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西部乡村-城镇转型的模式选择

2015-12-02

生产力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市场机制城镇转型

周 英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2200)

道路关乎前途命运,模式决定发展水平。在战略决策正确的前提下,选择不同的模式将会导致不同的发展层次。一个对此论点显而易见的例证是,二战后采取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地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发展结果——“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地区迅速成长为新兴工业国家(地区),而拉美非洲一些国家地区却沉沦在“中等收入陷阱”或国内战争与部族冲突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史为鉴,不同的发展模式决定战略决策实行的效率与深度。因此,模式选择是在战略决策既定的条件下,根据地区要素禀赋,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构筑既符合战略发展方向,又贴切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体系。

一、基本概念

(一)乡村-城镇转型的内涵

所谓乡村-城镇转型,是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城市转变的历史过程。其实质是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具体而言,又可以细分为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和空间一体化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乡村向城镇转型的重点和方向,它们的协调和统一共同构成了乡村-城镇转型的内涵。其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乡村-城镇转型内涵构成图

(二)模式

模式是一种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乡村-城镇转型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实现途径和方式,它实际上是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特定时期乡村-城镇化的演进过程、表现特征、动力机制和战略选择的概括和总结。对于乡村-城镇转型模式的研究,就是想通过认识和把握乡村-城镇转型过程中的共性规律和差异性特征,以相应的模式为参考来解决乡村-城镇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其研究内容非常广泛,这是由乡村-城镇转型内涵的多维性、动力机制的复杂性以及演进过程的动态性所决定的。对具体地域乡村-城镇转型模式的研究,则不可避免的需要从某一视角或者按照某种标准对其进行分类。本文以产业演变为划分不同模式的依据,提炼出促进西部地区乡村-城镇转型的四种模式,即现代农业引导型、富集资源推动型、乡镇工业助推型与第三产业拉动型,这四种模式针对于不同发展态势的地区,其发展动力、发展条件、发展手段都不同,实现的中短期目标也不尽相同,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四种模式都可以有力推动乡村-城镇转型,并演化出既具有一般意义又各具特色的乡村-城镇转型之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其中乡村-城镇转型的发展条件界定不同模式的适用条件,解决不同地区匹配何种模式的问题;乡村-城镇转型模式的发展动力是探讨推动不同模式不断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聚焦于不同模式依靠哪些力量完成乡村-城镇转型历程的问题;乡村-城镇转型模式的发展手段分析促进不同模式完成乡村-城镇转型历程的具体方法,着眼于不同模式凭借哪些方式如何完成乡村-城镇转型的问题。如图2、表1所示,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集中阐述西部乡村-城镇转型四种模式的具体内容。

图2 乡村-城镇转型模式选择的三大视角

表1 四种模式图

二、模式选择的内容

(一)现代农业引导型

现代农业引导型乡村-城镇转型模式的特征是,以高度发达的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高端的涉农企业为载体,完善便利的交通物流体系为支撑,依托数量众多分工明确的专业化农业协会与合作社,以为城市地区提供新鲜、丰富、质高、品优的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制品为导向,实现乡村地区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风貌得到极大改观,最终实现完成乡村-城镇转型。

(二)富集资源推动型

富集资源推动型乡村-城镇转型模式的特征是,以富集资源的开采与加工为基础,以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的企业为载体,通达的交通物流体系为支撑,依托政府宏观规划与市场微观调节,以为发达工业地区提供数量丰富的、质量优秀、品质多样的资源产品及其深加工制品为导向,实现资源富集的乡村地区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风貌得到极大改观,最终实现完成乡村-城镇转型。

(三)乡镇工业助推型

乡镇工业助推型乡村-城镇转型模式的特征是,以成熟的市场体系为基础,以数量众多充分竞争的企业为载体,十分便捷的交通物流网络为支撑,依托完善的市场机制与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的政府,以为城乡提供数量丰富、价格低廉、品种多样的工业产品及其特色化产品为导向,通过吸纳乡村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实现乡村地区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风貌得到极大改观,最终实现完成乡村-城镇转型。

(四)第三产业拉动型

第三产业拉动型乡村-城镇转型模式的特征是,以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基础,以十分便捷的交通条件为支撑,凭借第三产业内部主导产业的依次演进动力之源,依托发挥主导作用的市场机制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政府,以为城乡提供宜人可亲的生态景观、舒服便利的休闲服务为导向,通过吸引城市地区人民享受休闲娱乐服务、吸引城区教育疗养等服务业转移、吸引尖端前沿的高新产业和创意产业落户等方式,实现乡村地区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风貌得到极大改观,最终实现完成乡村-城镇转型。

三、对策建议

(一)坚持政府宏观指导

西部地区发展市场经济时间较短,市场经济体系发育还不成熟,市场固有的一些缺陷和漏洞暴露地较为显著,因此有必要坚持政府宏观指导,补充市场经济不足,助力地区经济发展,另外乡村-城镇转型是一个系统性的综合全面工程,其中涉及人员之众、地区之广、利益之殊,仅凭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这就需要坚持政府宏观指导,合理区分处理不同矛盾,从为人民群众谋最大福利出发,设计切实可行的乡村-城镇转型路线图,从而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不懈奋斗。政府在本文所提出的四种模式中的作用分述如下:

政府宏观调控是现代农业引导型转型模式发展的必要手段。一方面,市场机制自身所存在的缺陷要求政府宏观调控参与经济实践,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乡村-城镇转型作为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这就要求政府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制订完善可行的配套政策,大力推进乡村-城镇转型的进程,加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另一方面,农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的特殊地位决定政府必须密切关注现代农业引导型乡村-城镇转型模式,为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保驾护航。现代农业作为传统农业改造的实现目标,既是农业生产组织经营方式的巨大转变,更是与农业相关的制度、环境、认知的大变革,前者的实现当然可以有市场的充分参与来完成,但是后者则必须要求政府介入其中来主导其转变过程,这样才能加速前者的变化,进而形成两者相互促进互相进步的发展局面,加快现代农业引导型乡村-城镇转型的进度。

自然资源的特殊性质决定了不能仅仅依赖市场机制自发的配置手段来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还必须依靠价值中立的政府从宏观上制订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划定资源开发的范围,确定资源开发的步骤,以期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在微观层面,政府首先要建立完善健全的市场运行规则,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其次,丝毫不能放松对市场的监管,很多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私自开发和随意的滥采滥挖造成的破坏将是无法挽回的,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恶劣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绝对不能对违法开采的行为姑息纵容。建立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动交流的合作平台,加快技术创新,加速创新转换效率,进而提高社会的整体技术水平,推动资源行业产业链条的深化与宽化,创新资源产品的利用形式,扩展资源产品的利用价值,提高资源产品的附加值,增进地区人民福利,建立资源收益共享机制,合理利用资源产品收益,支持决定地区经济长期绩效的各种关键要素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筑完善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从而加快资源富集地区乡村-城镇转型进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在乡镇工业发展蓬勃的地区,市场体系较为健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顺畅,企业行为合理科学,因此不需要政府介入市场便可以运转良好,政府只需要从制订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规范市场行为,提供高效健全的公共服务提高市场效率两方面着手即可:一方面,制订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深刻把握当地乡镇工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和演进脉络,制订可以保证地区乡镇工业不断优化升级的制度政策,引导乡镇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壮大,从而提升地区的发展层次,改善地区风貌,缩小城乡差距,营建地区特色风情,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人员、技术前来发展,进而推动乡村-城镇转型的进程;另一方面,提供高效健全的公共服务要贴切地方发展需要,深入调研当地乡镇工业发展的现状,了解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制约发展的难题,从而想方设法地设计能够解决乡镇企业发展困境的服务,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知识技术服务平台与人力资本培训机制等多层次宽路径的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公共服务差距,切实助力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稳步推进地区乡村-城镇转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政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助推第三产业拉动型乡村-城镇转型模式的运行。其着力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府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生态养护政策,坚决捍卫地区发展根基。第三产业拉动型地区的发展基础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是吸引游客以及高端行业前来休闲方式和发展投资的关键。如果没有这一根本基础,第三产业拉动型地区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市场机制在发挥主导作用时,往往注重经济效率,从而会使相关产业过度利用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不注意对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利用。因此,政府应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从严监管市场主体行为,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严厉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创造第三产业拉动型地区发展的自然环境,为地区的长期发展奠定长久基础。第二,政府积极构筑基础设施网络,建立第三产业拉动型地区发展的硬件环境。政府不仅通过监管市场主体弥补市场缺陷等被动方式静态保护自然环境,还要通过修建完善便利的基础设施网络扩大地区的环境承载力等积极方式动态保护自然环境。政府应根据地区第三产业主导部门的不断演变,树立较为超前的规划方案,结合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建立相应的基础设施。并且,政府要建立动态服务的观念,根据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升级基础设施,使得基础设施既能够成为扩大环境承载力的载体,又为吸引新兴行业不断前来投资提供可能。第三,政府积极建构区域内交流合作平台,提升第三产业拉动型地区的软件环境。在第三产业拉动型地区,前期的自然环境和硬件环境能够吸引高教科研行业以及前沿尖端等高新与创意等行业前来设址落户,而落户之后的发展就不能仅仅还依靠自然环境和硬件环境,必须要产生一种共同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形成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拉动地区乡村-城镇转型。

(二)夯实市场基础地位

市场基础地位牢固与否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效能发挥的大小。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历程,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扎实稳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取得重大成功的不二法门。横向检视中国各地区的发展状况,我们不难发现,发展势头迅猛,经济绩效优异的地区往往较早地开始了市场化改革,并构建了较为稳固的市场基础地位;反观那些发展迟滞,经济表现较差的地区则深陷于计划经济与自然经济的泥潭,没有发育出较为成熟的市场体系。因此,推动西部乡村-城镇转型进程的核心是夯实市场基础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方向和数量方面的基础作用,改造计划经济和自然经济的残余影响,进一步释放各个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其创造力与生产力,从而加快乡村-城镇转型进程。市场机制在四大模式中的核心作用分述如下:

市场机制是现代农业引导型转型模式发展的基本手段。首先,遵循经济规律,一切资源通过市场机制配置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之处,不仅在于人才之新、技术之新、知识之新,更在于环境之新与制度之新,即要求农业同其他产业一样接受市场的检阅而不能享受更多的保护,这样才能发挥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与竞争机制,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乡村-城镇转型的总体目标。其次,企业作为最主要的市场主体,是实现现代农业引导型乡村-城镇转型的载体。活跃的市场离不开数量众多且充分竞争的企业,而活跃的市场则是引致经济繁荣的充要条件。

市场机制在富集资源推动型模式中发挥配置资源产品的基础作用。首先,市场机制决定资源产品的数量。资源行业作为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与动力的上游企业,其产量与价格直接通过市场信号进行传导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资源行业也受制于下游工业企业需求的影响,其产量和价格面临实时调整与变化从而适应市场需求,实现资源产品的价值补偿。因此,通过市场机制传递供需信号,实现资源行业供给与工业行业需求的均衡,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其次,市场机制决定着资源产品的种类。由资源行业产业链的延伸所引致的资源产品深化细化必须与市场需求贴切一致才能产生出资源丰富的利用形式。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一个商品使用价值高低的试金石必然是市场价格,价格高涨预示着供不应求,说明商品的使用价值符合社会需要,因此产生了旺盛的消费需求;反之,价格下行则暗示着供过于求,说明商品的使用价值与社会需要之间还存在差距,故而导致了消费需求的疲软。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手段不外乎,一是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二是创造新产品发掘新市场。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可能短期内实现,那么只有通过创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才能获取超额利润。因此,作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细胞,企业必然会有动力深度挖掘市场需求,创造性地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新需求,从而获得超额利润,丰富了资源产品的利用形式,提高了资源产品的附加值。最后,市场机制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垃圾是错位的资源的隐含意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利润驱动的企业有充分的激励发掘一切可资利用的资源,包括被视为无用之物的垃圾。某种自然资源因其对人类的有用性而得到人类的重视,但是受制于一定时期内的技术水平,往往一种资源并不能被高效充分地利用,无法完全挖掘自然资源的所有价值,因而会形成对资源的浪费。对于暂时不能被很好利用的资源,如果随着技术的进步其充分利用成为了可能,自然会对企业形成相应的利润激励,激发企业研究如何高效利用资源的热情,从而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了可能。企业也可以和科研机构合作,利用科研院所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实力推动利用资源技术的进步,进而获取资源充分利用的超额利润,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资源富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乡村-城镇转型健康科学地进行。

市场机制在乡镇企业助推型模式中的核心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市场通过供求机制推动乡镇工业企业发展。在发育良好的市场体系中,企业的生产要素获取和制成品销售都要通过市场这个媒介来进行。市场通过市场信号传递供求关系,指挥资源的流向和制成品的去向,提高了资源与商品的配置效率。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体系中,企业在给定价格下选择产量,利润是产量的函数。因此,供求关系决定着企业产量的高低,并通过市场信号传递给企业,让企业选择合宜的产量最大化利润。再者,随着消费结构的转变,供求关系也会发生巨大变化。乡镇企业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中,通过利用市场信号,观察市场行为,甄别信息,决定产量,或开发满足消费结构转变的有效需求的产品,获取超额利润。然而,这一切都必须在市场中完成,无法离开市场,或者没有哪种机制能够取代市场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其二,市场通过竞争机制推动乡镇工业企业发展。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乡镇工业企业不仅面临着其他地区乡镇企业的竞争压力,更要面对城市地区发达工业企业的挤压,想要发展壮大必须不断地改善经营管理,加速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挖掘新市场,以此来提高乡镇企业的竞争优势,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提升竞争力的过程中,外在的竞争压力无疑是乡镇企业最大的动力,而完善市场机制下的竞争机制确保了优胜劣汰法则的顺畅实现,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励着所有想要获取超额收益的企业不断向前迈进。

市场机制在第三产业推动型模式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环境秀美地区旅游服务业的兴起源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城区居民出于放松休闲的需要,自行前往城郊或通达性好的地区观赏自然美景,而得益于地区秀美的自然风光,当地居民为获取更高收益而自发地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通勤导游等相关服务,既满足了游客的基本需求,又提高了自身的收入水平。这一过程是在两者自发的前提下完成的,完全出于理性经济人对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决策,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生动体现。其次,市场机制是环境秀美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壮大的保证。第三产业涵盖广阔,层次分明,有从事较为初级的餐饮批发零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有从事较为高端的教育科研创意咨询等知识密集型行业,如此种类众多分化鲜明的部门,想依靠政府的力量组织并发展壮大,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它们之间必然是以市场机制这一基础性手段为媒介,各自沿着其发展演化的路径不断前进。在竞争充分的第三产业,各类市场主体想要获得充分发展,必然尊重市场的一般规律,利用市场提供的价格信号和供求信息配置资源,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竞争的前提下,收益是产出的函数,那么利润问题便是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因此,准确获知市场供求信息,科学合理布局生产计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成本最小化的最为重要的方式。

总之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入手,就能加快西部地区乡村-城镇转型进程,实现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1]周英,姚慧琴.西部乡村-城镇转型多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西北大学学报,2015(1):112-117.

[2]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3]李玉恒,陈聪,刘彦随.中国城乡发展转型衡量及其类型——以环渤海地区为例[M].地理研究,2014(9):1595-1602.

[4]龙花楼,刘彦随,邹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9,64(4):426-434.

猜你喜欢

市场机制城镇转型
以市场机制推动自愿减排 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建设有序推进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文化边城镇远
转型
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本质
嵌入分部相关性的内部资本市场机制设计
沣芝转型记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