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氏三联疗法治疗寻常型痤疮临床观察

2015-12-02白艳秋胡素叶李领娥

河北中医 2015年10期
关键词:火针痤疮皮损

白艳秋 胡素叶 李领娥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皮肤科,河北 石家庄 050051)

寻常型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其发病率高达85%,常发生于青春期男女,男性略多于女性,但女性发病年龄早于男性[1],具有一定的损容性[2]。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营养的加强、工作压力的增大及生活规律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年龄范围呈逐渐扩大趋势。因其病情迁延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3]。我科采用李氏三联疗法治疗寻常型痤疮80例,并与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他扎罗汀乳膏外用治疗6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皮肤病学》,遵照Pillsbury及国际改良痤疮分级法确诊为寻常型痤疮[4]。

1.1.2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16~40岁青壮年男女;入组前30 d内未使用与本疾病治疗有关的内服、外用药及其他治疗方法;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 畏针者;过敏及瘢痕体质者;精神病患者;合并有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血友病等心血管、肝、肾、脑、内分泌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妊娠、哺乳期妇女;梅毒、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患者。

1.1.4 剔除标准 治疗过程中不配合治疗者;资料收集不全,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治疗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而不能坚持治疗者;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误纳入的病例,或虽符合纳入标准后未按要求治疗的病例。

1.2 一般资料 全部140例均为我院皮肤科门诊2010-01—2014-12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男 55例,女 25例;年龄18~35岁,平均(25.0±2.0)岁;病程1~6年,平均(4.0±1.2)年;病情分级:Ⅰ级 0例,Ⅱ级 27例,Ⅲ级30例,Ⅳ级23例。对照组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 15~36岁,平均(26.0 ±3.0)岁;病程1~9年,平均(4.8 ±1.3)年;病情分级:Ⅰ级0例,Ⅱ级21例,Ⅲ级23例,Ⅳ级16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李氏三联疗法。①火针疗法:先将粉刺、脓疱、囊肿等皮损处用火针点刺,具体操作方法:皮损处常规消毒后,用盘龙细火针(直径0.5 mm)在酒精灯上烧红至发白,垂直快速点刺;②粉刺祛除术:火针疗法后用粉刺针(也称暗疮针)尖端挑刺脓疱,然后用钢圈端按压直至脓液挤出,再用酒精棉球消毒挑刺过的脓疱,钢圈端轻轻按压,直至挤出油脂粒,每周1次;③予痤疮消融膏(本院院内试用制剂,主要药物为金银花、黄芩、地榆、酒大黄)外涂皮损处,每日2次。

1.3.2 对照组 温水清洗皮损并干燥后,予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江苏中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768)外用,每日晨起1次;他扎罗汀乳膏(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24)外用,每晚睡前1次,均匀涂于皮损部位。

1.3.3 疗程 2组均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观察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标准,对患者黑白头粉刺、囊肿、丘疹、脓疱及结节等症状进行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变化及病情分级情况。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试行)[5]拟订,由未参与本课题设计的临床专业人员评定综合疗效,以皮损积分计算出消退率,分4级判定。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皮肤变平,仅留有色素沉着,皮损总积分为0分;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皮损消退率≥70%,<100%;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皮损消退率≥30%,<70%;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皮损消退率<30%,或反见增多。总有效率=临床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皮损消退率 =[(治疗前总积分 -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中一般计量资料(年龄、病程)采用t检验;其他计量或半计量资料、组内治疗前后两相关样本采用秩和检验,组间比较用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M-W)检验;计数非等级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等级资料采用M-W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P值取双侧,检验水准α =0.05。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80例,临床痊愈19例,显效22例,有效3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60例,临床痊愈4例,显效9例,有效18例,无效29例,总有效率51.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病情分级变化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病情分级变化比较例

表1等级资料经 M-W检验,2组治疗前病情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病情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3 2组治疗前后皮损积分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前皮损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皮损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皮损积分比较分,±s

表2 2组治疗前后皮损积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差值比较,△P<0.05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差值治疗组 80 89.81 ±40.24 17.15 ±7.17* 72.66 ±12.40△对照组 60 68.26 ±32.26 23.66 ±3.20*41.60 ±29.06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13例(16.25%)、对照组9例(15.00%),治疗第1周内出现面部轻度潮红、刺痒,继续用药后症状减轻,均不影响患者完成疗程。

3 讨论

寻常型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见而多发,有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多种表现形态。据调查,在12~24岁青少年中,发病率高达85%,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6]。寻常型痤疮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现有资料表明主要与皮脂腺功能亢进、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及机体免疫反应等有关[7]。目前,西医对寻常型痤疮的治疗方法大致分为外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过氧化苯甲酰,或口服抗生素、异维A酸等。虽然这些方法对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可以肯定,但许多患者因治疗的副作用而不能坚持治疗。外用抗生素及过氧化苯甲酰可增加皮肤的光敏性,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皮质类固醇激素见效迅速,但易造成皮肤激素依赖,停药后产生激素依赖性皮炎,出现瘙痒、发热、红肿、角质代谢异常、脱屑等;最常使用的口服药物维A酸类,其副作用表现为致畸、口干、皮肤坏死、紫癜、颅压增高、肾功能低下、骨骼代谢异常、抑郁症、焦虑症、情绪激动、甚至自杀行为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激光、光动力、微晶磨削等物理疗法为寻常型痤疮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因其费用昂贵,部分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难以在临床,尤其是基层医院推广。

寻常型痤疮,中医称之粉刺,认为为湿、热、毒、瘀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病因为情志抑郁,肝郁化火,肺热炽盛,熏蒸肌肤;或过食辛辣油腻,致使脾胃湿热内蕴,上蒸面部肌肤;或肝肾阴虚,虚热内生。纵观病机,不离湿、热二邪。然湿热为病,病势缠绵,反复发作,日久失治,则湿热内伏,遇因而发,发则更甚。因此,此病初发者火热为其病机要点,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者以伏火为其病机要点。治疗要点为祛除湿热之毒邪。痤疮消融膏中金银花味甘、性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黄芩味苦、性寒,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地榆味苦、酸、涩,微寒,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作用;酒大黄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可清上焦血分热毒。全方共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以上药物制成膏剂外用,一方面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皮损处,通过皮肤的吸收作用发挥药效;另一方面膏剂外敷可隔离患处,避免外来刺激和感染,消炎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创面组织修复和再生。

寻常型痤疮中医外治法较多,常用的有中药面膜、中药熏蒸、针灸、穴位注射、穴位埋线、放血、火针、刺络拔罐、自血疗法以及耳穴疗法等[8]。李领娥等[9]自拟痤疮净粉,同时配合紫外线负离子喷雾治疗仪蒸面10 min,再用倒膜粉倒膜治疗痤疮167例,有效率96.4%。宋川等[10]认为火针疗法是目前治疗痤疮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火针加热时可形成高达500℃的恒温火针,具有温阳散寒、软坚散结、化瘀等功效,可以疏畅浅表之经络气血,外泄积热,软坚散结,促进局部皮肤新陈代谢。粉刺祛除术能直接清除粉刺及脓疱。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病情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但2组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皮损积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李氏三联疗法治疗寻常型痤疮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见效快、疗效肯定、费用低廉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65-1169.

[2]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5-177.

[3] 乔杰,陆涛,孙玉鲁,等.痤疮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焦虑及抑郁相关性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2,41(11):663-664.

[4]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35-938.

[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2-295.

[6] 殷迪,牛松青.痤疮的病因及治疗进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9,30(3):166-169.

[7] 刘凤年.新癀片外用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4,11(5):36-37.

[8] 贾红玲,张兴镇,张永臣,等.近5年中医外治法治疗痤疮概况[J].江西中医药,2014,45(9):78-80.

[9] 李领娥,李玲,胡素叶,等.痤疮净粉外治痤疮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2):249-250.

[10] 宋川,郑肖.黄蜀火针治疗痤疮经验总结[J].中医外治杂志,2010,19(3):61-62.

猜你喜欢

火针痤疮皮损
神奇的火针疗法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78例临床观察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皮损中间丝聚合蛋白及其基因的改变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面部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火针加火罐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