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新课标全国卷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以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为例

2015-12-02黄华勇

文教资料 2015年21期
关键词:选择题课程标准考查

黄华勇

(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

2016年某些省份高考将停止省自主命题,使用全国卷进行考试,历史学科也不例外。虽然各省命卷与全国卷命卷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即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着眼于学生解读史料和迁移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考查,但是如果把2013年以来的全国卷与各省省卷比较起来,还是有其不同的一面。这种不同,将直接挑战教师的授课模式,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从另一个角度说,教师如对全国卷的特殊性了解不到位,盲目复习,势必会事倍功半。笔者以2015年高考全国Ⅰ卷为例,分析历史全国卷的特点及2016年有效备考策略。

一、2015年历史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史学研究的深入,史学理念和析史方法不断更新,从而推动高考命题立意的变化。从历年高考呈现出来的历史题目看,基本上是沿着“知识考查—能力考查—学科素养考查”演进的。全国卷呈现出这种特点,而且能力与学科素养的考查更突出。

1.突出历史分析问题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2015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在命卷立意上沿袭2013年和2014年的思路,淡化对历史细枝末节知识点的考查,注重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查。如2015年全国Ⅰ卷选择题第24题,这是一道推理性的题目,选项涉及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时代、影响和特点,考查学生对小农经济的理解。题目貌似不难,但学生如不能有效把握材料提及的“战国时期”这一时间性词语和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形态是由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制经济演变的特征,做错的可能性很大。

2.立足课程改革要求,“脱离”教材趋势明显。《历史课程标准》提倡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思考及交流合作。“鼓励中学生积极探究历史问题、形成主动学习历史的态度,从而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态度、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1]。这种指导思想决定了未来高考题目的命制过程中死套教材、以本为本的现象不会再存在。在2015年历史全国Ⅰ卷的试题中,“脱离”教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命题者似乎放开了教材,材料涉及的历史知识点有些在教材中没有提及。如选择题第25题提到的汉初政治建制问题,在人民版的必修知识点中已没有,只在选修中简单提到而已;选择题第27涉及的古代中国江南经济问题、选做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从秦到宋的货币改革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丘处机在教材中都没有直接提及。

(2)有些材料与课本所讲内容是不一致的。如关于英国国王的权力问题,学生从教材中得到的历史知识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演变,到18世纪中叶,国王只是国家象征而已,没有权力;但全国Ⅰ卷选择题第33题使用的材料却让学生看到:国王到这时其实还是有些权力的。

(3)对材料考查的切入点不简单立足于教材中的知识点,突出能力立意。纵观近几年的各地省卷,材料的使用往往较新,但题目命制时,总是以教材涉及的知识点为考查的切入点,从而形成形式脱离教材,实际仍拘于教材的命题特点。全国卷在这方面的做法显然比各地省卷大胆得多,在命题中,更考查学生析史的能力,而不是读教材的付出。如选择题第26题,以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切入,考查学生分析政治问题与社会观念二者关系的能力,并没有从大家关注的商品经济或外贸问题进行考查。

3.弱化细节,注重时代特征。由于《历史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学史能力与学科素养,因此在历史全国卷中对细节性知识的考查被较大限度地弱化。2015年的历史全国Ⅰ卷中较少出现简单而直接地对历史事件的时间或空间进行考查,更多地是以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对一定时期历史特征的把握程度和对这一时期历史知识的驾驭能力。如选择题第29题,如学生把握近代中国在北洋军阀时期军阀混战割据的时代特征,很快就能从 “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这句材料中得出准确的答案。

4.难度加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凸显选拔人才的特征。国家考试命题中心的历史命题队伍主要由高校学科专家组成。命题者身份的特殊性,使他们“过多从高校历史专业的角度定位高考……历史专业化的倾向也日趋强烈,难度提升也是自然的事了”[2]。很多专业人士把全国卷与地方卷进行比较,难度大成为大家的共识。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成分弱化,为高校选拔人才的特征尤其突出。另外,命制题目的历史材料脱离教材严重,考查角度偏离教材涉及内容的现象较多,过多关注学生如何运用新史观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注重设问的灵活性等的命题做法,使卷子的难度“静悄悄”地上升。如全国Ⅰ卷选择题第30题,题目给只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抗战时期的军事工事布局,而要求学生推理出“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答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辩证唯物史观,还要有一定的军事思维和清晰的中国地理知识才能解决。

二、2016年高三历史有效备考策略

《历史课程标准研修》中的《研修指南》提出:在历史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3]。学生各种历史学习能力和学习思维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引导。

1.做好一轮复习,夯实学生分析史料的基础。虽然历史全国卷与地方省卷有些不同,但是双方的基点是一致的,即立足于新课程实验标准。近十年来,各省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指导下,认真反思传统历史教学的不足,不断改革、探索、创新,努力进行课程实验改革,这种改革成果最终在高考中进行检验。因此,各省在高考试题命制上,方向与全国卷总体是一致的,过往中学历史教学基于省卷的考查标准探索出来的高三复习模式,在应对全国卷高考应该说是有效的。教师切勿因全国卷的到来或历史教学研究领域有了不同的声音乱了思路,慌了阵脚。笔者认为,在实施全国卷背景下,总体上要保留原来省卷的一些做法,尤其是抓好一轮复习工作,夯实学生对重大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为学生科学有效地分析史学材料奠定基础。比如全国Ⅰ卷选择题第28题关于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问题,第34题1935年美国失业保险问题,第35题世界银行放贷对象问题的题目命制形式在地方卷中就经常出现。还有,材料题第40题对儒学发展演变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只要把一轮复习做好就可以很好地应对了。

2.改变教学模式,多渠道增加学生的独立处理史料的机会。教师自己要摆脱,同时引导学生摆脱“历史到时背背冲冲即可”、“史实记住了,考试自然就好了”等传统观念。要清醒地看到,如果学生分析史料方法与能力没有形成,读再多、再熟也可能无法应对当前的历史考试。因此,教师应注重优化课堂的各个环节,不再满堂灌,而应适当增加学生独立处理史料的活动。比如在课堂中要设计有针对性的材料,或将部分教材当做史料,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将史料理清,明白共有几层含义,并以简短的语言呈现出来;要做好课的延续工作,选择适当的课后材料并设计好思考方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跟踪落实。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对史料就会有感觉,碰到材料,尤其是陌生材料才不会在心理上事先被打败。

3.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应经常性地推演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大限度地将自己分析历史问题的过程呈现给学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运用线图方式培养学生的“串”“联”和“勾”“引”能力。即从横向上把相关、相似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串在一起,比较、分析、理解,从纵向上将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叠加起来,让一个事件勾住前因事件,引出因其产生的后续事件,从而使学生的史学知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会更深刻,线索更清晰,逻辑思维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从而帮助其在高考中从容应对考试。

4.加强历史概念分析,注重对大事件的时空定位。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物全面认识的概括性反映,包含时间、地点、内容(过程)、结局、实质等史学要素。历史概念内涵的理解关系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决定着学生在考试中的审题质量。教师碰到关系重大的历史概念,自己首先要吃透,跟学生要讲透,不怕花时间。学生只有真正把握了历史概念的内涵,复习迎考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考试中对答案的组织也会更全面到位。在2015年的全国Ⅰ卷中,选择题第25题的外戚、第34题的社会保障、材料题第41题的生产力与科技问题等均有牵涉概念问题。人类历史是由若干个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为主干搭建起来的。历史教师可利用数轴将历史发展历程分为几个关键阶段,尤其要关注人类历史处于社会转型的阶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大事件进行时空定位,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之后,以此为主干,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基础逐步扩展到相对较细的事件上,使学生的历史知识“丰满”起来。以上两方面的工夫下足了,学生在考试答题中张冠李戴的现象必然会减少,得分率自然提升。

5.要充分利用网络,构建学习共同体。学生要努力学好历史知识,争取考好分数,教师则要尽心尽力工作,竭尽全力地帮助学生决战高考。在这种情形下,其实已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共同发展的愿景,这个愿景有利于他们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经济的发展使网络得到普及,网络的开放性会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变得更方便和时效。因此,教师应适应新时代发展,利用新兴的工具,建立基于学习的QQ群、微信群等共同体,推动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与讨论在更广阔的时空概念中进行。在这种空间中,教师应注重收集新的史学材料,前沿史学研究成果,设计难度适中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争辩,查找资料进行论证,让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碰撞,引导学生从更多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最后达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的目的。

总之,随着2016年全国卷在更大范围内使用,其强化学科素养的特征要求教师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优化。教师要谦虚学习,改进创新精神,努力摸清全国卷的特点,探索应对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不断前进。广大教师要努力把握特点,研究策略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创新的过程,同样是中学历史教学发展的过程。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师范教育司.历史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

[2]袁兆桐,马自玲.失衡与危言——评高考历史全国卷的难度.中学历史教学,2015(6):34.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师范教育司.历史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猜你喜欢

选择题课程标准考查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单项选择题狂练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