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
2015-12-03陈沭岸
■文/陈沭岸
浅议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
■文/陈沭岸
摘要长期以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方敌对势力亦同时利用意识形态对我国进行分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人们日益变得功利主义,在此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传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所达到效果影响着其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本文将从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主体、客体、内容、环境和效果,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展开研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有效性传播效果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如果不能被群众认可和接受,并在实践中落实,那么它就无法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面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的挑战和冲击,以及其未能在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充分发挥统领作用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传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所达到效果影响着其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果的研究,便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意识形态传播的特点
(1)意识形态传播模式
根据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包含了5个要素: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what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对应拉斯韦尔的“5W”模式,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传播过程的五个重要成分: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客体、传播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传播活动基本上是按照“5W”模式运行的,但是这个模式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陷,既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传播是单向传播,忽视了传播过程中所处的传播环境,同时也缺少传受双向互动的过程。
针对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中的传受双向互动的缺陷,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中提出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
同时,美国的两位讯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中考虑到在传播的过程中,讯息可能会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因此他们提出了他们的传播模式。
意识形态的传播也基本遵循传统的“5W”模式,当然也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上分析传播环境和传受双方的互动。
(2)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特定的内涵
下面,我们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对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客体、传播技巧、传播环境等的内涵做出分析。
传播主体是指在传播活动中使用某种特定的手段和技术向传播对象发出特定讯息的行为主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体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包括在整体意义上的党、具体党的各级宣传组织和相关部门机构以及作为具体个人的意识形态工作者。
传播内容是指在传播活动中流动的讯息和承载讯息的各种符号。讯息是依据特定的标准和技术进行加工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内容主要是指在当代中国,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工人阶级对现存社会关系的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包括政治、宗教、艺术、哲学、法律等意识形态的形式。
传播客体是指在传播活动中的讯息受传者,在讯息传播过程中属于被动受体,但也属于主动受体。他是整个传播过程中的有机组成,是研究传播效果的重要对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客体不仅仅是当代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还包括国外的受传者。
传播技巧是传播过程中针对特定的传播受传者和特定的讯息内容而有意识地采取具体的方法和策略、手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应的传播技巧是指党的各级宣传机构和个人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传播内容采取特定的方法、策略、手段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和传播。
传播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在现如今的中国,意识形态的传播环境主要是指在社会转型期的现状中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具体传播活动中的小环境。
二、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们根据传播过程所包含的五个部分,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目前存在的问题。
(1)传播主体存在着自身的问题
各级党报作为党的喉舌,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主体的主力军;同时我国传播主体还包括了各级宣传部门机构。
目前,在这些新闻从业者和宣传机构的宣传工作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其观念和价值的培育主要是植根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大背景,思想敏锐、开放,有着较强的专业素质。但是,在充斥着各式各样思想的环境中,特别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主义,使得某些新闻从业者偏离了方向,例如收受贿赂,制造假新闻等等。
在现如今网络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宣传工作已经从改革开放前那种直白、生硬的意识形态传播的模式中走
出来,但是,“还是存有某些革命时代的印记,对讯息的编码技能、传播的技能等等未能熟练掌握,落后于时代的步伐,这使得由于过于直白和生硬的意识形态传播,受传者出现了反感、不耐烦的心理。”结果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
(2)传播环境存在的问题
讯息的传播势必会受到周围传播环境的影响。从当前现有的传播技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通道相对顺畅,但是反馈通道比较狭窄甚至没有;而传播的渠道也随着讯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承载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强,不过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还是比较少,发挥的功效并不强。
讯息噪音是传播环境中经常被提及的要素。伴随着讯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承载能力的日益增强,讯息噪音产生的负面影响被相应的扩大。
(3)缺乏对传播受传者的确切分析
传播不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行为,需要了解受传者的心理,分析受传者的需求,并根据受传者的喜好和习惯将自身想传达的讯息转换成适当的方式进行传播。
根据马来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我们看出受传者会受到受传者的自我印象、受传者的人格结构、作为群体议员的受传者(受众群体对个人的影响)、受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讯息内容的效果或影响、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等的影响。受传者受到这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作为个体而存在差异性,因此对讯息的解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讯息的需求更是存在差异。
三、如何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
(1)传播主体
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首先必须从传播主体的形象入手。既要提高意识形态宣传者、新闻从业者自身的形象,也要树立党政部门良好的组织形象,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优质的资料;
其次,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必须提升传播主体的内在素质,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强化自身的政治学习和理论素养,坚持新闻媒体的党性原则,这样才能让传播主体不会在大是大非面前迷失了方向;
最后,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必须努力提高传播主体掌握意识形态传播的技巧,增强讯息意识,不能只是简单地以为把意识形态通过媒体传播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传播环境
我们应该注意到“讯息革命”带来的讯息社会,它引发了媒体从传统媒体走向多媒体时代,而且各种新型传播媒体具有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受传者接收程度高的特点。新媒介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导致传播过程的可控性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所以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主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掌握新媒体的特点和动向,积极引导它们的传播方向。
(3)传播受传者
注重传播主体和客体的交流和沟通,重视受传者的利益诉求,选取受传者感兴趣、符合受传者心理、能够容易被受传者接收的讯息,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过特定的编码技术加载在讯息中,避免单一的强硬的“灌输”模式,才能提升意识形态传播的效果。
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还需要注意到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讯息传播的扁平化,使各个特定的组织的“意见领袖”成为传播受传者中具有一定能量的个体。“意见领袖”一般是指在非正式群体中具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能对特定群体中的社会成员产生特殊影响力的个别人物。因为思想观念在经过“意见领袖”的加工和改造后比较容易被特定的成员加以接受。
(4)传播内容的夯实
意识形态想要深入人心,必定要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传播受传者的思想实际来确定。同时,它也需要超越社会现实的一定局限,发展新的理念、价值、理想,在其科学性、系统性、建设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新的特质。
在中国社会现实中,我们必须牢牢记住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出现了许许多多新的问题,而这些新问题都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难以解释或是完全背离经典理论的,这就让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动摇。因此,面对新问题,“必须在总结实践的新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结合实践经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用新理论新思想新理念回答人民群众实际中和思想上面临的种种问题。只有理论获得了时代赋予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说服人,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
四、结语
面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目前受到的挑战和冲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效的传播是最基本的要求。意识形态的传播有效性是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密切关注传播中的主体、客体、环境、内容和效果,及时对出现的问题做出调整,系统性、整体性地理解和把握问题。
参考文献:
[1]关丽兰.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策略[J].人民论坛,2011(11).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2007年.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