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更名是忽悠还是策略?

2015-12-03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5年8期
关键词:校名盲目实力

近年来,大学“更名之风”愈演愈烈,据媒体统计,6年间我国共有472所高校改名字,占高校总数的23%左右。不少网友发问:仅仅换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就能让高校更进一层吗?

对于高校的更名动作,《南方日报》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网友认为高校改名是为了增强招生吸引力,更直言称此举为“换汤不换药的面子工程”。对此,有专家认为,高校的实力、内涵不会因为名字的变化而必然发生改变,并建议高校与其盲目、频繁更名,不如多花心思提升办学实力。

超四成网友认为:更名是换汤不换药的“面子工程”

近来,国内高校为争名分,抢得颇“凶”:四川省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成为“新川医”,遭“老川医”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不少校友反对;南昌大学将“南大”定为自己的学校简称,更引发部分南京大学师生的不满……连日来,很多高校都积极在自己的校名上大做文章,由此也引发不少社会舆论持续热议,成为近期蔚为壮观的舆情一景。

众所周知,校名是一所学校的脸面,它不仅是学校的代名词,而且传承着学校的精神和文化,而近年来不少高校频繁更改自己的“名牌”,着实令不少人诧异:高校更名,究竟是忽悠还是策略?

在部分更名高校看来,似乎名字越响、牌子越大,就越容易吸引学生报考。在新浪微博,有网友评论道:“部分考生及其家长,对于学校名称十分‘敏感,名字甚至成为他们选择志愿的重要参考依据,当被问及‘什么学校好时,似乎‘大学总比‘学院好。”

对此,《南方日报》记者进行了以“高校更名,你怎么看”为主题的网络问卷调查。调查数据结果显示,有46%的网友认为高校更名旨在“改换门庭,增强招生的吸引力”;更有42%的网友表示,改名并不足以让高校提升竞争力,这只是在虚张声势,做一些“换汤不换药的面子工程”。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锋亮接受媒体采访认为,高校的实力、内涵不会因为名字的变化而必然发生改变。李锋亮称,大学只要自身实力过硬,名字不是主要问题,一些世界名校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一直都以“学院”为办学基础,并没有受限于高校的“头衔”。

专家建议:别把提高办学水平异化为“拼校名”

时值高校录取考生之际,记者就志愿填报问题采访了多名考生、家长。有家长表示,现在大学的数量越来越多,有时很难分清大学的办学水平,只能简单地通过名字来“押宝”。而在网络问卷调查中,有38%的受访网友认为,高校更名增加了人们的认知困惑,许多不明情况的考生和家长在选择报读时容易被名字“忽悠”。

“忽悠”只是对“不明情况”的考生和家长而言,但如果他们“了如指掌”呢?数据显示,多数考生和家长都十分理智,在选择报读时,名字并不是考虑的因素。有41%的网友表示,在选择高校时,名字并没有太多实际影响。“这只是一个符号,看重的还是办学实力和科研氛围。”一名应届生告诉记者。

有媒体称,提升高校实力并不是单靠简单地更名就能实现的,关键还是在于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师资力量。而有专家指出,很多高校更名对于自身而言是一种理性的做法,例如,高校将某些学科合并了、升级了,很有必要在名字上体现出上述的种种变化,从而吸引更多学生和老师的关注,那么更名也无可厚非。

对于这个看法,有54%的网友表示赞同,认为高校更名能够从院校级别上或行政级别上得到提升,继而获得更多资源和空间,有利于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亦有人担忧,高校盲目、频繁更名,过分重“名”而不重“实”,会带来各种负面影响。在《中国青年报》发起的一项调查中,55.3%的受访者认为盲目改名不利于大学的品牌价值的延续,54.0%的受访者认为盲目改名切断了原有校名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34.1%的受访者认为高校盲目更名会导致人才培养定位不清,25.7%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在更名中反而丢失了原有学科优势,14.0%的受访者认为盲目更名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失衡。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校名代表了一所学校的传统,不能轻易为了某些利益就完全丢掉。”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王运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高校更名时必须理性和谨慎,不能把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教研质量异化为“拼校名”。

(来源:《南方日报》 王剑强 欧文恒∕文)

猜你喜欢

校名盲目实力
做好自己
学生题写校名一点都不“跌份”
风波
我们的搞怪实力,真的不容小觑
盲目自大的小蚂蚁
“211”和“985”高校校名谁题写
小蝴蝶花
凭实力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校名追求“高大上”是教育的短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