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能力的培养

2015-12-02陈磊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48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教材评价

陈磊

很多初中学生非常辛苦地练习、记忆相关知识,只是到头来总缺乏运用能力。在日常语文能力运用中,说则支支吾吾,很难清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有效传递信息;写则大量造假,假情节、假感情,以至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受到严重影响。这些现象表明我们应该对忽视语文能力培养的问题给予足够重视。造成忽视语文能力培养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

一、来自教材编排的原因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型以讲读为中心。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强调知识点的落实、重点语段的把握,把课文内容涉及到的语文知识点零零散散地展示给学生,学生们被动接受支离破碎的相关知识,因而出现以记忆代替理解,把背诵知识当作掌握知识的情况。另外,听说读的能力在教材安排中没充分体现出来,教材中的不少文章本身距离现实较远,缺少时代气息,学生不喜欢读也不喜欢摹写。写作指导内容过简,理论性强,缺少可操作性。初中语文文本本身的结构层次也较多,这也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如文本中有些内容是隐性的,如“意脉”的流动。《背影》中的“流泪”就是“意脉”,深化了作者的感情。这都是学生在阅读审美中欠缺的。另外,文体形式本身也有开放性和规范性的问题,还有作家的气质、学识、禀赋、人生态度对作品的影响,作家的风格,语言习惯等,都影响着学生对作品的解读,为什么有的学生喜欢这一类作家,另一些学生又喜欢别的作家,这都是学生阅读及知识积累是否能与作者共鸣的结果。与华丽的辞藻相比,白描在审美中有更高的层次。这也是阅读中文本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影响学生能力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材编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来自教学评价的原因

在当前教学评价中,人们向来重视教师的“导”。评价老师的水平,也着眼于课堂上的“表演”效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其实,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因此语文教学中更需调动学生的情感并促其参与,使之主动获得“知”与“道”。目前,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手段仅仅是考试,而现行的考试内容又多偏于课本知识,强调标准答案,一味追求文化课的分值。而听说能力训练却很少,缺少一套听说能力的科学测试体系。

素质教育是观念问题,现行教育简单地把分数作为“教”和“学”的评价依据,这是不科学的,也会误导师生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以升学率评价一切的质量观,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历来主张“文以载道”,而以试卷形式的百分制测评学生成绩难于体现学生的思想、审美、语言运用技巧、鉴赏能力。一切从学生能力出发,笔者认为“关键”是一切从学生的思维训练出发,行成于“思”。现在学生在时间压力上,在作业数量上,在重复劳动上,负担的确过重,但在思维训练上,“强度”远远不够。学生在思维训练上不达标,其能力也就很难有真正的提高。

三、来自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

教育管理者缺少创新意识,管理方式落后,不能为语文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学生被封闭管理,课程排得满满的,大量新鲜的社会信息被拒之门外。学生每日往返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连感知大自然的机会都没有,因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机械的记忆、繁重的作业,使能力培养只得停留在口头上。学生写起文章来,四季不明、五谷不分、闭门造车,假事假情充斥全文。影视等先进教学材料及设备不能被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中。

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从教材范文入手,体会作品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注意分析和解读文章,注重读写听说语言实践和现代生活中的语言交际。我们现在必须重新认识“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习知识是为了训练能力,训练能力又推动了知识的传授。要打破传统的以讲析课文为主的做法,要把训练学生能力放在首要地位。

总之,要确立大语文教学观,打破课堂内外界限,一切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不拘形式,使课内、课外相结合。能力是语文学科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上、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大张旗鼓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教材评价
教材精读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