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阳新布贴的图案特征*
2015-12-02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3)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不断进展,越来越多即将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被及时挽救回来。自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取得丰硕成果。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公布单上,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品——阳新布贴赫然在目[1]。
1 传统阳新布贴的民间文化
布贴亦称补花,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贴补工艺,是集绘画、剪纸于一体的,极具民俗味的贴补绣实用艺术。阳新布贴主要是利用边角碎布料,在其底上拼成各种图案,先用浆糊贴牢,再用针线沿着图案纹样的边锁绣、固定的艺术形式。古时,湖北阳新县隶属楚国,建县始于公元前201年,由于其发展历史悠久,其传承也是由农村妇女代代相传,口口相授,所以阳新布贴并无文字可考,但它是阳新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频繁的布制物品,从世代沿袭流传下来的诸多风格来看,体现出其原汁原味的楚风神韵,闪耀着荆楚文化的光辉。长期以来,阳新布贴在阳新民间广为流传,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形式,反映了勤劳智慧的阳新农村妇女在贫苦的生活中对美的追求,对多彩生活的向往,对丰收的喜悦和家庭的美满的幸福展现。
2 阳新布贴的特征
2.1 图案造型
阳新布贴的图案造型稚拙古朴,极尽民间吉祥世俗审美的质朴情愫。其中吉祥图案造型表达了阳新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阳新布贴的图案造型设计不局限于谱本,无需用笔,心象造型,尽随作者的巧手拼接而成,所有作品无一雷同的组合图案。
阳新布贴的图案多运用象征造型,运用谐音、寓意等手法,如用——凤(凤呈祥)、——鱼(鱼献宝)、——梅(梅呈五福)等巧妙意用。这些图案纹样很少有具象形态,都是粗犷古朴的外形来表现人或动植物的形态。在构成上,这些元素不一定都按序排列,如“福寿双全”,寿字居中,福(幅鼠)和全 (双钱)位于两边,这种布局构成将农村劳动者质朴的审美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展现的淋漓尽致。图案虽处理夸张,但只求神似,物象造型原始稚拙,
2.2 多样的题材
阳新布贴取材广泛、图案精美、内涵丰富,多来自传统民俗中的宗教、戏曲、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有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人物、动物、植物等,题材丰富多彩。如观音坐莲、凤戏牡丹、金鸡鲤鱼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装饰纹样。每种图案各采用暗喻、谐音、类比等手法,以表达一定的寓意。如用老虎镇邪祛灾(如图1),做成小孩穿戴的馋兜,既美观又体现出家长对小孩驱灾避邪的夙愿。其中吉祥寓意类的题材都有很多,如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金线吊葫芦、虎佑平安、鹊登梅、鱼戏莲荷、观音坐莲、天女散花、金玉满堂、花开富贵等等,每幅布贴主题都表现祈求人寿年丰,或祝福婚姻幸福,或寓意子孙繁衍,或希望早日成材等寓意。
2.3 热闹的色彩
阳新布贴色彩处理突出黑漆点金,色彩丰富鲜亮。虽是边角碎布但经过农妇的搭配重组,呈现出极为丰富热闹的色彩以及不同面料重构后的特殊肌理效果。阳新布贴多黑底布上贴补很多种鲜亮色彩的布料,大红配大绿,色彩极为热闹,体现出民间世俗审美情趣。阳新布贴除了大块面的色彩对比,在细节装饰上也尽显制作者的心思。在贴补处或其他装饰部位,会用精心挑选的彩线作绣饰。每一件作品,对于边缘的处理,布片之间的衔接,无不做的无微不至,一丝不苟,其作品精致的美不胜收。(如图2)
图1 馋兜
图2 儿童背褂(背面)
3 阳新布贴丰富的品类
阳新布贴作为民间喜爱之物件,原始稚拙的物象造型,图案组合构成浪漫无羁的布贴一度被制成实用物,有家具装饰用品,更多的是小孩的衣物、鞋帽、玩具等,应用广泛。阳新布贴常常在亲戚朋友家有小孩做满月、生日喜庆之时作为贺礼相送。这一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还曾被中外专家誉为“神奇的东方特有的艺术品[2]”。具当年发现并挖掘阳新布贴的阳新县文化馆副研究员尹关山先生对阳新布贴的艺术特色有这样的评价:阳新布贴题材传统,具有明显的地方生活气息,特别是其色彩表现得十分浓烈;在造型上,体现出原始野逸的质朴;构图浪漫,不拘时空,天上人间,不拘常理,随意组合;在制作上精工细绣;纹样丰富多样,形成了丰富的体系,实用物具达5系30余品种,令人眼花缭乱[3]。
4 阳新布贴与现代服饰设计
阳新布贴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可以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丰厚的寄养。随着人们对民间艺术日益重视,阳新布贴的开发利用价值也被挖掘出来,许多艺术家也开始探寻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阳新传统布贴艺术的纹样、图示、符号、工艺等,在室内软装设计、商品包装设计、现代吉祥物设计,特别是现代服饰设计方面,有很大的设计空间。
图3 阳新布贴与红安大布的现代产品设计
图3是我们做的有关阳新布贴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的尝试。借鉴阳新布贴中鲜亮色彩的对比,三角形、方形的几何形态,以及边缘的毛须装饰,体现出阳新布贴色彩及粗狂风格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5 结语
形态艺术民间布贴艺术是人们理解生活、表达情感的符号形式,它负载着人们对宇宙人生感悟的“集体无意识”,保留着原始艺术的自发性、原始思维等特点[4]。阳新布贴以浪漫吉祥、古朴粗犷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呈现出人们的精神观念、内容、形态、风格及标准等方面的生活化、风俗化。在保护与传承中应结合自身的特色与现代服饰设计相结合,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生产性保护路子。
[1]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 2007;(1) .
[2]毛新香.阳新布贴:重放光彩会有时[N].黄石日报,2006-11-23.
[3]吴建新.阳新布贴 尽显楚风古韵[M].湖北:湖北画报,2010.
[4]刘重嵘.阳新布贴的艺术语言特色及其传承[J].服饰导刊 ,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