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与开发探析

2015-12-02张好徽

文教资料 2015年21期
关键词:校企技能情境

陈 广 张好徽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大学生可雇佣性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近年来也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的过程,是其社会化的关键环节,要想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就需要提高大学生的可雇佣性。

可雇佣性技能是雇员在劳动力市场中必不可少的行为,是人们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所培育人才的知识能力总是和市场实际需求之间有很大差距。社会上很多雇主对高等教育的效率和结果表示不大满意。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与开发。

一、可雇佣性的内涵

雇佣性概念在英国首次出现,1909年由学者Beveridge提出,最初可雇佣性被定义为具有工作的能力,主要指体力方面的能力。60年代,可雇佣性内涵关注个人工作潜能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1978年,Hoyt认为“可转移性”技能可以保持员工在不同企业中的价值,也会使得在衰退的劳动力市场中,雇员不容易受冲击。80年代,研究认为个人的知识、技能决定其潜力,并影响职业生涯发展(Chamer,1988)。90年代,可雇佣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个体在劳动力市场所具有的潜力,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管理和工作具有的应变能力,以及个体参与劳动所具备的技能(LevyaU992,Outin,1990,HyatU995;)。荷兰学者Gaspersz和Ott(1996)将可雇佣性定义为:个人自身具有的专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专长和技能这二者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

国内学者对可雇佣性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国外学者对可雇佣性研究相比较,我国对可雇佣性的研究还较浅显。在可雇佣性能力的概念界定上,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定义。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静态的技能观概念,一种是动态的学习观概念。Milage和Pollar是静态观的主要代表者,其可雇佣性定义的核心是“毕业生的技能,是大学生所拥有的诸多技能的整合”,同时强调大学生的可雇佣性也受到自我态度,个体的自我展示方式,以及求职所处的情境等因素影响。但动态观主要是从学习的角度考虑,认为可雇佣性是指那些能使毕业生更有机会的,能使他们成功胜任自己选择职业的技能、判断力及特质。

国内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观点:可总结为可雇佣性(Emp loyability,又称就业能力)是指个人具备的获得岗位、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并在岗位上取得优异绩效的技能和素质,是一种社会学习与个人素质相结合的综合表现。

二、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与开发的途径

1.将可雇佣性能力培养融入课堂教学。重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管是可雇佣性理念,还是可雇佣性技能,最终都要进入课堂,或者说都要通过教学或实践,才能转化成学生的实际能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两个重要环节,采用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良性互动,对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途径的核心环节,采用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将可雇佣性能力培养融入全部课程,融入课堂教学,主要包括课堂讲授、课堂互动、第二课堂教学,对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课堂教学要将可雇佣性能力的开发纳入进来,将可雇佣性能力训练融入教学内容,在具体知识的学习中通过一定方法和形式获得可雇佣性能力的提高,要将该学科和其他关联的学科联系起来,也要将涉及的知识点和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联系起来;第二,探索课堂教学中可雇用性能力开发的教学方法寻求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可雇用性能力训练,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学习,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的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通过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方法,以提高可雇用性能力开发为基础,对课程进行探索与实践。

教师进行课程设计不能只注重教学大纲的内容,还要注重教学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高校的一切内容都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培养目标。

2.创设真实(虚拟)的学习情境。学习总是与“情境”相联系,通过实际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意志结构的经验同化或顺应当前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一定的结构与意义。事实上,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学生会、社团活动及实习实践活动机会,以及提供的生涯指导等都是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和提供学习的“情境”[1]。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离不开情境的土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主动思维、积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从事教学管理和从事一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领导要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要做到同样对待、同样重视、同样要求。要摆脱只把实践教学看做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的传统教学思维模式,以创造全面的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条件为保证,建立一个相对独立、整体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很多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认为所学课程与今后工作关联不大,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有的只注重生源、就业等校方利益,很少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忽视了大学生作为实践主体的个体需求层次。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及培养可雇佣性技能的关键,实践教学并不完全局限于课堂,假期兼职、学生会活动都可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大学生具有可雇佣性需要具备一定技能,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培养大批具有实用性、应用性、创新性、综合性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高大学生的可雇佣性。第一,调整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统一思想,全面落实实践教学课程化,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并将课程安排的实验、实训教学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第二,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级考证,将考证通过率纳入学生综合考评内容之中;第三,鼓励学生拟订的毕业论文与设计的选题尽可能基于实证方面研究,提高学生的可迁移技能。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不断进行改革,提高实践教学,每年进行第三学期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可雇佣性能力。

4.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们常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全国大学扩招联系在一起。经研究分析发现,在此背后还存在另外一种现象,很多大学生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同时企业找不到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鉴于此,社会上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主要还是由于自己本身的就业能力有缺陷,即“以学习能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职业相关并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能力”不强[2]。因此,雇主参与课程设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企业合作教学,学校可以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订单式培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邀请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程师参与课程设置和教学。另一方面,学校将合作企业建设成学生的实习基地。可以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设置,根据企业实际工作人员的建议,选择能够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技能的专业课,从而将课程内容与具体工作实践相结合,使课程教学与行业发展相匹配。

校企合作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是学校广泛听取企业管理和技术工作人员的意见,邀请具备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师一起参与课程设计,开设培养适合企业需要技能的专业课程。二是学校邀请外聘企业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定期到校开办讲座或讲授某些专业课程。作为实践者和管理者,他们为学生提供的指导更实际和实效,同时有利于企业提前了解学校和学生情况。三是学校建设一批稳定、长期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给在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能掌握熟练的操作技巧的“双师型”教师,是高校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必要保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要有一支实践技能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能够建设一支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实施相关培训内容,可以大大加快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培养进度,同时保障可雇佣性技能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在培养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同时要经常定期交流讨论,交流教学方法和技术创新,要能够形成与企业需求接轨的教学风格,而且校企要同时向教师介绍先进的教学技术,提供各种所需要的教学资源。

[1]曾红权.我国大学生可雇佣性开发模式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5).

[2]艾楚君,等.工科学生可雇佣性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究[J].2014(2).

猜你喜欢

校企技能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护患情境会话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