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文评价]
2015-12-03◎赵飞徐飞
◎赵 飞 徐 飞
关于[作文评价]
◎赵 飞 徐 飞
(图/牛 力)
徐飞:当前,人们对作文教学质量普遍不满,大多集中在教师的指导不力上,这是无可非议的,毕竟作文指导是作文教学的核心。但如果仅仅将目光聚焦在作文指导上,就不可能使作文教学有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与提高。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作文评价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应对“作文评价”重新审视,充分发挥它对作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赵飞:是的。平日的作文教学中,教师的眼光更多是投射在作文技法指导上。可更多时候我们是“灯下黑”,重视写作前的指导,重视过程中的升格,也重视写作后的修改,却忽略了是对作文精准的评价。精准有力的评价不但是对文章的“去弊”,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作文指导。重新修正作文指导与评价的关系,让我们对学生的作文有一个全面的把脉,在某种程度上也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认知角度。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作文指导和评价处于互相分离的状态,这是一种不健康的作文教学,需要思量、改变。
徐飞:我一直认为,作文评价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体现。黄厚江老师曾介绍自己在招聘教师时自创的一种考查方式,他让应聘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批改五六篇学生作文,打好分数并写上评语。黄老师说,从作文评价这一方面,能较为准确地判断教师的语文素养。
我也做过类似的事情。近两年,我组织过园区高三语文教师进行“作文诊断”专题研讨活动。提前将精心挑选的七篇学生作文发给高三教师,要求大家给每篇文章打好分数并写好评语。同时,我将这七篇作文发给作文阅卷资深专家蔡明老师,请他对这七篇作文进行赋分并做简要评析。以蔡老师的分数为主要依据,并结合我的打分,最终形成七篇作文的应得分。一共收上26位老师的作文评分及评语,与应得分数逐篇比较,分差在6分之内的视为正确。26位老师中有10位老师能正确判定五至六篇作文,有8位老师正确判分的作文不超过三篇,甚至有一位老师只有一篇作文赋分正确。
教师在作文评价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一结果引起我的思考。不难发现,那些能准确判分的教师大多教学成绩优异,而在作文判分上有较大偏差的教师则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上基本属于无为状态,所带班级的作文成绩也不够理想。
赵飞:作文评价应该直指写作的核心。在评价地位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要一改过去裁判、教练的身份,努力让自己走向学生,成为一位合作者、同行人。在评价形态上属于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我们关注的不单单是唯一的文本,更多的是回溯到学生写作时那一刻思维、体验、知识储备环节,只有这样评价才不再是作文终极体验,而是给学生写作再一次补充能量,是处于学生习作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该对作文评价的功能重新界定,至于着眼文本还是人本,我想应是根据文章具体情况而定。
徐飞:作文评价本应对学生作文起到纠偏、引领作用,但事实是多数学生并没有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作文的有益启示,主要原因出在教师的作文评价上。我们不妨来看两位教师对同题作文《记得那一次出发》的评语:
甲老师:作者记叙的这一次出发,饱含着父女间心照不宣的默契和深情。“我”忙于课业,父亲忙于工作,一次失望的谈话,一次未成功的“出发”,触发了“我”对父爱的渴望,于是,父女两人心照不宣,放下纸笔,出发散步。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将两次出发勾连,表现了父女亲情。
乙老师:一波三折是本文的最大亮点。小作者从“坚定”写到“畏缩”写到“后悔”再写到“坚定”,情感认识层进变化,有较强的吸引力。心理描写准确细致,且合乎环境,自然合理。对比手法运用恰当。爸爸、妈妈的形象与“我”对照写来,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语言比较质朴,但略显粗糙单薄。
甲乙两位老师的评语属于典型的两种风格。甲老师的评价侧重于文章内容层面的阐述,而乙老师的评语则自觉关注了文章写作层面的特点。简单说,甲老师关注的是“写什么”,而乙老师更关注了“怎样写”。
作文评价,折射出教师的作文教学观。作文教学,应在“怎样写”上发力,但也不能滑向技术主义的窠臼,而应是技术与人文的共舞。因此,作文评价不能仅仅停留于文章内容层面的评析,而应该由内容转入到对结构、技法的评判。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评价时,不仅关注学生的作文结果,还要反推学生的写作过程,揣测他们在作文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如此,才能使作文评价切中肯綮。
赵飞:我很有同感,教师在作文评价时常常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替代学生的体验。如我在指导学生习作时,看到这样一段话:
后来啊!我和爸爸妈妈来到苏州,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它似乎不需要等待,我也慢慢习惯了它的节奏,在忙碌中忘记了家乡。
我在读这段话的时候,情感上有了共鸣,给予了这篇文章很好的评价,并且写道:“你的体验是我内心的疼痛,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在忙碌中丢失了自己的家乡。”看似很真,也是实在的呈现,但有一次和这个学生在无意谈话中得知,她对目前生活的这个城市很是喜欢,并不觉得节奏快,反而认为城市的变化让她开心,家乡在她心中没有多少印象,这里就是自己的故乡。又问为什么作文有这样的一种情愫在里面,她笑着淡淡地说,你们大人不是经常说城市节奏快,在外乡时常想念老家,所以我就按照你们的想法去写了。
批阅中,我们都用自己的情感来衡量和映照学生作文中的情感,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变得只剩下泛滥的抒情、空乏的喻理,而学生自己内心细微的情感舒展却是那样地寡淡。
徐飞:是的,作文评价应该坚守学生立场,同时,它又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活。教师的作文评价应克服套板化、随意化的倾向,增强评价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思想健康”“中心突出”“情感真实”“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材料丰富”“语言流畅”等评价虽然正确,但缺少针对性和个性化,对学生再度写作的指导性不强。评价如果是些“正确的废话”,自然激不起学生关注作文评语的热情,也不能使学生从作文评价中获得写作启示。作文评价应能准确击中学生作文的命脉,肯定其优点,也要准确揭示其不足,最好还能开出药方。
评语不宜太长太杂,尽可能简练明确;不要面面俱到,最好只就一个方面写一两句话。王栋生老师说:“一句真诚的赞语,一句中肯的评价,一点能让他‘顿悟’的建议,都可能让他长期铭记;而如果想让他记住一段一两百字的评语,除非写到惊心动魄的地步。”南师大附中曾经尝试在作文批改中用“一句话评语”,即不管学生如何作文,老师的评语只能写一句话。这种做法也许有点矫枉过正,但却可以逼迫老师们开始思考作文评语的质量与效能。有老师感慨:“一句话评语难写。写什么,怎么写,要斟酌再三,要推敲词语,反不如多写几句评语来得快。”
赵飞:作文评价是重教师感觉还是技法指导,这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评价思维是理性的,要站在文章之上,审视全文;化为评价语言,是感性的,理性的评价思维与感性的评价语言相结合才是常道。
作文评价时,教师应以对话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对话双方必须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这里不但有问答,还有对话时的交流和心得的分享。
下面几条评价用语就是采用对话式的写法来完成,注重技法,却不露痕迹。学生在看了之后马上明白自己文章出现的问题。如:
1.你的文字很优美,为什么全文读不到你写的具体事件?是怕破坏文章的整体还是觉得具体事例不值得去写?
2.写“母爱”可以选择的角度有很多,为什么老是喜欢把别人写过的又拿到自己的文中来?可以选一个自己感受最深,想想内心就激动、温暖的事例来写吗?
这种对话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没有依据,而是对话双方熟悉的话题。当然学生也可以和自己的习作再次对话,这种对话是建立在教师的评价提示上的,属于一次有深度、有指向的对话。
徐飞:对话,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姿态。但作文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因此作文评价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还应该是社会相关人员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我之间的对话。
在作文评价上,我们应坚持发展性评价理念,用评价来引导学生对自我表达及时进行反思,发现差距,并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从而促进作文水平的提升。发展性作文评价可使作文评价由评判功能升级为发展功能,这就需要教师对作文能力层级进行适当的分解,并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精准地表达出来。
郭家海老师长期坚持基于“量表”的写作教学研究,旨在通过作文评价标准系统的建设和实施来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郭老师研究成果颇丰,他带领着团队研制出作文专项能力的发展、评价、参考层级,对作文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郭老师举了一个案例,帮助我们理解“量表”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的作用。
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文章《谢谢你,亲爱的王老师》,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王老师看了小张一眼,耐心地回答着。我也上去,也想问问题,可小张一直占用王老师,只好退回去。这个问题一直问到快要上课才解决。小张神采飞扬地摇摆回位子,解决世纪难题的感觉好像不错,同学们想。
如何评价这段文字?按照以往的做法,基本上是教师凭经验判断,学生凭感觉判断,标准不一,意见也未必一致。但是,如果能够提供下面一张量表,教师与学生就可以发现问题并且借此修改上述文章。
根据这一专项发展性评价层级表,可以判断上文与C级量表项目类似。这里使用人称涉及第一、第三,采用全知视角,但有点混乱。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过于简略,动作、神态描写也不够细致,有些地方经不起推敲。如何修改呢?量表中的B级、A级和A+级指标都为修改提出了具体的方法。
郭家海老师的研究值得我们关注。评价量表的好处在于从理性的角度为学生作文准确定位,使学生清醒地知道自己当下的表达水平等级,能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使他们的努力有方向,并且为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合适的发展台阶。当然,评价量表如何制作,如何使用,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