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彩兵阵,那一道绚烂壮美的梦幻霓虹
2015-12-02王欣阁
文/王欣阁
迷彩兵阵,那一道绚烂壮美的梦幻霓虹
文/王欣阁
十余年前,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座兵营,有一位少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最大的梦想是自己写的文章变成《军营文化天地》上的铅字。显然,那位少年就是初涉军旅的我。
我所在单位是一个部队招待所,每天扫地擦玻璃、清洗被褥是工作常态,看电视、打扑克、侃大山是生活常态,单调重复、波澜不惊的庸常日月,对一位梦想发轫、满怀憧憬的少年来说,筑梦的空间似乎暗淡又逼仄。
而一本散落在角落里的《军营文化天地》,为我开启了一方艺术天地。一批又一批军内外作家艺术家在那里次第亮相,阎肃、莫言、李铎、李存葆、王海鸰、刘大为、刘敏、阎维文、蔡国庆……这一串串名字熟悉亲切,一篇篇佳作美妙感人,还有那数不胜数的精美诗文、影视传真、艺苑风景和战地歌咏,都带着新时期军营的豪壮气派、时代芬芳和梦想味道扑面而来。
当年,我是怀揣军旅作家梦、带着考取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夙愿参军入伍的。军艺招生简章显示,报考文学系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一次无意中,我吃惊地发现,这本光鲜亮丽的杂志竟然和解放军艺术学院近在咫尺。在我看来,阅读《军营文化天地》,是一段精神世界游离军旅艺术瀚海、最大限度抵达梦想的奇幻旅程。“如果能在这里发表文章多好啊!”类似念头无数次在心中扑腾翻滚,点燃着年轻战士最真的期盼和最美的渴望。
一把椅子当书桌,拿起纸笔信涂鸦。在宿舍一角,我豪情满怀、意气风发地向梦想进发。那时每天忙完工作,最大的乐趣就是阅读写作。部队地处偏远,大山里的精神文化生活非常贫乏,《军营文化天地》给我开启了一扇了解外面纷纭世界、洞悉军旅文艺奥秘的窗口。我在杂志上看影视、看歌舞、看话剧,欣赏相声小品、品味书画摄影,聆听天南地北战友们的军歌嘹亮,饱览塞北江南雄奇秀美的山川风光。因为对这本杂志的熟稔,我很快对军旅文艺名家名作、新人新作、文坛动态如数家珍。
后来阴差阳错,我竟然以总装部队唯一上线考生的身份,顺利考入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学系。到学校报到时,我还不忘带上厚厚一摞《军营文化天地》。
成为军旅新闻人以后,我之所以能够始终对文化艺术特别是军旅文艺倾心热爱、矢志不渝,对当今强军文化凝神瞩目、添柴加薪,主要得益于《军营文化天地》十余年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浸润。
2008年7月,总装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作家王秋燕的长篇小说《向天倾诉》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我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名新闻干事,有幸受邀抵京参会。我和《军营文化天地》的主编有了第一次接触。后来,我的小说书评《用生命坚守爱情高地》在《军营文化天地》上发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军旅文学名家辈出、佳作不断,许多作者作品通过《军营文化天地》的辐射和扩散,更加深入人心、广受瞩目,有的还得到各级专家侧目和奖项青睐。可以说,杂志在遴选推介优秀创作者、导读传播新创作品上从来都是倾心竭力、不遗余力。
从西南边陲调入总部机关工作,《军营文化天地》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愈加不可或缺。我感到,《军营文化天地》之所以呈现给读者的是一本清新脱俗、温暖含蓄、精美雅致的杂志,主要源于背后有一群思想深邃、热血热肠、随和包容的“人”。很显然,“人”的品相,决定着一本杂志的品相。
20年前,《军营文化天地》如春日透过薄暮峥嵘初露,全军广大官兵多了一块崭新活力的文艺阵地,7300个日夜耕耘换来春华秋实,如今已幻化成一道道高悬在座座军营的七彩霓虹。这本薄薄的杂志,见证了20年来军事文艺的苦心坚守和凯歌高奏,见证了强军文化的发展嬗变与反思奋起,见证了中国精神的持续播撒与广泛传扬。
就像杂志“中国军营人文读本、中国军队艺术园地、中国军人娱乐空间”的清晰定位一样,相信对包括我在内的读者来说,这本杂志参与“人”的全面构建与塑造,是植入精神、深入心灵、融入情感、嵌入灵魂的。不知不觉中,她在夯实着信仰、倡导着价值、涵养着性情、引领着审美、激扬着斗志。
有幸结缘《军营文化天地》,痴心爱上军旅文艺,让我年轻的生命如此色彩斑斓、滋味悠长。从2010年开始,我几乎参与了历届总政治部军民迎新春文艺晚会、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的新闻报道任务,撰写一系列晚会综述、侧记和幕后花絮稿。在撰稿过程中与杂志编辑交往的点点滴滴,让我难以忘记。
一页开启新天地,无限风光入画图。浏览那一张张簇新封面,翻阅那一页页筑梦乐章,我们由衷祝福,在打造强军文化繁荣军事文艺、为强国强军提供强大精神文化力量的新征程上,《军营文化天地》一定能够释放更多魅力、绽放更多精彩!迷彩兵阵,这道绚烂壮美的梦幻霓虹,必将更加光芒四射、更加让人期待!★
责任编辑:方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