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髓软化的MRI应用价值
2015-12-02孙素平丁长青孙迎迎张玉娜罗慧
孙素平 丁长青 孙迎迎 张玉娜 罗慧
[摘要] 目的 探讨MRI在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髓软化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4例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髓损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 颈椎X线或CT未能发现颈髓异常密度灶。MRI清晰显示出颈髓髓内软化灶呈长T1WI长T2WI信号,主要累及颈3~7脊椎节段,多位于椎间节段,其中单节段受累40例,多节段受累4例。 结论 MRI可准确诊断脊髓型颈椎病及其合并的颈髓软化,值得应用。
[关键词] 颈椎病;颈髓软化;磁共振成像;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2;R68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29-0096-03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MRI in myelopathy type cervical spondylotic with cervical softening
SUN Suping DING Changqing SUN Yingying ZHANG Yu'na LUO Hui
Department of Imaging, People's Hospital of Feng County in Jiangsu Province, Feng County 2217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MRI in myelopathy type cervical spondylotic combined with cervical softening.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MRI data of 44 cases(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 of myelopathy type cervical spondylotic combined with cervical softening were analyzed. Results X-ray or CT failed to detect cervical abnormalities density lesions in all the cases. MRI clearly showed abnorma signal in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softening oven, with long T1WI and long T2WI signal, mainly involving the cervical spine from 3 to 7 intervertebral. The single segment involved in 40 cases, multi-segmental involved in 4 cases. Conclusion MRI can accurately diagnose the myelopathy type cervical spondylotic combined with cervical softening, and which is worthy of application.
[Key words] Cervical spondylosis; Cervical soften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Diagnosis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由于頸椎增生退变、椎间盘突出及膨出、后纵韧带及黄韧带肥厚骨化等造成椎管狭窄,导致脊髓慢性受压或缺血,继而出现脊髓功能障碍和相应临床症状的临床综合征,重者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随着影像学诊断手段的逐渐普及,颈椎病的检出率逐年增高。MRI可直接显示颈椎病及其伴发的髓内水肿、出血、坏死、软化等病理改变,成为诊断脊髓损伤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技术[3]。现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资料完整的44例颈椎病伴颈髓软化的MRI资料,旨在探讨MRI在颈椎病合并颈髓软化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4例颈椎病合并颈髓软化患者,男33例,女11例,年龄30~83岁,平均(67.4±0.9)岁。多以颈部疼痛不适、上肢运动及感觉异常入院,均具有典型的脊髓型颈椎病体征Babinski征(+)、Hoffmann征(+)、上下肢腱反射亢进、痉挛步态等。病程3 d~11.5年,平均2.3年。所有患者病程中均行X线或CT检查,可见不同程度颈椎曲度变直、颈椎部分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CT还可见部分患者椎间盘突出及其钙化等,均未能发现颈髓异常密度灶。本组未将以下病例纳入:既往有明确的创伤性脊髓损伤史或颈椎管手术史,以及有脊髓炎、脊髓空洞症、脊髓多发性硬化及周围神经病变等病史者。MRI确诊后12例采取手术减压治疗,余32例予以保守治疗。
1.2 MRI使用设备、检查及图像评价方法
扫描方位及序列以矢状位SET1WI、FSET2WI、抑脂序列为主,辅以轴位。34例使用沈阳中基AG3500型0.35T低场MRI机,正交颈线圈。主要参数:T1WI[TR/TE为(400~450)/(15~17)],T2WI[TR/TE为(3000~3600)/(120~145)],激励次数2次,层厚/层间距:4.0 mm/1 mm,扫描野:350 mm×240 mm×240 mm,矩阵256×256。10例使用Philips Achieva 1.5T磁共振机,SENSE 16单元相控阵头颈线圈,主要参数:T1WI(TR 500 ms/TE 17 ms),T2WI(TR 3500 ms/TE 100 ms);T2STIR(TR 3000 ms/TE30 ms);层厚/层间距:3.0 mm/0.3 mm;FOV:260 mm×200 mm×140 mm;矩阵:292×512。
由本科室两位高年资医师共同读片,协商一致。重点观察颈椎曲度有无变直或反曲、颈椎间隙有无狭窄、椎间盘有无膨出及突出、黄韧带有无肥厚、椎管有无狭窄及其程度,颈髓髓内信号异常累及部位、节段和范围等。
2 结果
2.1 椎管压迫因素
脊椎生理曲度变直32例,反曲12例。椎骨均伴不同程度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盘水分减少、T2WI信号减低,受累节段均可见膨出或突出(其中36例累及多个椎间节段)。伴颈椎黄韧带肥厚37例,伴后纵韧带肥厚骨化症(表现为椎体后缘和硬膜前间隙有束带样低信号区)12例。
2.2 脊髓形态改变
病变节段硬脊膜囊和脊髓受压变形,受累节段前方或侧后方脊髓受压,在轴位上颈髓弯曲、变扁、凹陷,向后或两侧移位,矢状面颈髓呈束腰样或串珠样改变,多节段受累者脊髓节段性变细较明显。
2.3 颈髓软化灶形态信号特点
颈髓内见软化灶(呈长T1WI及T2WI信号,即T1WI低、T2WI高信号)。大小:上下径×前后径:0.8 cm×0.2 cm~3.5 cm×0.5 cm。单节段受累(图1)40例:颈3、4节段11例,颈4、5节段7例,颈5、6节段14例,颈6、7节段8例;多节段受累(图2)4例:累及颈3~6椎间1例,累及颈2~5椎间1例,累及颈3~5椎间1例,累及颈3、4及颈5、6节段1例。
2.4 其他伴发症
伴颈椎椎体轻微失稳2例(分别累及颈4、5及5、6节段),伴椎体内血管瘤3例累及5个颈椎椎体。
3讨论
CSM是各种类型颈椎病中最为严重的类型,多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行走不稳(部分伴无力感)、肢体肌张力增高伴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等,极重者可出现排便功能障碍[1]。并且颈椎失稳在CSM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伴有下颈椎(颈2、3椎节以下)不稳(本组11%)多提示病情较重。CSM的退变首先始于椎间盘中的髓核变性、弹性降低,MRI上表现为T2WI高信号消失,为低信号取代;椎间隙高度继而逐渐下降、关节突关节逐渐对合不良,继而颈椎节段性失稳。颈椎骨关节增生硬化、椎间隙变窄,骨接触面积得以增加,以重新获得该节段的稳定[1]。CSM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即颈髓软化等。有研究通过对慢性压迫性颈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观察发现,脊髓慢性受压髓内空泡化,神经元数目减少[4]。膨出或突出的椎间盘及黄韧带肥厚压迫脊髓,是本组颈髓损伤后软化的主要因素。另外,部分患者后纵韧带肥厚骨化及关节失稳,在轻微外力(颈椎过屈过伸位)也可导致颈椎管脊髓在椎管内的储备间隙消失,椎管狭窄,进而造成脊髓损伤甚至瘫痪的发生[5,6]。对于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硬膜囊矢状径明显减小,但颈3、颈6节段脊髓在硬膜囊内的储备空间并未显著减小,呈现“小椎管小脊髓”的特点[7]。
本组CSM发病隐匿,病史较长,均无明显的颈椎外伤史,提示CSM发病是一个连续的进行性过程。前述因素导致的长期慢性压迫,一方面致颈髓的直接损伤,另一方面引起颈髓的血供障碍及周围蛛网膜下腔流体力学等的改变及椎管内压的改变,从而造成神经组织的内部损伤,即T2WI高信号或软化灶形成[8]。
本组MRI诊断后仅12例以手术减压治疗。有文献研究手术干预对颈髓损伤伴脊髓中央软化灶形成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发现早期手术、直接充分的脊髓减压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9]。有研究通过对于MRI T2WI伴有髓內高信号的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观察,发现二者并无显著差异,但对于病程较短、节段性前凸角较大的患者治疗的效果优于病程较长、节段后凸的患者[10]。另有研究提示,颈椎减压术前应用MRI测量的脊髓在矢状径方向的受压程度和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效果显著相关[11]。这些研究均提示颈椎MRI在该类疾病术前具有重要价值,可预测手术效果及评价预后。
MRI尤其是T2WI及抑脂序列相对CT更易于显示颈椎病合并的颈髓软化。MRI矢状位连续扫描成像且扫描范围较大,辅以轴位,对颈椎病及胸椎病的脊椎序列改变、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膨出或突出、黄韧带及后纵韧带肥厚骨化、椎小关节改变及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影像学评价直观准确;软化灶呈T1WI低或略低、T2WI高信号。本组颈髓软化以单节段为主(91%),且多发生于椎管狭窄相对最重的椎间节段。颈髓软化提示颈髓慢性损伤,首先应与脊髓急性损伤鉴别,脊髓急性损伤多合并脊髓肿胀,T1WI信号多高于软化灶,T2WI多低于软化灶,且急性外伤多合并脊椎挫伤或骨折,还应与多发性硬化及急性炎症鉴别,后者亚急性或急性起病,范围多较大较连续,界限模糊,多有脊髓肿胀,短期治疗后MRI变化较大,而软化灶复查多无明显变化。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是目前唯一可活体无创性研究白质纤维束的MRI 新技术,脊髓损伤后由于髓内不同程度的水肿、出血、神经细胞坏死和神经传导束的中断,水分子的扩散运动可能受到影响而发生改变,ADC值、FA 值变化可能有助于评估脊髓损伤程度,为脊髓损伤研究提供新的信息[2,12,13]。有研究认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ADC值改变要早于脊髓信号的改变,ADC 值可以反映CSM 患者脊髓的受压程度[14]。功能磁共振成像新技术为脊髓型颈椎病合并脊髓软化的早期预警及相关干预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15]。
综上所述,MRI可准确诊断脊髓型颈椎病及其合并的颈髓软化,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路宽,丁文元,杨大龙,等. 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下颈椎不稳的影像学表现及预后因素分析[J]. 中华骨科杂志,2014,34(3):273-276.
[2] 刘涛,温志波,蔡汉寿,等. DTI技术与常规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观察脊髓损伤中的对比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2(3):103-106.
[3] 邬海博,袁慧书. MRI观察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4):689-691.
[4] 李广盛,龙厚清,林尔坚,等. 一种新型慢性压迫性颈髓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J].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3,36(1):46-51.
[5] 朱文刚,吴强. 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44):8291-8297.
[6] 丁薇. MRI对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頸髓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观察[J]. 河南医学研究,2013,22(3):392-393.
[7] 唐彦超,于淼,刘晓光,等. 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椎管狭窄患者的脊髓储备空间[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 24(8):738-741.
[8] 李新青,吴大铭,李继峰. 颌面部创伤合并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早期诊治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8):49-50.
[9] 冀旭斌,徐兆万,宋红艳,等. 手术干预因素对过伸性颈脊髓水肿损伤伴脊髓中央软化灶形成的预后影响及软化灶形成的病理分析[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2,14(3):198-202.
[10] 李凤宁,张帆,何平,等. MRI T2 加权像伴有髓内高信号的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J]. 脊柱外科杂志,2014,12(3):156-160.
[11] 唐彦超,于淼,刘晓光,等. 术前MRI测量脊髓受压程度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的相关性[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24(8):742-746.
[12] 马明平,吴光耀. 3.0 T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急性颈髓损伤的诊断价值[J].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2013,10(1):22-26.
[13] 张超,穆学涛,王宏,等. 颈髓损伤DTI研究进展[J]. 医疗卫生装备,2014,35(4):102-104.
[14] 曹开明,郝楠馨,王轶彬,等. 3.0 T MR 扩散加权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 30(6):918-922.
[15] 张川. 脊髓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2):337-340.
(收稿日期:201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