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提升育德功效的实践探索

2015-12-02张茜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11期
关键词:传承传统文化

张茜

【摘 要】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而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文化的重要职责。只要充分挖掘语文学科资源优势,体现新课程意识,学生一定会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能在下一代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传承;传统文化;教学育德

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民族祖先,带有自己的民族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古代的语文教育自春秋末期起,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前后近3000年,都和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和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教育革新的内容密切相关。“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

一、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文化水准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氛围,力求语文课多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学校的墙廊和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一角”,可以是名人作品,也可以是本校学生自创作品,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人,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兴趣。

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慷慨激昂或婉转低缓的音乐,有利于把汉语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影像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象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华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二、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形式,结合实情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和写作实践

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我们安排了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俗文化风情,学会关爱他人。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是中国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积累,与西方的传统节日相比,中国的节日里更注重亲情和友谊的表达,注重对先人的怀念和对长者的孝敬,这对于家庭稳固、调节身心、舒缓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民族节日和文化对人类的发展同样有着可以借鉴的经验。与西方的传统节日注重热闹、狂欢有所不同的是,中国的节日里更注重亲情和友谊的表达,注重对先人的怀念和对长者的孝敬,这对于家庭稳固、调节身心、舒缓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建中国的节日文化,并将重要的节日列为国定假日,营造节日氛围,提升内涵;在年节文化中陶冶情操,提高人的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对于年轻一代的“树魂立根”同样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的先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民族不朽的脊梁,是值得我们自豪的精神资源。我们理应把它输入我们的血液中,融入我们的生命中。因此,传承传统文化,通过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将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转化为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难解的民族情结,语文教学要承担起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课堂内外的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的结合,强调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等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能勇往追求光明之旅的历史责任。

三、实践探索,提高语文学科育人功能

我校语文教研组经过近三年的探究,初步形成以下若干途径和策略: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传承传统文化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现有的教育资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已经有不少承载传统文化的篇章。比如古体诗词、古代散文、小说等等。这些篇目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递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以及对杰出历史人物的爱戴和崇敬,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

2.开设《文学导读》指导学生读经典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现代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因此,我校语文教研组全体老师执笔编撰了《文学导读》,指导学生课余时间来读经典。目前我们在初高中起始年级开设这门课,我们认为唯有阅读本民族的经典,我们才有可能记住自己的血脉,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经典导读包括《诗经》、《论语》、《庄子》、《史记》、《围城》、《子夜》、《雷雨》、《边城》、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经典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今天,回归经典阅读我们的民族才可能不失去自己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才能根植于下一代的心中。

3.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我们举办每年一度的语文暨传统文化活动周;举办每学期一次传统文化与语文学习的知识竞赛;举办各类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讲座、古典诗词朗诵会,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默写古诗文等,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增长了历史文化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教学的具体策略有:1.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2.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3.建在古诗词教学中,建立师生互补的信息资源媒体群。4.要树立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5.根据不同篇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融入传统文化教育。6.传统文化教育的起点可以定在“审美”上。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前人对于人生、社会、自然万物的文化内涵,闪烁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财富,融和在传统文化里的中华民族智慧、操守、风骨和胸怀是做人、做现代人的基本条件,是我们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过程中,就是要孩子们从小扎根在自己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拥有伟大的精神财富。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承传统文化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