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为导向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2015-12-02沈伟何方正张钦德
沈伟 何方正 张钦德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烟台264199)
就业为导向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沈伟 何方正 张钦德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烟台264199)
根据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结合现代中药产业发展需要,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专业以专业调研报告为依据,基于主要就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等方面,校企联合修订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具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实践
人才培养方案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文件,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设计,是安排教学进程、组织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1]。近年来,全国高职院校都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着力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优化[2]。本文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专业为例,根据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结合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需要,阐述了方案修订优化的过程、内容与实施效果。
1 产业背景与区域优势分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建立中药产业链、全面提高中药产品和产业技术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近3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余亿元用于中医药事业发展,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山东省是经济文化大省,也是中医药大省,拥有医药企业760余家,连续数年医药产业销售总值位居全国首位。随着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以及“打造中医药强省”和“健康山东”战略的实施,势必造成对高端中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强大需求,同时,也为学校中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2 专业调研
建立专业调研长效机制,组建专业调研团队,制定调研计划、设计调查问卷,明确分工,责任到人,通过实地走访、个别谈话、电话访谈、问卷调查、查阅文献、政策分析等多种形式,对产业背景、区域优势、生源状况、人才需求、就业岗位等进行调研分析,形成专业调研报告。根据专业调研报告,依托中医药行业优势,校企联合修订优化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来,学校中药专业走访调研了山东省及周边地区制药企业、药品经营企业、饮片加工企业及基层医院等用人单位150余家,通过调研了解到,中药专业人才的行业企业需求方向主要有中药调剂(62%)、中药购销(55%)、中药制剂生产(46%)、质量检验(29%)、中药饮片生产加工(26%)等。主要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表1 中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3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3.1 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通过分析职业岗位技术领域与工作任务,融合相关职业标准,进行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必需的中药化学、栽培、炮制、制剂、调剂、质检相关知识,具备中药栽培、生产、经营、鉴定、调剂、管理、用药指导等专业技能,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一定的创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向中药产业和医药卫生服务机构,从事中药饮片及制剂生产、调剂、质检、营销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规格包括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能力。
职业素质包括:①具有爱岗敬业、团队合作、遵章守纪的良好职业道德;②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意识;③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④具有运用计算机处理工作领域内信息和技术的能力;⑤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开拓进取的创业创新精神;⑥具有一定社会交往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职业知识包括①具有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②具有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测基本知识;③具有外语及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④具有中药品种鉴定、质量分析及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⑤具有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合理用药知识和安全生产知识;⑥具有药用植物学与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知识;⑦具有中药炮制、调剂、制剂及质检基本知识;⑧具有文献检索、药事法规等基本知识。职业能力包括:①具有必要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②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能熟练进行常用中药的质量鉴定;③具有英语阅读能力,能够阅读本专业一般英文资料并达到相应的水平;④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达到相应的水平;⑤能利用本专业理论和技能解决相关岗位的技术问题;⑥具有制药设备使用与维护能力;⑦具有中药营销与企业管理的能力;⑧具有中药学服务与指导能力;⑨具有事故防范、评价、救助和处理能力;⑩具有获取及应用本专业新设备、新技术等信息的能力。
3.2 课程体系遵循“需求导向、逆向反求、归纳转换、整合优化”的原则,基于职业分析、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构建与职业岗位能力变化需求一致的课程体系。我校中药专业本着“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了三平台两模块课程体系,即专业核心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公共基础平台+能力拓展模块+职业方向模块,实施动态管理制度,每年微调,三年较大调整。根据本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与中药行业企业对接,融入中药调剂员、中药购销员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合作共同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技能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
建立并完善涵盖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内容的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
完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全程不断线。通过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等选修课程,开展“杏苑讲坛”“名医大家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母校行”、“道德讲堂”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同时,以社会和项目为载体,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与特色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职业能力。
4 实施效果
为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委托国内知名的第三方教育管理数据咨询与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数据(北京)有限公司,开展“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调研评价”项目。调研对象为2013届、2014届毕业生,评价指标体系涵盖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专业培养特色定位及竞争优势、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及价值观评测、核心课程有效性评价、求职分析、校友评价、社团活动、用人单位调研评价及建议等十二个方面。结果显示:我校中药专业毕业生综合就业率95%以上,企业满意率97%以上,主要评价指标均连续两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毕业生就业质量高、稳定性好。其中,基本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及核心知识的满足程度2014届较2013届均有较大提升,反映我们对在校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较好地契合了实际工作领域的要求。
5 结语
我们将继续以就业为导向,紧跟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步伐,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融入到课程体系中,不断完善优化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祖国中药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胡晓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184-186.
[2]李晓征,韦玮,陆夏铭,等.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320-321.
Practice and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Scheme of TCM Major based on Employment
SHENWei,HE Fangzheng,ZHANGQinde
(ScientificResearchOffice,ShandongCollegeof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andongProvince,Yantai264199,China)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combining the demand of modern TCM industry development,the TCM major of Shando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research report,analyzed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major job positions(group),cooperated with enterprises,revised and optimized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from th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training specifications,curriculum system,practice teaching system,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which has improved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and has highe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value.
TCM major;talent training scheme;research;practice
10.3969/j.issn.1672-2779.2015.16.077
1672-2779(2015)-16-0158-03
:杨杰本文校对:战文翔
2015-07-06)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No:15SB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