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的物理解题能力策略
2015-12-03吕忠定
吕忠定
【摘 要】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为了学生在高中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做好铺垫。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需要我们从知识面到技巧的全方位培养,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维转换;解题技巧;培养策略
从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卷来看,应用计算题是必考题型之一,形式上有选择题,也有简答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而恰恰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往往比较薄弱,对于稍微复杂的题目存在畏惧心理,应用计算题就成为了学生提高成绩的一大障碍。为此,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从基本功到解题技巧,从知识点到知识面,各个层次都需要提高,才能提升学生的整体解题能力。接下来,笔者将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结合具体的例题来谈谈培养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具体策略,供各位同仁参考与借鉴。
一、培养学生在不同运动状态的转换能力
运动学知识在初中物理中涉及的比较多,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从历年的题目中可以发现,涉及运动的题目往往都不是单一运动状态的,需要学生能从不同状态的运动中相互转换。在初中阶段,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参考系的选择,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能在不同的运动状态间转换。在某些复杂的题目中,恰当的转换运动状态就能轻松突破。
例题1.当一个大摆锤摆动到左侧最高点时,假设它所受到的全部力突然消失,那么大摆锤将会如何运动?
A.向上继续运动,做一个完整的圆周运动
B.来回摆动
C.做直线运动
D.静止不动
解析:从题目中可知,这是一个判断运动状态的题目。由于题目所描述的情景比较单一,涉及的物体也比较简单,因此,我们不需要变化参考系,还是以原来的参考系为准。但这里要学生能判断出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也就是力。当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所以,当大摆锤摆动到左侧最高点时,它的运动状态是静止的,此时,力突然消失,它不受力,将保持静止。因此,选择D。
培养策略:物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之间转换,除了受参考系的影响,更多是受到力的作用。学生一定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才能避开题目的陷阱,所以,教师在日常授课时,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在不同运动状态转换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深入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前提下,将动和静有机的联系起来,切忌孤立的看待力和运动的关系,动和静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从整体到个体的转换能力
整体反应的是普遍规律,是一般性原则,而个体反应的是特殊规律,它即包含了整体的规律,又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在物理习题中,命题者为了增加题目难点,考察考生的灵活性,往往将个体的情况隐藏在整体规律中,以此来蒙蔽考生,扰乱考生的思路。学生一定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才能顺利解决他们,否则容易陷入无限循环的困局中。
例题2.如下图所示,一横杆两侧挂着质量不同的物体,且有,此时横杆处于平衡状态。若同时将两者向中间移动相同的长度,则移动后横杆的的状态为?
A.平衡 B.向左倾斜
C.无法判断 D.向右倾斜
解析:一般的解法是设两侧的力臂分别为L1,L2,由题意分析可得:L1>L2。当同时向中间移动X后,两侧有,
左:G1(L1-X)
右:G2(L2-X)
两侧做差可得:G1(L1-X)-G2(L2-X),整理后得:XG2-XG1,又因为G1<G2,所以XG2-XG1>0,即向左侧倾斜。
这题如果我们转换思维,考虑特殊的情况,将移动的距离X设为L2,那么移动后,右侧的力臂为零,但左侧的力臂不为零,显然此时会向左侧倾斜,选择B。如果学生只看到了整体普遍的规律,而忽略了个体的特殊情况,就会耗费大量解题时间。但若能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就能快速的解决问题。
培养策略:在习题讲解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特殊的情况,考虑题目中的极端情况,如果出现极端条件会出现什么情况。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前提下,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联系能力,想象能力,使学生善于挖掘题目中的特殊情况,极端条件,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从表象到本质的转换能力
“物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物理现象,物理情景是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和事物,这容易使学生先入为主,将个人的主观经验代入到题目情景中,没能发现题目所描述情景背后的本质规律,出现错误。对此,教师在讲解物理情景时,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其背后的本质原理,让学生能把握住核心,抓住本质,走出思维定势。
例题3.小明在爬杆的过程中,停止在杆的中间,此时小明如果用更大的力气捉住杆,那么杆与小明的手之间的摩擦力将会如何变化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无法判断
解析:学生读完题目时,会将自己代入这个情景中,主观的想像着,如果手更加用力捉杆,摩擦力会更加大,而错误的选择了B。但实际上,小明静止时,受力是平衡的,其自重没有改变,那么摩擦力也不会改变,因此选C。
培养策略:学生丰富多彩的想像力,往往会受到这样的定势思维束缚。为此,教师要有目的的带领学生突破这种束缚,积极发散学生的思维,将基本的知识点讲熟,讲透,在学生掌握其核心后进行一定的迁移,使学生能通过不同的情景对比,来加深对本质的理解。在习题训练中,有针对性的安排干扰强烈的题目让学生训练,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培养学生从表象到本质的转换能力。
总的来说,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制定好全面的教学计划,并持之以恒的去实施。教师自身的能力也需要不断的去提高,才能站在一个新高度,带领学生更上一层楼,使学生能突破障碍,提高物理成绩,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华.例谈初中物理解题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04):42
[2]高珊.对初中物理解题中常用方法的研究.物理教学探讨,2013(07):12
[3]赵永锁.例谈初中物理解题思维错误及对策.中学物理(初中版),2014(07):41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方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