭教育,不单是家长告诉孩子怎么办,更多的是孩子跟父母相处,跟社会碰撞,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教育。

不少家长觉得教育孩子越来越难。我认为家长首先应该了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分工上,教育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形式。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我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管了,我可以不管,这是一种误区。学校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文化知识的传授是第一位的。社会教育和社会影响相互渗透不可分割,有个3岁半的孩子请妈妈代写“情书”,向班上最漂亮的女生“示爱”。妈妈问写什么?孩子答写两条:“第一条,告诉她,我爱她。第二条,你一定要写上让我爸给她买房。”现在是信息化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全面认识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可是好多家长就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不管其他的。家长一定要充分利用社会正面教育的资源,教会孩子选择和抵制负面影响。如果说学校教育的重点是知识的话,那么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则主要是价值观和政治素养。家庭教育以抚养和教育为主,它渗透在日常生活里,具有随意性、零散性。它对孩子最重要的影响有三条:第一是价值观,父母的每个行为告诉孩子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第二是行为模式,当孩子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以什么方式来应对,原始模式一定是受家庭影响最深;第三是情感,情感表达和情感的丰富性。因此,家庭教育的影响超过学校和社会。

麻立红(北京汇文中学心理教师):中国家庭特别需要有家长教育。

在西方某些国家,家长的教育现在已经立法了,比如美国很多州级法案里都有家长教育的相关规定,政府或企业会为家长教育提供经费支持,有的大学还设有家长教育的相关专业。中国家庭是特别需要家长教育的,有些老年人想不通:我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家长教育,孩子也照样拉扯大了。那是因为之前中国的社会发展特别缓慢,几百年社会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现在社会发展特别快,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所谓的“代沟”特别明显。

来找我做咨询的家长有三类,一类是家长自己想来找我做咨询,一类是班主任或其他老师推荐过来的,还有一类是孩子给领过来的。这些家长的问题比较常见的有几个:第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新时代的留守儿童不一定是农民工的孩子,还有一些是高文化素质家庭的小孩,父母把孩子交给保姆或老人、自己忙于打拼或者出国了。第二是家庭教育的不当,比如家长有很多的焦虑,工作上、社会上的焦虑,还有代际沟通与交流的焦虑,老一代人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与年轻父母不同,所以年轻家长会面临和老人和孩子的冲突,一旦没有办法管理自己的压力,没有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怎么办?这些情绪就会发泄在孩子身上,这是家庭里特别常见的。对大人来说最安全的就是孩子,家长总认为跟孩子发脾气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甚至认为“这是为孩子好”,这种发泄往往会让孩子的身心受到很大的伤害。另外,很多父母因为缺乏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与方法,也容易造成教育的失误。第三是重智轻情。现在的家长太过重视孩子的智商。但很多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幸福感还有未来的成功、成就,智商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还有一大部分是由情商决定的,仅从智商上比拼“不输在起跑线上”太“窄”了。

周鹏程(华中师大一附中校长):家庭教育专业化一定要由政府来主导。

小孩出生后的最初一两年,家长的想法一般很简单,都希望孩子快乐健康成长。但是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家长的观点就慢慢变化了,就开始琢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过去家长对起跑线的琢磨是两个方面,第一是让孩子上什么学。现在是上哪个幼儿园,将来上哪个小学,小学之后上哪个中学,于是,就有了高价位的学区房,屡禁不止的择校热。第二是安排孩子学什么。从幼儿园开始,年轻的家长们就在爱的名义下让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习,一个礼拜五天几乎都在外面培训。在爱的名义下,家长的焦虑一直伴随着孩子到十八岁。这种焦虑危害之大,超乎我们的想象,它几乎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浩浩荡荡的焦虑的下一代。而且,当这一代为人父母的时候,他们又会用习自父母的焦虑培育自己的下一代。长此以往,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何以批量涌现?

目前,大多数人不知道婚姻到底是什么就结婚了,不知道如何带孩子,孩子已经出生了;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孩子已快上大学了。因此,我觉得,家庭教育专业化迫在眉睫,并且家庭教育专业化一定要由政府来主导。首先要对“教育的起跑线”重新定义,把起跑线画在做父母之前,而且教育的对象应当是那些准父母,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如何经营好家庭。

伪概念让家庭教育走入误区

尹建莉(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错误行为合理化,教育伪概念给孩子很大伤害。

任何的美好教育目标,绝对不能用错误的手段达成。当下很多教育伪概念,把一些错误的行为合理化。比如说哭声免疫法,任由幼小的孩子哭泣悲伤,美其名曰培养独立性。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教育伪概念会带给孩子很大伤害,比如很多家长把爱孩子误以为是溺爱。溺爱和爱不是一个程度的轻重,是两种相反的东西,真正的爱一定是给孩子自由的,溺爱则充满了对儿童的控制,关心孩子吃多少、追着孩子喂饭,规定你多长时间写作业等。儿童实际上是需要爱的,正常的爱给再多也不会形成溺爱,反而那些以爱为假象的控制使孩子出现很多问题。

很多家庭因为孩子看电视的问题打骂孩子。孩子害怕家长监督他看电视,当家长摸到电视机后盖是热的的时候,发现孩子说谎就打了他。但我们是否想过,那个时候孩子为什么想看电视吗?或者我们为什么不容许他在那个时候看一会儿电视?家长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意识中在追求培养完美的孩子,我们总认为自己没有追求完美啊,我不要求孩子考试考多少,但是没有意识到在人格或者品德的培养方面,有的时候我们会陷入追求完美的状况。我也不希望我的女儿看电视,但是如果她哪天想看电视,我会很高兴让她看一会。我相信人性,一个孩子不会轻易堕落,不会因为经常看电视就一味放纵自己。如果我们从小能够给孩子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孩子这种上进心和自控力会是一定会有的。那些自甘堕落的孩子,他们大多处于一个强有力的控制之中,这种强有力的控制会让孩子向两个极端发展,要么过分苛刻自己,逼自己上进,要么过分堕落,这两种极端都会导致孩子心灵崩溃,很多上了重点大学但不再愿意学习或者自杀的孩子,追究一下家庭背后的原因,基本上都有这样的问题。

林静(学生家长、北京星之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音乐总监):家庭教育要以身作则,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的学校教育比较缺乏个性化教育,因为学校是共性的,老师备课、上课等所有东西都是共性的,但每个孩子却是不一样的,孩子的个性化教育需要我们家长去做。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也具有细节性,我们不能忽视艺术教育,更不能只抓成绩而忽视了品格教育。我也是双重身份,既是老师,也是家长,可能我看问题的时候会站在两个立场上看。当家长把孩子交给我,我如果觉得这个家长不负责任的话,我不想教。以前有一个家长是做生意的,他不管孩子,找了专门的老师教他,但他的孩子一直缺乏教养。如果家长的教育不跟上的话,其实孩子的教育是很难有成绩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孩子太早熟,网络信息泛滥,儿童的性教育,需要学校与家庭配合,而且迫在眉睫。有一个妈妈说她10岁的女儿在国际学校上学,当她发现孩子偷偷用自己的手机上黄色网站时,这个妈妈就跟女儿说,如果你想看就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们,但一个人偷偷看是不对的。很多家长不会这样做,大部分只会很生气,只会严厉质问孩子为什么看这些网站,这样的教育效果就打了很大的折扣。

家庭教育的要义,最重要的就是以身作则,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教育应该把品德放在首位,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习惯与能力,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孩子爱的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反思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短板,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弱项,扬长避短;培养自信心和怜悯心,培养抗干扰能力与抗压能力。我们要教育孩子学会爱自己,爱自己就不会伤害自己,也会爱别人。

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会遵守社会规则,尊重他人。家长要学会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不要等孩子出现问题才开始重视。教养孩子也像经营公司一样,要有目标、有规划,还要付出精力。我认为家长无论在单位多么强,在孩子面前都要学会示弱,给孩子思考和展示的机会,向孩子学习,让孩子在家中有地位,才能让他们自发产生责任感。

麻立红:家长需要学习并掌握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

我带家长学习小组时,经常给他们做“情绪反映倾听”训练,我举例问他们,假如孩子说“妈妈,我今天不想上学了”,你们会如何反应?其实当孩子这么说的时候,他可能很烦躁,可能很绝望,可能很无助,这些都是他的情绪和情感,但是家长们的反馈却显示,家长把注意力都关注在“事”上,会马上问昨天出什么事了,会说教式地强调不上学是不行的,而很少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情感。

其实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情感投入是特别少的。我曾经问过一对焦虑中的年轻父母,如果和孩子聊天时的内容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和人生发展话题,二是生活话题,三是孩子的情感话题,这三个方面的话题占聊天的比例是多少?爸爸的回答是学习占60%,生活占35%,情感占5%;妈妈的回答是学习占80%,生活占20%,没有情感交流!于是我问这对家长,假如有三个人与你相处,你跟甲只能聊工作上的事情,跟乙可以聊生活上的话题,跟丙能经常告诉他我高兴什么,不高兴什么,我今天想什么了,你觉得你跟哪个人是最亲的?他们也知道,是丙。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的关注远远多于情感投入,这就会造成孩子很多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又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业等方方面面。

以前我给孩子做咨询,来的时候孩子做得很好,可一回家以后就恢复原状,因为家长那边没有改变,孩子很难调整自己。家长真的需要学习,要勇于探索个人成长,学会情绪管理和压力管理,掌握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呼唤专业化

陆士桢:家庭教育是把双刃剑,接纳与控制要适度。

家庭教育是把双刃剑,它必须“全面”地给孩子实施影响,但是恰恰因为不够专业,有的时候会影响效率;它的情绪感染性令家庭情感因素加大了教育的效果,但同时会造成很多家长的失控。在当代家庭里,不能总跟孩子说“你真棒”,还要说“不可以”。对孩子应该两只手,第一只手是接纳,家长要经常抚摸孩子,让他感觉到温暖;要蹲下来和他说话,让他体会到平等;另一只手是控制,从小就告诉孩子,有些事是不可以做的,做了要受到惩罚、惩戒。这两只手相辅相成,接纳不足就是疏忽,接纳过分就叫溺爱;控制不足是放纵、没规矩,控制过分就叫暴力。当家长不容易,两手都要硬,而且两手都还要适度。

我们很多家长对于孩子都有一个自己的设计目标,一个完美的、固定的“苹果”模式,觉得只有千方百计把自己那个“土豆”培养成能出口的“苹果”才是成功。其实,“土豆”也有自己的发展之路,长好了照样能够出口。孩子是“能动的”,他是发展的主体,不该是被你塑造的;他是“有潜能的”,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未来和发展;他是“独特的”,别老想着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如果他是“土豆”,你就让他是“土豆”,“土豆”也可以全面发展,适应社会,活出属于自己的快乐。

尹建莉:把信任还给孩子,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利。

有一个孩子大约三四岁,很爱吃糖,妈妈严格控制数量,规定孩子每天只能吃两块,可是孩子经常在吃完当天限额的两块后,觉得不够,缠着妈妈想得到更多,家长坚持原则,一块都不多给,并把糖筒放到高处,不让孩子够着。可是有一天,家长发现了问题,糖筒里的糖在急速减少,再仔细观察,发现放糖筒的柜子前多了一个凳子,这下才大吃一惊:本意是要孩子少吃糖,可适得其反,孩子吃的比想象的要多;孩子的自制力不仅没有形成,还养成了他偷偷摸摸的坏毛病。这位家长没有马上去批评孩子,而是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管理。她没有揭穿孩子偷糖的事,而是很真诚地给孩子道歉说,你这么爱吃糖,可妈妈每天总是忘记主动拿糖给你吃,以后宝宝自己管糖筒,想什么时间吃糖,就自己去拿,不过多吃糖的坏处已经给你讲过,所以你还是每天吃两块,好吗?妈妈又打开糖筒看看说,我们一起数一下还有多少块,还能吃几天。和孩子一起数了,妈妈说,这些糖还够你吃10天,到时候妈妈就买新的回来。然后放心地把糖筒交给孩子。过了几天,妈妈悄悄去数糖筒里的糖,发现孩子真的一块都没有多吃。家长只是改变了一下方法,就达到好几种教育效果:一是控制了孩子的吃糖数量,二是发展了孩子的自制力,三是防止了孩子撒谎和弄虚作假的行为。表面看来,不过是一句话、一个方法的改变,背后却是教育思路的问题。家长应该把信任还给孩子,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利。

周鹏程:家庭教育的重心不在“教”而在“育”。

家庭教育的土壤是家庭关系,家庭教育的重心不在“教”而在“育”,良好的家庭关系、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倡议在政府主导下,开设“父母学校”。如果我们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那样来普及“父母学校”,将来的中国,一定会呈现更好、更美的景象。 (来源:光明教育)

猜你喜欢

家庭家长妈妈
家庭“煮”夫
家长错了
恋练有词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家长请吃药Ⅱ
不会看钟的妈妈
犯错误找家长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