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2015-12-03胡轶文
胡轶文
(苏州市平江中学校,江苏 苏州215021)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只有具备较好的获取、筛选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恰当地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能相对快速准确地处理各种知识信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纵观历年中考语文试卷,我们不难发现: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的分值在试卷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然而学生的实际得分情况却并不理想。分析其中的原因,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调,以致于其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不浓。老师则认为自己对课内文章分析到位,课外阅读的答题技巧也阐述得很清楚,问题在学生身上:有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听,方法技巧自然没有掌握;有些学生课内知识基本能掌握,但迁移能力欠缺。再者,语文知识面广,一两个知识点短时间内学生可能记忆清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记忆会趋于淡化,知识点的增多会使学生觉得知识在头脑中杂乱无章地堆放着,如果学生不能将初中三年所有知识点整理出一个清楚的头绪,那必然考不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老师讲得过多,就怕不全面、不到位,学生被动学习,抓不住学习的重点,自我分析能力较弱;
2.老师教的形式比较单一,模式相对陈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
3.学生对于知识点、答题技巧等没有较好的方法来归纳整理,以致记忆模糊混乱。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阅读教学方面的优势
1.思维导图的特点
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放射性思维,而思维导图就是把人的这种放射性思维通过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它让我们从复杂的事物中找出重点作为一个中心点,再由这个中心点分列出几个分支,几个分支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展再逐步扩散开来,所以思维导图具有浓缩性、直观性、开放性等优点。
2.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功能
如果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阅读教学中,它可以把一个主题或者一个版块的内容都联系起来,因为思维导图遵循着简单、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所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长期记忆。而且,画思维导图让学生觉得有“玩”的意味,从而满足内心的愿望,激发出更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者,绘制思维导图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分析、质疑、思考并逐渐形成自主学习语文的思维方式。因此笔者认为思维导图可以激发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课中
(1)教师在课堂中示范运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思维导图运用之初,因为师生都处于尝试运用阶段,而学生的学习又需要老师来引导,所以主要是老师在课堂上以图文并茂、颜色丰富的思维导图来呈现课文内容。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系统又直观地将课文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运用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上初中语文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初中语文阅读有一个初步认识,笔者出示了这样一张思维导图(图1),其中“文体”部分,笔者先以“文体”作为中心图,然后把“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作为它的一级分支,接着又由“小说”展开,把“人物、情节、环境”三个关键词列出来作为这张思维导图的二级分支。由于导图层次清晰、简洁美观、形式也较为新颖,因此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此后,思维导图在语文课堂中不断运用,受此影响,笔者发现不少学生记录课堂笔记的方式也在逐步向思维导图模式靠拢。原本部分学生的课堂笔记混乱,如果遇到一些重点篇目,在空白处记录很多内容,但具体运用所学内容做题时,却找不到答案在何处。现在运用了思维导图,他们中大部分人不再需要死记硬背就能将所记录的内容反馈出来。作为一种学习和思维工具,只有学生主动地用思维导图才有效果,因此教师的引导很重要。
图1
(2)学生在课堂上小组合作画思维导图,活跃了思维促进了团结
随着语文阅读教学的逐步推进,学生已具备了一些运用已有知识分析文章的能力,在之前老师示范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思维导图来自主地分析课文。例如,在学习《松鼠》(七年级下)一文时,笔者将9班38名学生分成6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提示他们从说明文的内容、结构、顺序、方法、语言等几方面来分析课文,并绘制成一张思维导图;由组长分配任务,1-2个同学负责其中的一个方面,在文章中寻找相关内容,并汇总到组长处,组员自由相互补充;再由组长将汇总结果绘制到思维导图上(见图2和图3)。接着让学生分组展示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是个人阐述,也可以是组合,或者是小组集体上阵。最后评选出优胜者,发学习达人卡作为奖励。这节阅读课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角。在完成小组任务时,每个组员都积极参与,就连语文学困生也认真做好了分配到的任务,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头脑风暴”。在展示环节,学生们在课堂的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才华。整节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理清了他们说明文的阅读思路,课堂气氛活跃,真正做到了课堂无死角。另外小组活动也培养了学生们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品质。
图2
图3
2.课后
课后复习运用思维导图,能够提升知识记忆的持久性。
除了可以在课堂上充分运用思维导图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它作为复习工具,对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温故”,力求达到“知新”的效果。复习的时候由于要记的知识点较多,思维容易混乱,用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将零散的知识根据它们的关联性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让学生建立“知识的空间感”,从而加深印象,达到高效复习的效果。以文言文阅读教学为例,它一直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记忆。首先让学生明确初中学习文言文常会遇到的文言现象,在学了一篇文言文后运用思维导图归纳文中所出现的文言现象(见图4),随着文言文篇目的不断增多,不仅要归纳本篇文章的文言现象,还应联系以前掌握的内容,比如对“方”字含义的归纳:“方为秋田之害”中的含义为“正”,“方两三级”中的含义为“才”,“今方来”中的含义为“将要”。当学生再次看到这个字词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它的多个释义:正、才、将要……然后结合不同的语境释义,这便是运用思维导图将字词发散记忆的方法。由此,我们可以较为轻松地记忆字词在文言文中的不同运用,简单明了,而不必死记硬背(见图5)。
图4
图5
3.课前
(1)学生自主预习运用思维导图,可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所以笔者认为画思维导图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比如自主阅读小说时,学生可以应用已有的小说知识框架图,把“人物”、“情节”、“环境”分别作为中心图列出来,由于人脑是放射性思维,随着阅读的推进,学生会越画越多,在理清文本思路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从而可以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当然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所以还能有效地避免学生的抄袭行为,促进他们在预习后的探讨交流。
(2)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时画的思维导图进行指导性教学,可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又是有进度的,经常可以听见老师们抱怨教学进度跟不上,如果能课前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改变语文阅读课学生课前预习无方向无目标的现状。叶圣陶先生曾说:“一篇文章,学生能粗略的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里啰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可以提前两天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预习并根据文体特点画出自己的理解,即思维导图,学生上交后老师认真批改,发现学生的错误及难点后,进行再次备课,课堂上主要就问题、难点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的预习既节约了课堂时间,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实践一年多以来,我们发现运用思维导图的阅读教学效果良好:不仅可以将不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让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思考,以提高他们的记忆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学习;更可以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进行新的探究发现,从而拓宽文本的深度和广度。它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推进思维导图的使用,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0.
[2]东尼·博赞,巴利·博赞,叶刚(译).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张红霞,韩建光.思维导图与探究性教学[J].教育技术资讯,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