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农村居民收入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5-12-02王小鹏
王小鹏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定西 743000)
农村居民收入已成为区域社会、经济重要问题[1],收入水平差异是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针对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研究,便于揭示出地域经济空间过程变化,预测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空间结构,及其地域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速度以及方式。[2]近年来,农村地区不同区域之间的收入差异不断加大,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正确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空间差异及其变动趋势,可为维持乡村社会稳定和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决策提供参考依据。[3-4]
学术界从不同的研究尺度、研究单元和研究方法,对区域农村居民收入差异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研究区域更多地选取较发达地区,主要集中于全国、国内东南部及中部地区[5];研究尺度从国家、省、市等较大尺度,逐渐向县域等小尺度研究单元变化。[6-7]仅仅停留于对大空间尺度的研究,则不能揭示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内部差异机理所在,不利于区域性政策的有效布置,因此亟需加强对地县级等较小空间尺度的研究。[8]而基于GS空间变异函数的空间模拟研究手段,能够揭示出研究区内部方向差异机理,更有利于深刻把握区域居民收入格局演变,有利于把握区域变化走向和合理制定区域发展策略。[9]鉴于此,本文以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定西市作为研究区域,以研究区各乡镇作为研究单位,基于GS空间变差函数相结合的研究手段,选取研究区2002—2010年间的5个时间截面数据,分析定西市镇域居民纯收入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为更好认识定西居民收入空间格局的演变,把握居民收入的总体走向,深入研究区域差异的变化,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与战略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一、研究区概况
定西市位于东经 103°52′~105°13′、北纬 34°26′~35°35′,地处黄土高原西部边缘地带和西秦岭末端,总面积 2.03万 hm2,耕地 51.4万 hm2,总人口300万人(截止 2010年底),辖安定区、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 1区 6县,119个乡(镇)(见图1)。全市海拔在 1 640 m~3 900 m之间,东南暖湿气流受阻,大陆性气候显著,年平均降水量400 mm左右,无霜期130 d,年平均气温7℃。定西市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干旱多灾,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少,资源贫乏,整体综合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131.94亿元,2000—2010年年均增长率13.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 485元,年均增长率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858元,年均增长为10.44%。农民人均收入2 380元,年均增长率7.2%。
图1 定西市乡镇分布图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数据来源
以镇域为研究尺度,依现时的行政区划,定西市共有119个镇域研究单元。根据统计数据的连续性、可得性与可比性原则,研究时间跨度为1990—2010年,数据来源于 1991—2011年《定西市统计年鉴》,选取人均GDP(当年价)作为研究指标,并对行政区划有调整的区域按可比性原则进行了相应的合并处理。
(二)研究方法
空间变差函数是描述区域化变量随机性和结构性的基本手段,可以从数学上对区域化变量进行严格分析,是空间变异规律和结构分析的有效工具,能很好地表达地理变量的空间变异性与相关性。空间变差函数通常表示为:
式中:z(xi)和 z(xi+h)分别是 Z(x)在空间 xi和 xi+h 上的观测值,(i=1,2,3,…,N(h)),N(h)是分隔距离为h的样本量。检验参数说明:C+C0称为块金值,表示区域化变量小于观测尺度时的非连续性变异;C+C0为基台值,C为结构方差,C+C0表示半变异函数变量随着间距增加到一定尺度后出现的平稳值;a为变程,表示方差函数达到基台值时的间距。C和C0/C+C0(块金系数)都表示空间变异的程度。理论上的空间变异函数都是未知的,通常使用计算值进行拟合。常用的拟合模型主要有:球形模型、线性模型、指数模型、高斯模型、幂指数模型、抛物线模型等。[10]
三、结果与分析
(一)居民收入异质性演化
以各乡镇的居民纯收入为研究数据,将其作为属性数据赋予每个乡镇空间单元的几何中心点,将采样步长定为400 km,分别计算实验变异函数,对样点数据采用球体模型、抛物线模型、高斯模型、指数模型、线性模型等进行拟合,选择拟合效果最好的模型,然后对其进行Kriging差值模拟生成3D图,拟合结果如表1、表2、图1所示。
表1 研究区居民收入格局变差函数拟合参数
表2 研究区居民收入格局变差函数分维度D值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
(1)从变差函数的基台值、块金值等指标的变化来看,自2002年始分别从26 290.00、13 140.00增长到了2010年的92 500.00、31 400.00,总体趋于增长态势。其表明研究时间段内居民纯收入带来的空间差异呈现出扩大态势。2002—2006年时间段内,块金系数总体趋近于0.5,保持平稳,其说明2002—2006年内,定西居民纯收入在不断扩大的经济空间差异当中,由数据变异等随机成分引起的居民收入空间差异较小,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则相对明显。
(2)自2002—2010年研究时间段内,变程参数一致处于降低趋势,其说明居民纯收入的结构化空间梯度引起的空间关联效应作用范围在不断的缩小,居民纯收入水平的发展慢慢地向热点极核靠拢。5个年份所用的最佳模型均为球体模型,可见定西市居民收入的空间格局变化具有相对的延续性(见表1)。从2002年起,模型的块金系数均小于0.75,其决定系数较高,拟合程度较好,说明研究区居民收入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和自组织性。
(3)从各方向变差函数的维度而言,2008年东北—西南方向的分维度数最小,数值远小于2,说明2008年定西市居民收入水平的区域空间差异性主体表现在东北—西南方向上(见表2)。在各年份中,南—北方向分维数始终最大,接近于2,变化趋于平稳,但拟合度较小,说明该方向的居民收入水平均质性最好,空间差异较小。从变化情况来看,2002年以后东—西方向的分维度数不断减小,由2002年的1.936减少到2010年的1.855,下降幅度较小(幅度值4.1%),其说明空间性在逐渐增大,异质性增强。而东南—西北的分维度数却不断增加,其说明该方向上的居民收入空间差异在逐渐减小,区域收入水平均质化。同时,东北—西南方向的分维度在时间尺度上存在波动,但总体趋势也呈现出降低状况,说明该区居民收入差异在缩小,异质性弱化,但不稳定。总体而言,除东北—西南方向分维度变化幅度较大外,其他区域幅度较小,说明差异变化主要发生在东北-西南方向。这说明东北—西南方向上居民收入空间差异性的变化是促进定西市居民收入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动力。
(4)从Kriging插值的 3D拟合图可以看出,定西居民收入空间格局的走势存在一定的连续性和规律性,分布形态存在特有的内部结构,在5个年份上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见图2)。5个图形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呈现多峰值的坡面结构,坡面十分陡峭。整个研究时间段内,定西市居民收入空间呈现出了“高峰—高原—洼地”的阶梯特征,即高山区主要分布于临洮大部分乡镇及陇西、安定区的少数乡镇。西—南方向长期处于“洼地”态势,主要占据了岷县与漳县的大部分地区及县域交界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峰值数量变化较小,峰高度空间变化多变。2002年南—北方向临洮县各乡镇形成了定西市居民收入的高山群,峰值较高,但随着时间推移,峰值高度逐渐降低;2008年后,最高峰却转移到中部地区陇西地区。尤其中部地区的峰值高度逐渐增高,与周边地区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说明定西市经济发展对高峰值地区影响较大(县城周边乡镇),经济扩散作用不强。西—南方向长期处于“洼地”态势,但自2002年后洼地范围趋于减小,趋于平缓,其说明岷县、漳县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作用逐渐显现,中草药种植带动了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其他方向均形成“高原”态势,总体变化幅度较小。总体而言,定西居民收入空间格局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呈现多核心的发展趋势。局部地区形成多峰、高峰成为定西市镇域居民收入空间格局演化的显著特征,但大部分区域逐渐向“高原”转型,总体区域居民收入呈现出了同质化现象。
总言而之,时间尺度上定西市居民纯收入差异呈现出了微小扩大趋势,原因在于临洮县、陇西县局部乡镇经济极化作用加强,居民收入局地地区的快速增加。而整个空间上,东北—西南方向上安定区及漳县、岷县各乡镇居民收入空间差异性的变化是促进定西市居民收入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动力;总体空间上“洼地”区域较少,空间异质性降低,除局部地区外居民收入水平呈现出平衡态势。
图2 定西市居民纯收入变差函数演化图(同向方差拟合图、Kriging3D图)
(二)居民收入的空间异质性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1.自然资源环境。定西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南部为石质山区,该区山峦重叠,河谷深切,山地坡度大(25~35度以上),海拔高度一般在2 000~3 000 m;中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顶面高程大多界于1 800~2 100 m之间,该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11-12]降水季节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于夏秋季,并多为大雨或暴雨,导致中北部定西安定区、渭源县及临洮县山区易发旱灾,南部地区岷县、漳县成为涝灾、泥石流的易发区。地质、气候环境严重影响了定西地区安定区、岷县、漳县及通渭居民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居民经济收入。而定西市临洮县的多数乡镇分布于洮河阶地上,该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相对优越。长年多以蔬菜、瓜果、花卉经济作物种植,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高。渭源县、陇西县内均有渭河干支流的滋润,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良好。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定西南北方向上(见图 2)形成了(2002年尤为明显)临洮、渭源、陇西大部分乡镇为主的居民收入高峰群的空间结构;以安定区凤翔镇、吉岚镇为中心的次高峰区域,安定区其他区域为收入高原区、安定区与临洮东部、陇西北部及通渭西北部交界山区为高原区的居民收入的圈层结构;而岷县、漳县及通渭形成了主要为收入低洼的块状结构。
2.经济区位。经济区位是影响定西居民收入差异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区位的优劣将影响居民从事商贸、劳务输出及农产品输出等活动,从而导致居民收入的空间差异。临洮县城距兰州市区仅85公里,212等三条国道穿境而过。临洮县地理位置优越,使得该区居民农产品输出、劳务输出成为该区居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陇西县西临省会兰州,陇海铁路纵贯东西,宝兰二线横跨境内,定陇公路建成使用,连霍高速穿境而过,多条国、省公路与铁路在“旱码头”文峰镇交汇,成为连结周边数十个市州县的交通枢纽。而陇西县交通区位促进了文峰镇及周边乡镇的居民商贸活动,但此种辐射作用仅仅停留在文峰镇为中心的周边少数乡镇,导致文峰镇等乡镇成为居民收入的高峰区。
3.区域政策。区域发展政策是区域经济格局演化的重要推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定西市在积极推行国家“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等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着中草药、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并形成了多个药材、马铃薯农业产业基地。尤其在定西市岷县、通渭、渭源及漳县地区该种农产品的生产渐成规模,农村居民收入日益提升,从而形成了安定区周边乡镇居民经济收入的低洼区转换、西南部收入低洼区板块的破碎化及整个定西市居民收入的均衡化。
四、结论
选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定西市作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区各乡镇作为研究单位,是对贫困地区居民收入空间特征研究,同时也将居民收入研究尺度缩小化、微观化。小尺度居民收入研究增强了区域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及其科学基础。采用传统计量经济学方法、基于GIS的ESDA与基于GS空间变差函数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不仅从时间尺度分析了居民收入差异演化特征,更是从空间尺度上更加形象化地揭示居民收入差异的特征及其区域内部方向的变化机理,其更有利于深刻把握区域居民收入格局演变,剖析区域差异变化走向,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拟定提供服务。[13]研究认为:整个研究时间段内,定西市居民收入空间呈现出了“高峰—高原—洼地”的阶梯特征,即高山区主要分布于临洮大部分乡镇及陇西、安定区的少数乡镇。西—南方向长期处于“洼地”态势,主要占据了岷县与漳县的大部分地区及县域交界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峰值数量变化较小,峰高度空间变化多变。区域空间方向上,东北—西南方向分维度变化较大,定西岷县、漳县及渭源区域经济发展对整个研究区居民收入空间格局演化作用较强,成为目前阶段研究区居民收入空间异质性特征变化的主要动力。总体空间上“洼地”区域较少,空间异质性降低,除局部地区外居民收入水平呈现出平衡态势。
[1]卢小丽,谢贤健.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收敛性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12):137-143.
[2]孙虎,刘彦随.山东乡村居民收入地域差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2):69-77.
[3]文玉钊,钟业喜,熊文平.江西省农村居民收入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2,32(5):133-139.
[4]Du,Yang,Albert Park,Wang Sangui.Migration and rural povertyi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5,33(4):688-709.
[5]陈秧分,刘彦随,龙花楼.中国东部沿海县域农村经济增长的差异及其成因[J].经济地理,2009,29(7):1154-1159.
[6]刘玉,刘彦随,郭丽英.环渤海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空间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6):992-997.
[7]郭叶波,魏后凯.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异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2(6):68-76.
[8][9]刘慧.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变化的因子解析[J].地理学报,2008,63(8):799-801,1329-1334.
[10]党国锋.定西市耕地资源变化社会驱动力及模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6):354-357.
[11]文玉钊,钟业喜,熊文平.江西省农村居民收入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2,32(5):133-139.
[12]周长进,董锁成,李岱.定西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6):32-37.
[13]王淑强,董锁成,王新,等.定西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机理研究[J].资源科学,2005,27(4):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