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充满色彩
2015-12-02刘俊芳
刘俊芳
(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中心小学,江苏 扬州225200)
主题活动,是指在教学中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活动。主题活动使学科知识联系着现实生活,从而使学习变得有趣味,学生更容易接受。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主题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既关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又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对于主题活动的应用,有时我们会以一个单元版块内容设计一个完整的主题,有时会以一节课选择一个主题。在确定主题后,需要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主题中设置的多元化任务,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那么,怎样的主题活动才能够真正地吸引学生呢?笔者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从学生兴趣出发,设计主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一个好的主题,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将他们自然地带入学习的情境中。
如画图单元《复制与粘贴图形》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复制与粘贴命令的使用,教师将“植树造林”这一环保主题贯穿教学内容中,以学生爱看的动画片《熊出没》为例,引出了下面的开场白。
师: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片,一起看。
学生观看动画片。
师:熊大、熊二真了不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生1:我喜欢聪明的熊大。
生2:我喜欢憨厚的熊二。
生3:可恶的光头强,只知道砍树,这样会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我觉得我会像熊大、熊二一样,尽自己的一份力,保护森林。
……
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像熊大、熊二一样保护树木和森林。
师:有一天,光头强又趁熊大、熊二不注意,偷偷来到森林砍伐树木。不一会儿,一棵棵大树倒下了,只剩下眼前这么多的树桩,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一方面要团结起来,阻止光头强这种乱砍乱伐的行为和现象;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围绕“植树造林”这一主题,教师将动画片《熊出没》片段创设情境,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入老师预设的主题活动中,兴趣盎然,迫切地想要学会植树造林的好方法。因此教师抓住契机,引出“复制与粘贴”命令的操作。
当教学内容蒙上了一层故事外衣,整节课立刻变得有趣起来,学生们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一步步完成了操作任务,学会了“选定”工具、“任意形状的裁剪”工具的使用,掌握了“剪切”、“复制”与“粘贴”命令的操作,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明白了“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理。
二、从学生生活出发,设计主题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主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真正做到“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在主题活动中积极开动大脑,充分发挥想象,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创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如《整理文件》一课,让学生学会个性化地分类整理自己的文件夹是重难点。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需要整理自己的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等等,很多同学都有自己整理的一套方法和习惯。对于自己电脑中的文件夹,时间一长文件多了,难免分辨不清,于是选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整理物品的方法,再一起研究怎样分类整理文件夹中的文件。
经过大家的讨论交流,再加上生活经验的帮助,同学们在借鉴他人的想法后,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法。在接下来的操作时间里,学生们个个使出了看家本领,迸发出很多的奇思妙想。在展示、评价分类整理这一环节时,笔者看到:有的学生是按文件类型分类的,有的学生是按时间分类的,有的学生是按文件大小分类的……同学们边向大家展示分类后的情况,边说出自己这样分类的真实想法。
学生不仅明确了文件分类整理的意图,并根据自己的大胆设想进行了实际的分类整理操作,利用平时生活中所学到的知识解决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又利用所学到的操作技能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设计主题
设计主题活动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知,不但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来。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呈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了基础知识的前提辅助,学生的主题活动开展才更实际有效。
如学习《画线》一课,学生已经明白“直线”、“曲线”工具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掌握“曲线”工具的妙用,于是笔者设计了“超级变变变”这一主题活动。
一变曲线。让学生掌握曲线工具的使用方法,这是基础也是关键。
图1
二变造型。将弧改变方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可以变成什么造型?
图2
三变组合。曲线和曲线组合在一起,会变出什么图形呢?
图3
在“超级变变变”这一主题活动中,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曲线工具的使用,更重要的是能够灵活运用曲线工具成功创作出富有想象力的作品,活跃了思维,发挥了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设计主题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起点应该是一样的,可一段时间下来,笔者发现学生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既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能力,又要注意一般学生的学习过程,尽量做到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在学完一个单元版块内容后,层次的差异性特别明显。因此在《创作电子小报》这一主题活动中,笔者提出了三个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
目标一:在老师提供的素材(文字、图片、表格等)里面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编辑,可效仿老师制作的电子小报完成制作。
图4
目标二:借鉴老师提供的素材内容,在选择的基础上添加自己想要的元素,完成电子小报的制作。
目标三:根据自己的爱好创作电子小报,主题自拟,要求版面清晰、美观,有一定的寓意。
三个具体的主题活动目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能力一般的学生通过效仿教师的作品完成任务,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自拟主题,寻找素材,制作小报。这样的分层主题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活动任务,让大家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从学生兴趣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清楚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层次差异,上述四个方面都紧紧围绕学生展开。其实在设计主题活动时,也应整体把握教材,将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主题活动贯穿于教材内容之中,并始终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实践性原则。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工具性和实用性是信息技术学科最大的特点,实践运用的主题活动应该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课堂活动。
2.生活性原则。信息技术的学习,为以后的工作、生活奠定了信息技能基础。选择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兴趣会更高,学习效果会更好。
3.激励性原则。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操作是枯燥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确立合理的主题,激励学生进行学习变得尤为重要。
4.灵活性原则。有时我们设计的主题不一定能让学生接受,教师要灵活处理好主题的确定和转移;对来源于学生的问题,可以随机转化为主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确定活动组织形式,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活动主题。
主题活动,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充满色彩:学生上课更积极了,观察更仔细了,讨论更活跃了,思维更敏捷了,操作更熟练了,成果也更为出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