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全方位创新研究

2015-12-02田晓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田晓伟

摘要:当今正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给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这种形势,职业院校应从教育观念、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全方位创新,以满足当前发展形势的需要。

关键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1011402

作为思想活跃和个性多样的群体,职业院校学生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改进的环境下思想状况更加趋于多样化,给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挑战。如何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改变,增强其与当前职业院校教育环境的适应性,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全方位创新,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入手。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全方位创新,职业院校应对“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积极倡导。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及人才培养,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必须有新的思想和理念,注重学生培养质量,将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体[1]。学生自身应是全方位育人的逻辑起点与终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发展的大平台给学生。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应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不断地创新。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阵地选择上可将“两课”教育作为主阵地,注意校园思想政治文化氛围对其积极营造,并根据学生兴趣等大力开展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活动尽量丰富多彩,寓教于乐,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有为青年。

另外,受“社会本位说”影响较大。现阶段,我国传统高校及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唯社会价值观的倾向较为明显。唯社会价值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大社会价值,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人为地对立起来,对学生的主体渴求与内在需要往往会存在忽视甚至否定的情况;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发挥的过程中,将过多的关注点投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上,而对学生个人发展功能的发挥则关注过少。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难以提起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兴趣,使教育活动与教育目标出现人为脱离。针对这种问题,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应认识到单纯唯社会价值教育观的不足之处,克服和改进唯思想道德教育观,对思想道德素质重视的同时应重视科学文化素质,确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观。进入新时期后,知识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人们逐渐认识到知识与人才的重要性。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普遍存在唯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观念,认为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应完全依靠科学文化教育。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同样重要,两者应是互相统一的。所以,职业院校必须认识到唯思想道德素质发展教育质量观的片面性,对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明确确立,在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教育的同时,应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着力激发和引导,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科学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内容的创新

1立足理想信念,不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前途,与培养什么样的人有着直接关系。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和民族栋梁,必须努力朝着优秀和先进方向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在教育中加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引导大学生对崇高的理想加以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贯彻,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利用,实现对高校学生头脑的大力武装。以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在教育中形成正确又牢固的人生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理想信念这一核心,经常举办素质教育月、专题报告会等活动,使学生在长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受到熏陶;也可开展党团活动、主题活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形象化与生动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还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为学生营造积极自主的讨论平台,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不断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

2立足爱国主义,不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每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中都有着支撑其前进的巨大力量,中华民族亦不例外。在我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力量之源[2]。尤其在国际形势风起云涌的今天,职业院校更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爱国教育,立足爱国主义重点,对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思想积极倡导,对民族精神不断弘扬和培养。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必须立足职业院校学生成长与学习特点和实际生活,在此基础上编制更加符合中国学生学习心理与兴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优良传统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帮助学生在了解国情、社情的基础上培养其爱国情感和对祖国的自豪感,从而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国家至上思想观念。

3立足诚信教育,加强诚信道德教育

自古以来,诚信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进入现代社会后,诚信缺失逐渐成为普遍现象,这种不良现象甚至蔓延到高校校园中,影响高校学生的诚信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必须针对当前诚信缺失现象增加诚信道德教育内容,贯穿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依托“两课”,立足诚信教育这一主题,开展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贯穿诚信教育,大力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加强学生道德修养,引导学生从“怎样诚信做人”到对求真务实良好形象进行梳理,促进学生诚信道德水平的提升,更加适应社会发展。

三、教育目标的创新

职业院校学生对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追求,形成了他们的社会理想。在没有引导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社会理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学生思想观念中输入社会主义理想,彻底解决学生思想观念中的深层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将祖国建设得更好而奋斗。当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忽略学生自身的理想,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抓紧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和个人理想[3]。在实践层面,职业院校可大力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教育活动,如科技服务进社区等,把理想信念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付诸实践,促进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价值的实现,在理想价值与实践价值双管齐下的教育中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坚持与时俱进,解决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思想问题。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切入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能力。职业院校可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如创业大赛等,通过这种有竞争力和实践性的活动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与协调能力,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更熟练地掌握创业全过程。

四、教育方法的创新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目前仍然以灌输式和加时加量式教育方法为主,已经落后于当前社会发展变化需求。基于此种情况,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加强重视,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给予提倡和鼓励[4]。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转变单纯灌输讲解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和切磋。教师在教学中还应不断地运用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有效结合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积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可对国外有效教学经验加以借鉴,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手段。

激变的社会形势及激增的就业竞争压力在职业院校中也有所体现,不少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且人数正在日益增加,甚至每年全国都会有个别学生因心理问题而选择放弃年轻的生命,给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敲响了警钟。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职业院校应把心理咨询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重点内容中,成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引导学生主动接受心理辅导。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就业等方面普遍存在的心理矛盾,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尤为重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减少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五、结语

在社会形势飞速变幻的今天,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促进校园更加和谐,同时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的高素质人才。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教育,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和转型,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才能促进其吸引力和辐射力的不断增强及教育功效的全面发挥。

参考文献:

[1]刘英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创新研究[J].青年与社会:中,2014,(12):50.

[2]曹秀.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发展态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路径[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12):59.

[3]王婷.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6):139.

[4]武艳.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简论[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0—94.

(责任编辑:侯秀梅)2015年11月第34卷第1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Nov.2015Vol.34 No.11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