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贡献效应研究——以青海省为例

2015-12-02卞利花吉敏全

生产力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青海省

卞利花,吉敏全

(青海大学 财经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属于西方经济学中比较成熟的理论。库兹涅茨、钱纳里、罗斯托等西方经济学家对此都做了系统研究,国内也有不少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成果,如毛健[1],刘建平[2],垄荣华[3],张晓宁和霍丽[4]等分别对我国部分省区产业结构优化及经济增长的贡献效应进行了分析,但这些研究主要基于三次产业的宏观层面,对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分析稍有欠缺。本文着眼于三次产业结构及内部各行业的贡献效应对青海省产业结构贡献效应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青海省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参考。

一、青海省产业结构及贡献率现状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青海省进入了高速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三次产业结构也发生着巨大变化。从图1可以看出,从1998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低于20%,而且一直呈现下降的状态;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98年一直到2001年,处于40%左右,直到2002年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所占比重迅速攀升,2011年达到了最高为58.4%;第三产业产值所占GDP比重缓慢提升,之后却出现了缓慢下降的趋势。

从贡献率来看,青海省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基本趋于稳定,处于缓慢的下降趋势,这说明青海省产业的优化升级;第二产业的贡献率1998年以来基本处于上升趋势,从1998年的53.24%到2011年的71.2%,第二产业快速平稳增长,1998—2013年这16年期间第二产业贡献率超过60%的年份达到了8个,说明青海省总产值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拉动,而且基本是靠工业在拉动,当然这与青海省是资源大省,资源丰富有关;第三产业的贡献率除了个别年份有所增长之外,总体趋势是下降的。

图1 青海省1998—2013年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及贡献率

从以上数据可以判断青海省经济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经济起飞主要依赖资源开发,这与青海省经济功能定位极不适应,仅仅依靠资源来拉动,一是资源总是有限的,二是青海省是生态薄弱地区,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处于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三江源地区,过度的资源开采将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要实现经济转型必须从优化结构入手,这就有必要对个别产业及内部各行业贡献效应做进一步分析,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依据。

二、青海省产业结构贡献效应实证研究

产业结构贡献效应就是产业结构的状态及其变动对经济的增长效应。[5]

(一)研究的思路

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青海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应,本文首先利用计量模型对产业结构的贡献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然后进一步利用因子分析模型对三次产业内部各行业贡献效应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找出青海省产业结构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参考。

(二)模型的设定

1.计量模型的设定。刘伟、李绍荣(2002)[6]根据产业结构把生产函数表示为 Y=F(X1,X2,X3,A),其中,Y 表示总产出,X1,X2,X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A 表示经济制度和技术水平。袁静(2012)[7]对上述生产函数进行全微分并做适当处理后得:

解这个微分方程,得:

其中 ε0=εLN(A)。

此计量模型表示了总产值与三次产业的产值,及三次产业对总产出的弹性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用此模型计量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因子分析模型的设定。因子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从观测到的多个变量中寻找数目较少的潜在支配因子变量。

设原有 p 个变量 x1,x2,…,xp,且每个变量(或经标准化处理后)的均值为0,方差为1。现将每个原有变量用k(k<p)个因子 f1,f2,…,fk的线性组合来表示,即:

上式即为因子分析模型,f(jj=1,…,k)称为公共因子,a(iji=1,…,p;j=1,…,k)称为因子载荷,ε 称为特殊因子。

(三)实证分析

1.计量模型实证分析

根据青海省1998—2013年的GDP总量及三次产业产值的样本观测点,运用Eviews6.0计量经济软件得到以下回归方程(回归结果见表1)。

(回归方程下方的数字是相应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的值)

表1 1998—2013青海省GDP的产业结构回归结果

从回归结果得到,决定系数R2=0.999974,调整后的决定系数R2=0.999967,说明回归方程的代表性达到99%以上。F统计量为140910.3>F0.01(3,14)=5.56,说明在1%显著性水平下的回归方程是显著的,Y与X1,X2,X3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的值都大于t分布的临界值t0.005(14)=2.977,可以判断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三次产业产值都对总产出有显著性的影响作用。总之,回归方程效果比较理想。

从上述的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在三次产业的增长弹性中,第一产业最小为0.198 768,即第一产业的产出量增长1%能带动GDP近似增长0.198 768%,而第二产业最大为0.473 322,即第二产业的产出量1%能带动GDP近似增长0.473 322%,第三产业次之为0.345 3561,即第三产业的产出量1%能带动GDP近似增长0.345 356 1%。说明在青海省对GDP起主要拉动作用的是第二产业。

2.因子分析模型实证分析

(1)第一产业贡献率因子分析。选取青海省1998—2013年十六年间的第一产业分行业数据,并利用1997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计算1998—2013各行业的增加值,利用产业贡献率的计算方法得出第一产业各行业的贡献率。

记农业为y1,林业为y2,牧业为y3,渔业为y4,农林牧渔服务业为y5,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首先进行KMO和 Bartlett的检验,发现 KMO检验未通过,可以通过去除公因子方差比较小的因子来提高KMO度量的值。去除林业y2、渔业y4和农林牧渔服务业y5重新进行因子分析,KMO和Bartlett的检验见表2,通过了检验。从表4公因子解释的方差来看,超过了98%,说明y1和y3被提取的公因子解释的部分超过98%,说明第一个主成分能很好的代表变量y1和y3,所以提取一个主成分,从表3载荷矩阵来看,y1的载荷为0.993,y3的载荷是-0.993,说明y1即农业对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在1998—2013年是递增的,而y3即牧业虽然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大,但对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在这段时间却是递减的。

表2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表3 载荷矩阵

表4 解释的总方差

(2)第二产业贡献率因子分析。选取青海省1998—2013年十六年间的第二产业分行业数据,并利用1997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计算1998—2013各行业的增加值,利用产业贡献率的计算方法得出第二产业各行业的贡献率。

记采矿业为z1,制造业为z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z3,建筑业为z4,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在进行KMO和Bartlett的检验时未通过,发现z3的公因子方差比较小,去除z3重新进行因子分析,KMO和Bartlett的检验见表5,通过了检验。从表7被解释方差来看,z1、z2和z4被提取的公因子解释的部分超过94%,说明第一个主成分能很好的代表变量z1、z2和z4,所以提取一个主成分,从表6成分矩阵来看,z1的载荷为-0.995,z2的载荷是0.945,z4的载荷是0.968,说明z1即采矿业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在1998—2013年是递减的,而z2制造业和z4建筑业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在这段时间是递增的。

表5 KMO和 Bartlett的检验

表6 载荷矩阵

表7 解释的总方差

(3)第三产业贡献率因子分析。选取青海省1998—2013年十六年间的第三产业分行业数据,并利用1997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计算1998—2013各行业的增加值,利用产业贡献率的计算方法得出第三产业各行业的贡献率。

记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为h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h2,批发和零售业为h3,住宿和餐饮业为h4,金融业为h5,房地产业为h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h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为h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为h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为h10,教育为h11,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为h1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为h13,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为h14。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首先进行KMO和Bartlett的检验,KMO检验未通过,可以通过去除公因子方差比较小的因子来提高KMO度量的值。去除h6、h7、h13和h14重新进行因子分析,KMO和Bartlett的检验见表8,通过了检验。由表9可以看出,前四个因子所解释的总方差达到89.289%,所以提取四个主成分。从表10旋转成分矩阵来看,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h12,教育h1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h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h9和批发和零售业h3在第一公因子上的载荷较高,说明对于整个第三产业而言,贡献率最大的是这五个指标,而且从载荷系数上看前四个指标都为正值,说明这四个指标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在1998—2013年间是递增的,只有批发和零售业h3的载荷系数是负值,说明在此期间批发和零售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是递减的。住宿和餐饮业h4,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h1在第二公因子上的载荷较高,从载荷系数看都为正值,在此期间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均为递增的。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h10,金融业为h5在第三公因子上的载荷较高,h10的载荷系数是正值,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是递增,而金融业h5的载荷系数是负值,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是递减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h2在第四公因子上的载荷较高,载荷系数是负值,所以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也是递减的。

表8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表9 解释的总方差

表10 旋转载荷矩阵

(四)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处于良性的发展状态,产业贡献率趋于稳中有降的趋势;第二产业贡献率基本一直在快速上升,所占比例远大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贡献率基本处于下降的趋势,产业结构没有高度化倾向。由此可知,青海省正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变动符合成长规律,结构基本合理。

第二,从计量经济指标分析,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差别显著,在青海省的整体经济中最有效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是第二产业,这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但与青海省经济功能定位不符,需优化产业及行业结构。

第三,从因子分析结果看,对于第一产业而言,所占比重最大的是牧业,但是从变动趋势来看,农业的贡献率是递增的,而牧业是递减的;对于第二产业而言,贡献率最大的是制造业,而且是递增的,采矿业虽然也占很大比重,但是从变动趋势看是下降的,建筑业的贡献率极不稳定,但是总体而言是递增的;对于第三产业而言,贡献率最大的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和批发和零售业,其次为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根据因子分析结果,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行业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依据。

三、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第一,积极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加速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重点扶持一些农产品企业,延长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使他们逐步走向农牧业产业化的道路。

第二,应深入推进资源的集约开发,引导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提升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开发拥有自主产权的新产品;加速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第三,对于青海省而言,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点在第三产业,调整的方向是大力发展投入少、就业弹性大的新兴服务业,比如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中介服务、社区服务旅游等,特别是旅游业,青海省有大量的旅游资源,应尽快使旅游业成为青海省的支柱产业。[8]

[1]毛健.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优化[J].产业经济研究,2003(2).

[2]刘建平,王克林.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观察,2006(1).

[3]王发明,垄荣华.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基于浙江欠发达地区的实证[J].华东经济管理,2009(1).

[4]张晓宁,霍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应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11(1).

[5]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6]刘伟,刘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7]袁静.我国产业结构贡献率的测算与优化[J].统计与决策,2012(13).

[8]青海省人民政府.2010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N].青海日报,2010-02-02.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青海省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