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借助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公共外交的做法和启示
2015-12-03潘强
潘 强
广西借助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公共外交的做法和启示
潘 强
作为与东盟毗邻的广西,在利用国际组织开展公共外交中形成的“广西模式”是一种创新,值得思考。边疆省区利用国际组织从事公共外交,要有“心”有“容”有“制”:一是要树立公共外交意识,二是要挖掘自身资源,以国际组织为“跳板”,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三是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世界体系的中心正逐步从欧洲、大西洋向亚洲、太平洋转移,中国的周边外交也逐渐从“小周边”向“大周边”,从大陆向海洋过渡,中国边疆已经形成了“大边疆”。中国周边国家多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的陆上邻国14个,有邻国接壤省份的共9个,同处一片海域的国家超过10个。若周边不稳,则全局不保,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将受限,周边外交应是重中之重。而作为周边传统外交的补充,公共外交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现状:积极参与、主动配合
作为周边外交桥头堡的边疆省区,对中国开展公共外交举足轻重,国际组织作为边疆省份参与国际活动、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载体,正日益受到中国边疆省区的重视。从利用方式看,中国边疆省区通过国际组织参与公共外交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组织。这是边疆省份参与公共外交的主要手段之一。从区域布局看,目前每一个边疆省份都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搭建了利用国际组织参与公共外交的平台,并且都得到了有效利用。比如新疆有中国—亚欧博览会,吉林有中国—东北亚博览会,黑龙江有加强与俄罗斯经贸融合的“哈洽会”等等,这些博览会都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领导人外交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
相较于东部地区的边疆省区,西部边疆省区经济相对落后,而这些地区是国际非政府组织(NGO)的重要拓展对象,NGO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社会事业的发展。比如云南省,在参与国际非政府组织方面非常活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长期在云南边疆省区活动的国际非政府组织超过200家,主要集中在妇女问题、艾滋病治理、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领域,这些NGO组织虽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资金,也给国际社会了解真实的中国提供了窗口和条件,对参与NGO项目的国际相关人士起到了良好的增信释疑的作用。
此外,云南、广西还通过参与区域合作的形式,积极融入到由亚洲开发银行倡议设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合作之中,与泰国、老挝、柬埔寨等沿线国家建立了紧密联系。再比如,与东南亚毗邻的广西,积极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经贸平台,主动与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进而与世界贸易组织(WTO)、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开展了广泛的公共外交,积极促进“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打造。
另一方面,主动配合国家设立的国际组织。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由中国牵头,这些国际组织对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国际社会形成了较大的影响。比如成立于2001年的“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定期、定址的国际组织,永久落户在海南省,目前已成为亚洲以及其他大洲国家的政府、工商界、学术界就亚洲及全球重要事务进行磋商与对话的公共外交平台,博鳌已经从一个小镇变成世界瞩目的名城,海南、广西、云南、黑龙江等多个边疆省份主动配合国家设立相关议题,积极参与,拓展公共外交。再比如,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就是世界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创始成员国达50多个,成员国中包括大部分中国周边国家,这些国家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持者,与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毗邻的新疆,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接壤的云南、广西,是中国走向南亚、中亚、东南亚等地的重要窗口,这些边疆省份在利用AIIB方面有着独特的地理、人文优势,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可以主动组织企业“走出去”,发挥企业的力量,帮助周边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经济,实现“共生共荣”,增强当地百姓的“获得感”,提高中国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
“广西模式”初探
广西与越南山水相连,毗邻东南亚。过去十年,广西举全区之力,助力中国—东盟合作,实现了地方发展战略与国家外交、经济战略的有效协同与融合。在利用国际组织发展公共外交方面,广西敢为人先,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广西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国际平台,吸引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中国—东盟中心等国际组织广泛参与,并主动设置议程,促进中国与国际组织在经济发展、扶贫开发、文化贸易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全方位合作,增进了世界尤其是东盟对中国的了解,提升了中国在东盟的国际形象,形成了公共外交的“广西模式”。
所谓的公共外交“广西模式”是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以博览会为核心平台,以东盟为主要合作对象,主动设置议程,以“10(东盟)+1”为基础,向“10+3”“RCEP”以及“东亚峰会”等地区合作机制延伸,以期达到增信释疑、深度合作的公共外交目的,实现共同、协调发展。广西模式能获得成功,关键是对中央政策的全方位理解与精准发力。“广西模式”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国家战略地方化。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陆海统筹”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沿海沿江沿边,地处中国大陆东、中、西三个地带的交汇点,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中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西南中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也是联结粤港澳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广西在开展对东盟的公共外交方面潜力巨大。自2002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以来,国家将一系列开放合作的机制、平台放在广西,尤其是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核心平台永久落户广西,对广西开展公共外交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广西正式承担起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大平台、大通道、大桥梁的建设重任。10多年来,广西依托国家战略,借助博览会促进公共外交“广西模式”形成。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广西仍将继续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促进博览会进一步升级,加快公共外交建设步伐,助力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二是拓展路径东盟化。东盟是亚洲地区重要的国际组织,广西在利用东盟开展与东南亚各国的公共外交关系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自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伊始,广西牢牢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这一重大机遇,在经济合作上建立了一系列的合作机制。比如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建设,中越“两廊一圈”,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中马“两国双园”建设等,不仅在经济上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广泛合作,更在公共外交上促进了双边的相互了解,也使公共外交合作向纵深发展,助力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此外,在与东盟的民间交流方面,广西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比如广西举办了9届中国—东盟汽车拉力赛,通过体育赛事,促进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体育爱好者的交流,建立了良好的赛事交流机制,在此基础上,广西还举办了“世界体操锦标赛”,极大地促进了与世界各国的体育交流。此外,广西还举办了中国—东盟民间高端对话会、中国—东盟市长论坛、中国—东盟教育论坛、中国—东盟残疾人论坛等等,为留学生、民间组织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是公共产品多元化。中国—东盟博览会是集政治、外交、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于一体国际盛会,目前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间合作的重要平台,以这一核心平台为出发点,广西积极提供多种公共产品,拓展公共外交。以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例,仅论坛就超过20个,涵盖文化、外交、教育、经贸等多个领域,各国企业报名申请展位总数5563个,其中,东盟10国和区域外安排展位1296个,占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展位数的38.1%。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6个东盟国家继续包馆。参展参会客商6.5万人,采购商团组85家。而每年设置的“魅力之城”“主题国活动”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普通百姓深入了解对方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此外,国际组织参与度也逐渐提高,比如成功邀请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参会,通过有关国际组织发出中国声音,传递广西信号。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公共产品”堪称中国—东盟关系发展中的经典之作。
四是沟通渠道南宁化。南宁地处华南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和东南亚经济圈的交汇中心,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也是中国对东盟开放的最前沿。近年来,南宁抓住与东盟合作的重要机遇,积极推动与东盟国家的全方位合作,充分发挥“南宁渠道”的作用,提升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功能,使其成为东盟客商投资中国的热点城市。通过博览会达成“南宁共识”“南宁宣言”“南宁倡议”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围绕文化、城市、妇女、海关、质检、金融、环保、矿业等达成的“南宁共识”“南宁宣言”“南宁倡议”已经超过30个,“南宁渠道”的作用日趋凸显。此外,南宁也以此为契机,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城市外交。比如,南宁加快了国际友好城市的建设步伐,目前南宁与泰国孔敬市、柬埔寨西哈努克省、菲律宾达沃市等20个国际城市建立了姐妹城市关系,深化了合作与发展。同时,南宁还加入了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加强了同城市间国际组织的双边和多边联系。
边疆省区公共外交的未来
边疆省区开展和参与公共外交有着广阔的舞台,可以大有作为。
一是要有“心”,树立公共外交意识。就9个边疆省区而言,当前开展和参与公共外交的意识仍然相当薄弱,边疆省区仍然将政府间的外交作为主要内容,而较少关注与国外民众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但全球化时代的外交已经超越了传统范畴并向“大外交”转变,边疆省区应积极树立公共外交意识,主动设置议程,吸引国际组织的参与,通过国际组织最大限度地传达边疆声音,对周边国家用心做事,坦诚相待,增强感召力,才能赢得民心。
二是有“容”乃大,充分挖掘地区资源,塑造国际形象。国家形象是由每个省份的国际形象总体构成,纵观中国每一个边疆省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的民族文化与中亚、南亚等地相似相近,但因为地域、制度、文化的差异,双方又在饮食习俗、发展路径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边疆省区在开展公共外交过程中应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允许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同时,要挖掘自身资源,打造自身品牌,并借助自身与周边国家的媒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进行积极有效地宣传,增强与周边国家民众的互动,塑造于我有利的国际形象。
三是有“制”,建立公共外交的统筹协调机制,与周边国家一道培育国际组织。从国际经验看,非国家行为体在开展公共外交中有着天然的优势,政府出资,民间组织出力,共同推进公共外交向前发展。比如建立中国—东盟市长促进协会,中国—南亚留学生促进交流会等。
总之,边疆省区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积极利用好国际组织,发展边疆经济,传达边疆声音,才能促进公共外交水平的提升,才能助力中国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潘 强:新华社广西分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