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舞蹈中道具的作用
2015-12-02黄玥伍彦谚
黄玥+伍彦谚
[摘要]舞蹈道具,是舞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舞者手中,能帮助舞者更好地表现舞蹈所呈现的内容,让舞蹈效果更直接,也让舞台效果显得更丰富、多彩。好的道具,在整支舞蹈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关键词]梅山文化 舞蹈 道具
提起梅山,人们会想到崇山峻岭,与世隔绝,上古时代,“世外桃源”。或许,陶渊明并没有幻觉,也没有想象,那“世外桃源”确实存在,它就在下梅山的湖南益阳、常德一带。梅山,它就像是一幅被纱裹着、被雾罩着的画,深邃、神奇。
梅山舞蹈,是梅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梅山舞蹈古朴、单调,它没有舞台,不用乐队,不用灯光,不用背景,站在桌上,立于房前,甚至在家里的堂屋,都能翩翩起舞,或腾挪,或移动,向我们讲述着梅山古老的传奇,讲述着梅山人的愿望和心声。其实,当你走近梅山,就会发现,这看似简朴的舞蹈,每一支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在这里,我只想探讨梅山舞蹈中的道具问题,透过道具,来了解梅山舞蹈,了解梅山人。
一、用道具展示无形
梅山舞蹈,通过道具,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了,让人们与神灵,与先祖尽情沟通,就像与朋友倾谈一样。
先说“鼓”。说到“鼓”,人们会想到一个词,叫“鼓舞”,《周易》中,曾记载说:“鼓之舞之以尽神。”也就是说,从远古开始,人们就有闻“鼓”而“舞”的习俗。在我国,不少民族都有自己专属的“鼓”。就像佤族人们常跳的“木鼓舞”,就像壮族人们常跳的“铜鼓舞”,还有维吾尔族人常跳的“铁鼓舞”,傣族的“象脚鼓舞”,在古梅山,最流行的,是瑶族的“长鼓舞”,还有苗族盛行的“猴儿鼓舞”。
以瑶族的“长鼓舞”为例,它流传于湖南省江华一带,属于高山瑶所有。它属于“木鼓”,由整段树干挖空制成。相传,瑶族的祖先“盘王”,在教小儿子狩猎时,不幸被一只山羊逼下悬崖,遗体就悬挂在了一棵“泡桐树”上。盘王的儿子们赶到后,砍下了这棵泡桐树,射杀了山羊,将泡桐树掏空,蒙上山羊皮,不停地敲打,以宣泄心中的悲愤,告慰逝者的灵魂。正因为如此,梅山的瑶族人坚信,长鼓,是先祖魂灵的住所。每当重大的祭祀前,瑶族人都会敲响“长鼓”,跳起“长鼓舞”,奏出各种鼓点,在有规律的鼓点声中,向先祖叙述族人的发展,讲述族人的愿望,它希望自己的先人,能保佑本族人,开枝、散叶;平安、多福。在“还盘王愿”时,“长鼓舞”要跳“三天三夜”;在“还盘王大愿”时,“长鼓舞”要跳“七天七夜”。族人们是在用熟悉的鼓点,向先祖汇报族人的收获和对先人庇佑的感谢。另外,因“咚、咚”的鼓声,与雷声相似,梅山人坚信,“鼓”具有非凡的神力,能引来雨水,滋润农作物生长。人们把雷的轰鸣声,春天气候的温馨,万物生长的动态之音,都汇于“鼓”这一实物之中。所以,在《周易·系辞》中,就有“鼓之以雷霆”的说法。《风俗通义》也说:“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所以,梅山人手中的“鼓”,既是狩猎文化的标志,也是原始农耕民族的精神力量,它激发着梅山人从事辛勤的农耕活动。瑶族每年正月十九的“开春炮节”,一定要跳“长鼓舞”,就是这个道理。
“牛”,作为舞蹈道具,主要出现在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峒梅山。所以,土家族所有的舞蹈里,都能看到“牛”的身影。在土家族人心目中,“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对威猛的牛角,最具杀伤力,是土家族人眼中的“神器”。苗族“跳香舞”开始之前,苗族的“师公”,要吹响三声牛角号,嘴里念着经文,请神,并且一边吹着牛角号,一边走上前行礼。在跳舞的时候,师公右手拿着“牛角”,翩然起舞。农耕时代,“牛”是不能缺少的劳动工具,“牛”的作用,是人类无法替代的。耕田、种地,哪一样都离不开“牛”,所以才说,“牛”是农家的宝。苗族人非常重视“跳香”,这是一种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的舞蹈,各寨轮流跳,常常持续跳好几天。由此看来,“苗族”的人,是非常重视这个“仪式”的。其实,起舞的师公,手握牛角,就仿佛拥有了超越自我的神奇魔力,他们认为,手里拿着“牛角”,就像拥有了“牛”一样强壮的体魄,“牛”一样神奇的力量,“牛”一样埋头、苦干,不屈、不挠的精神。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苗族的“师公”,都是手执水牛角制成的“牛角号”出场的,就连“狮舞”中的配套舞蹈,里面的“春官”,都要手牵“春牛”;而在“立春”这一天,梅山无论苗、瑶,都要跳“春牛舞”,以祈求春耕顺利,来年五谷丰登。
相传,梅山人崇拜“牛”,还与梅山的始祖“蚩尤”有关。据梅山历代秘传的巫术科书记载,“蚩尤”长相非常凶恶,它头上长有两只角,眼睛像“牛”,鼻子像“狮”,嘴巴像“虎”。它出生在今天湖南省的安化县与新化县交界的大熊山,“蚩尤”虽有母亲但却无父,母亲的名字叫“哈雾”。这个“蚩尤”,长相虽然凶恶,但却非常孝顺。它不管在哪里,也无管它在做什么,它只要听到它“母亲”的呼唤,就会立刻赶回到它“母亲”的身边。所以现在,梅山师公在作法的时候,都要先用牛角吹出“哈雾、哈雾”的声音,这实际是在祈求“蚩尤”下凡,降下神力;或者说是希望“蚩尤”附体,赐予他无穷威信和力量。梅山人信奉与“蚩尤”有关的一切东西,特别是“牛角”。“梅山傩戏”,是梅山民间举行的一种大型娱人、娱神法事,重在祈福、求子、辟邪。这种法事活动,向上可追溯到战国时代,而傩师随身自带的法器中,不是锣鼓,那就是“牛角号”了。可以说,在梅山,任何一场傩事演出,都离不开牛角号。可见,“牛角号”在以巫术著称的梅山,它的地位有多重要。
一对牛角,看似平凡,却将无穷的神力聚于一体,化无形于有形,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道具的“魅力”所在吧。
二、用道具夸张地表现真实
我们知道,在湘西土家族最有名的舞蹈“摆手舞”中,还有一种道具,就是“木棍”。“摆手舞”有许多场面,其中头一场就是大名鼎鼎的舞蹈“毛古斯”。“毛古斯”历来以原始、充满野性而著称。舞蹈一开始,老茅古斯带着一群小茅古斯上场,每人身上都穿着树叶编制的衣服,头上戴着的,都是由“稻草”编织的帽子,最显眼的地方是,每个人的“腰上”,都捆了一根,由稻草包裹着的“木棍”。这根“木棍”,在湘西土家族人中,被称为“粗鲁棍”,又叫“甩火把”。据当地人说,“粗鲁棍”的长度,基本上是固定的,为115厘米。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那用红布包裹着的棍头,夸张而大胆地强调着与实物的相似性,难怪被当地的人们戏称为“粗鲁棍”。舞者在台上,公然地演绎着繁衍与生息。这恐怕也是古梅山舞蹈中,最有特色的地方吧。
在远古的梅山,苗族人的“童子鼓舞”,与土家族人的“毛古斯”舞,确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地方。据记载,苗族“童子鼓舞”,是一支迎接勇士凯旋的舞蹈。在这支舞蹈中最显著的道具,那就是勇士手中的“竹筒”了。“竹筒”是盛会之前,由姑娘们从山上砍下的山竹,精心制成的。它的长度为三尺多,两头装饰着从山上采摘的新鲜艳丽的映山红。舞蹈时,小伙子舞动竹筒,与邀请他的姑娘共舞。整个舞蹈节奏明快,充满着喜悦、欢乐。“童子鼓舞”的表演时间,为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这一天,众所周知,是苗族的歌舞节以及“情人节”。由此可知,这里的竹筒,与“毛古斯”中的木棍,是一样的。凑巧的是,“竹筒”和“木棍”的长度,也都是大致相同的。不同的是,“毛古斯”中的木棍,是用金黄的稻草包裹,而“童子鼓舞”中,却用五色彩纸包裹。“毛古斯”中,木棍的一头,是用红布作强调,既醒目又张扬;在“童子鼓舞”中,却用鲜艳的映山红作点缀。由此可见,“毛古斯”,属于古梅山文化中的写实主义者,充满原始的野性,直接而豪放。而“童子鼓舞”,则属于古梅山文化中的浪漫主义者,它用“写意”的手法,在浪漫的情调里,将子嗣、开枝散叶的主题,在轻松、喜庆的氛围中,表现了出来。其实,舞蹈的道具,不尽相同,与舞者的年龄、性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支叫“茅古斯”的舞蹈,在出场的时候,是老“毛古斯”带着一群小“毛古斯”,跳舞的人均为男性,它有着明显的示范与传承的用意,所以道具夸张而真实。“童子鼓舞”则不同,顾名思义,舞者均为少男少女,他们情窦初开,对爱情充满憧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向往,在音乐与舞蹈的碰撞中,感受着喜悦与幸福。所以,她们手中的道具,似是而非,含蓄而写意。
其实,古梅山文化,虽然朴实,却不乏细腻之处,与其它文化种类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等着我们去探讨。
三、用道具展示人文环境
龙文化,在古梅山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龙”图腾,最早出现,是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但自从进入古梅山,就自然成了“古梅山”文化中的一部分。梅山人重教重巫,几乎所有的祭祀活动,都有“龙舞”出现。但在不同地区,“龙”呈现出的形态,却各不相同。
以“紫鹊界”为例,“紫鹊界梯田”早已名扬世界,而“紫鹊界草龙”,同样闻名遐迩。据有关资料记载,制作一条长28米,龙身直径为0.38米的草龙,用的稻草大约达到了8万根。由此可见,“草龙”,它只能是中峒梅山,农耕时期的显著标志。而“板凳龙”,由木板制成,短小精悍;并且,它的上面装有榫眼,可随意连接。一家出一条“板凳”,面对“神龛”,就随意地起舞。十户十条板凳,连起来就是一条小龙,围着住所舞起来,有模有样。一百户人家,一百条板凳,连起来就是浩浩荡荡的一条大龙,舞起来风生水起,振奋人心。两三百人的山寨,两三百条板凳,连起来就是一条巨龙,舞起来,那气势挡都挡不住。板凳,在古梅山非常普通,它既是梅山人的日常用品,又是梅山人打草鞋的工具,还是梅山人随手防身,抗击、抵御猛兽袭击的武器。由此看来,它应该是“上峒”梅山,“狩猎”时期的写照。而“布龙”,龙头及龙身骨架,均由竹篾编制而成,龙身包裹描画精美的黄布,很明显,它只能出自地势相对低洼、潮湿,并且盛产棉、麻的下峒梅山。远古“梅山舞蹈”,同样的舞蹈,道具不同,向我们展示的生活环境和背景就不一样。
在古梅山舞蹈中,使用的舞蹈道具还有很多。每一种道具,都在向我们讲述着,古梅山的历史,述说着古梅山的传说。古梅山人认为,世上的一草一叶,均附有一个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