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中企走向海外最佳“试验田”
2015-12-02
来到印度旅游的人也呈现两种极端心态:极度的厌恶,觉得印度脏乱差,缺乏诚信;极度的喜爱,觉得这里精神自由,心灵容易得到解放。
去印度经商的人其实没那么多选择,12.8亿人口吸引力太大,基建和消费市场的增长数据摆在那里,早到的欧美日韩企业在那边做得风生水起。所以对生意人来说,印度是“不得不”的必然选择。然而过去十年,进入印度发展的中国公司总是磕磕绊绊,没能占据主流市场。
2014年5月,莫迪新政府上台后推动了多方面的制度改革。基于对宏观政策持续利好的判断,早前两年持币观望的国际资本也陆续进入印度实体经济。印度经济开始全面腾飞,2014年连续三个季度都取得了7.5%左右的GDP增长,是当前全球除中国外最受瞩目的经济体。
除了传统的欧美日韩持续对印度加大投资,中国企业也开始加速对印度市场的投资和开发:华为在印度持续投资上亿美元建设新的研发中心;北车下属永济新时速投资500万美元成立印度合资公司,开拓印度铁路市场;VIVO手机投资约1000万美元成立印度销售团队;阿里巴巴投资5.75亿美元入股印度电商PayTM;马云在博鳌论坛上约见印度总理莫迪,许诺帮助印度小微企业发展;小米的雷军在印度发布专门为印度定制的手机,并决心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线;此外,在新能源、互联网等领域,都有中国公司大手笔的投资。一时间,印度成为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都格外关注的市场。
仅仅因为印度这个人口大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我们就该来印度吗?答案绝非如此简单,事实上印度也是自带“主角”光环的。
过去20年, 印度在欧美日韩企业的全球化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这些企业的成功都不是单纯地把印度看作销售市场,而是把印度作为自己全球供应链中的一环。
对于欧美企业来说,印度是他们的全球人力资源池,利用印度丰富完善的外包服务业、IT和医药研发等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日韩企业则更多地把印度作为其海外生产基地,将钢铁、汽车及零部件、重型机械、家用电子和消费电子等产业转移到印度,利用印度的廉价劳动力来降低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成本。
不少经济学家把先前中印经贸合作过程中的一切问题,归结为“两国经济结构相近,竞争多过合作”。这是过去,当中国企业开始真正全球化之后,欧美日韩走过的路我们一样可以走,中印间的合作远远大过竞争。唯一问题是,我们的企业是只想把印度作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承包工程,还是想真正地通过印度迈向全球化?
以往中国企业刚刚出海的时候,海外运营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往往只聚焦在销售和市场,忽略了企业正常运营和长期运营所需要的税务、法务、公共关系、媒体关系、政策研究和游说等因素,使得中国企业在包括印度在内的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一直处于被动弱势的位置。
印度恰恰是中国企业锻炼海外运营能力的最佳试验田。印度市场高度自由开放,商业竞争激烈,中国企业在印度可以遇到在全球各个国家会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像美国一样的国家安全审查和行业政策游说制度,像欧洲一样的三反(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像第三世界国家一样的低产品标准等等。有企业称,把在印度需要考虑的问题列一个清单,去别的国家只需选择性打钩就可以了。
印度市场的崛起,对中国公司来说,是挑战,但更是机遇。我们已经错过了前20年,再往后中国企业出海更加势不可当。未来10年,我们没有理由再错过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