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大众化关键在“最后一公里”
2015-12-02双传学
双传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打通实际工作“最后一公里”,着力解决任务落实的最后环节。这既体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对做好新时期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推进理论大众化,让科学理论在实践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说到底就是要解决好理论“化”大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拉近科学理论同实践、同基层、同群众的距离,使之成为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遵循,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理论大众化重在“最后一公里”
所谓理论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并转化为自觉行动的过程。我们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表明,只有不断拓展理论大众化的广度与深度,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发挥强大的思想威力。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变多样特点日益明显。理论工作面对这样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化,如何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又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凝聚力;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广泛倾听不同的声音,又要在多元中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握方向,引领整合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想意识,使科学理论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是对我们工作的新考验和需要思考的新课题。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其基础是理论、主体是群众、关键在转化,一般有理论准备、理论宣传、理论吸纳与实践行动等四个环节。理论准备主要为理论宣传做好理论储备,是理论大众化的基础环节;理论宣传就是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载体平台进行有效传播;理论吸纳主要指在深入宣传基础上,理论被人民群众理解、接受,获得内心认同;实践行动是在理论吸纳前提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应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理论大众化的根本指向与最高目的正在于形成广大群众基于思想认同的实践自觉。理论大众化“最后一公里”就是要解决理论吸纳与实践行动环节上的实际效果问题,就是要解决马克思主义的落地生根问题,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走进群众、服务群众,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把这个环节的问题解决好了,理论大众化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这个环节的工作处理不好,哪怕其它工作做得再多再好都不能说解决好了理论大众化问题。可以说,抓好“最后一公里”,也就抓住了理论大众化的“牛鼻子”。
理论大众化难在“最后一公里”
理论总是通过满足人们的需要来实现自身价值,而要满足人们的需要,就必须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长期以来,我们虽然在推进理论大众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相对于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对于不断加快的党的理论创新步伐,相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热切的理论期盼,其方法路子还不够多,常常出现止步于“最后一公里”现象,存在“最后一公里”之“难”。
一是难在部分干群之间的关系疏离上。俗话说,“亲其人,信其道”。一段时间以来,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存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党员干部联系上级多、联系老板多、联系富人多,而联系基层少、联系群众少,尤其是联系困难群众少,部分群众有怨气、有情绪。腐败问题一定程度上的滋长蔓延也使得部分干部群众之间从“鱼水关系”变成“油水关系”。很显然,如果没有干群之间的利益一致、情感相融、同心同向,理论大众化“最后一公里”可能永远停“在路上”。
二是难在思想认识尚未完全到位上。思想理论工作有自上而下阶梯性递减递弱的现象。一些同志把发展经济看成是硬任务,把理论宣传普及看作软任务、“虚工作”,或者“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工作未做,先矮三分。一些基层党员干部认为思想理论建设主要是领导干部的事情,与自身关联不大,不懂理论照样可以把工作做好。教育培训侧重知识、技能、能力培训,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弱化。甚至有一些同志觉得“大众化”就是搞几场讲座,经常轰轰烈烈开场,冷冷清清过场,往往看到开头,看不到结果,更不用说“最后一公里”了。
三是难在理论与实践的“双盲”状态上。“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长青的”。有一些同志既不了解理论要求,也不了解群众诉求,简单地将理论与群众“捆绑”在一起,不懂得理论与群众相结合产生“化学反应”的内在机理,不能深刻理解“人民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一重要马克思主义原则。在实践中喜欢充当“为民做主”、“替民做主”的教师爷角色,好为群众“定制”。在涉及复杂的思想理论斗争问题上,奉行“鸵鸟”政策,做“开明绅士”、“甩手掌柜”。
四是难在优“化”之道不多不新上。理论大众化需要随着形势变化与不同的问题情境,选择行之有效的出场路径。有些同志还习惯于以单一的“官方”思维与传统的“灌输”办法来解决思想理论问题,不善于运用民主讨论的方式,在平等的气氛中促进思想理论问题的解决,也缺乏对理论宣传“时、效、度”的精准把握。对信息化社会、扁平化社会、数字化技术、“后分众化传播时代”的传播特点理解不够不透,不能有效实现传统手段与现代路径的优势转化与系统集成。
理论大众化成在“最后一公里”
马克思主义“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求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理论大众化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空洞的理论和空泛的说教吸引不了群众。打通理论大众化“最后一公里”,必须立足于新的实践、新的发展,不断探寻内在规律,准确把握本质要求,努力提高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既要“身入群众”也要“心入群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他还说:“任何思想,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打通理论大众化“最后一公里”,必须推动理论与群众相结合,在落实群众路线上下功夫,把“身入”与“心入”统一起来。“身入”,就是要沉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出榜样,到基层、到群众中去,面对面、实打实地去察民情、知民思、汇民智。“心入”就是要带着真情实意、血肉亲情去倾听群众呼声、感受群众心声,做群众的知心人、暖心人和贴心人,做理论大众化的有心人,让群众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温度”。只有“心入”了,才能架起与群众的连心桥,才能把理论大众化“化”到群众心坎上,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干群之间的心有多近,“最后一公里”的距离也就有多近。
第二,既要注意“接天线”也要注意“接地气”。“接天线”,就是把握理论导向、坚持正确方向,坚定主心骨、唱响主旋律,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宣传阐释好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亮明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主张和观点,要旗帜鲜明、是非分明,大力引导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思想共识。“接地气”,首先要在贴近实际上“接地气”。要把理论大众化的聚焦点对准本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对准本乡本土、对准基层;要把理论大众化的发力点对准群众的思想实际,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找到理论与人民群众的结合点,回答时代提出的课题,解答人民群众的思想困惑,切实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接地气”还体现在理论表达方式上要“接地气”,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和简单明了。”“大众明白才是真”,要下大气力解决好理论通俗化问题。多采用日常叙事方式,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平凡、朴素的细节用以阐释理论。既要讲好“基本原理”、讲好“普通话”,更要讲好“常识道理”、讲好“地方话”;既要有“联播”、“以我为主”,更要有“点播”、“他者为主”,真正让理论直达基层一线、直通群众心坎。
第三,既要解决“怎么看”也要解决“怎么办”。“怎么看”主要解决的是一个问题或者现象它是什么、为什么,而“怎么办”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对待、如何处理,对于一种问题或现象,群众不仅会关心“怎么看”,也关心“怎么办”,特别是与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更是如此。理论大众化呼应人们的关切,不仅要致力于回答“怎么看”,还要着力说明“怎么办”,既“解扣子”又“指路子”,让理论真正深入到群众之中、实践之中,只有这样,人们才觉得解渴、管用。指出“怎么办”,实际上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理论大众化实践行动环节的内在要求。打通“最后一公里”,必须着力研究“怎么办”,既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也要能够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前景,切实把认识成果转化为行动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党的方针政策是党的理论的具体体现,直接关系人们的生产生活。人们关心“怎么办”,主要是看具体政策的走势、走向。在“打通最后一公里”问题上,特别要注意把政策解读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把政策制定的背景依据讲透彻,把党和政府工作的目标措施、进展成效讲清楚,把群众的利益安排、实惠好处讲明白。这样,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与政策就会多一分共识、多一分信任、多一分信心。
第四,既要做好“大众传播”也要做好“分众传播”。理论大众化,从本质上来说是理论传播的过程,必须遵循传播的一般规律。当今时代,大众传播已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最为方便快捷的有效载体和传播渠道。同时,大众也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上,也要做好“分众传播”,直面“多质化”大众,以分众化的理念深入推进理论大众化进程。例如,工人、农民、人民解放军、干部、知识分子、老人、青年、孩子,不同群众理论需求的共性是哪些、个性是哪些,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开展工作。再如,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的人群,如蚁族、北漂、海归、海待、散户等,也要了解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对新干部、年轻干部要特别注意抓好经典原著的学习,让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只有既发挥好大众传播的优势,也善用好分众传播的特点,既加强面上的广泛覆盖,也注意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才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把工作落实到每个点、每个细节上,真正做到理论大众化没有死角,“最后一公里”不留空白。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