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开封段”考古发现记

2015-12-02葛奇峰

大众考古 2015年9期
关键词:汴河碑文石碑

文 图/葛奇峰

(作者为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汴河兴废

隋代开凿的大运河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通济渠西起洛阳,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利用黄河的一段达板渚(今河南汜水东),在板渚引黄河水东南流,途经中牟、开封、陈留等地而进淮河。当时,通济渠由于紧邻汴州(开封),故又名汴水、汴河。

唐代,汴河成为输送江淮财赋的主干,为汴州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证;宋代,汴河更是与东京城(开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汴河通,开封兴;汴河废,开封衰”。北宋之后,南宋与金对峙,汴河也一分为二,没有了统一的维护和修葺。自此,汴河开始断流。金代后期,金代曾以开封为中心,对汴河局部地段进行疏通。元代之后,黄河改道,河患特多,汴河几乎消失。明代中期,开封为排城内积水,遂于扬州门外疏汴河旧渠一万余丈至陈留。这次疏浚后,到明嘉靖(1522~1567)时,开封城内汴渠在延庆观前等处尚有迹可寻。到崇祯十五年(1642),开封又遭黄河水淹,这次洪水过后,开封段的汴河基本上全部消失在地表以下。

到田野勘查去

大运河开封段虽然整体上变成了一处深深淤埋于地下的大遗址,但仍是隋唐大运河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配合中国大运河申遗,摸清大运河开封段的文化遗存,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国家、省、市县文物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2007~2009 年组成调查队,对开封段的大运河进行了详实、全面的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工作。

地处典型黄泛区的开封,淤沙堆积厚(地表到清代文化层之间的淤沙堆积平均厚度约3 米),历史文化遗存埋藏深(宋代文化层的埋深多在8 米左右),地表几无古迹可寻,地下水位浅,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着调查工作的开展。

为了做好调查工作,调查队做了充足的准备。收集了相关史籍记载,对地方志进行了归类整理,对地名沿革进行查询建账,对相关的历史地理图文进行比对和校勘。通过这些工作,使我们对大运河开封段的历史沿革、河道流向等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这还远远不够,在正式进入田野调查阶段后最初的几天里,调查队四顾茫然,不知从何地开始。书上虽然有模糊的记载,但具体到定位性的坐标点还是相差甚远,特别是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地理变迁,想寻找到已经淤埋消失了近400 年的大运河故道之确切坐标谈何容易。

按照预定的《大运河开封段文物调查工作方案》的步骤,调查工作按照运河流经的路线,从西向东进行全线踏查。通过比对,调查队首先从地名上找到了线索。在中牟与开封接壤的地方,有一个村庄,名字叫“汴河堤”。于是,调查队就将整个开封段运河调查的起始点定在汴河堤村。

汴河堤村位于今天开封新区杏花营乡,坐落在郑开大道南侧约50 米处。村辖区内地表全为一望无垠的黄沙地,村周围现存一些方向不定的低矮风积沙土丘,整体上地势起伏不大。地层堆积单调,河坡、断崖处的地层没有任何变化,全部是黄沙堆积,而且看不出任何分层。调查队在汴河堤村调查了整两天,踏遍了村庄的前后左右,但无任何有价值的收获,在地表没有发现任何与汴河相关的遗存。调查队一筹莫展,整个工作陷入了漫无头绪的状态。

一通石碑开启的惊喜

事情的转折源于第三日的调查走访。当日下午,调查队即将收工返程,路遇前任村长赵新华同志,当时赵新华已经65 岁,身体硬朗,性格豪爽,通晓当地历史典故,对附近古物遗存了如指掌。当得知我们一行人的目的后,赵村长向我们提供了两条极有价值的线索,一是村北,穿过郑开大道再向北200 米左右,有一座古寺庙遗址;二是古寺庙内前些年深翻地时,曾出土过很多石碑。这些石碑现在大多已经被毁或下落不明,但他知道还有三块现存在不同的村民家中。

得知这一线索,调查队很是兴奋,当即决定,加班工作,趁村民回家做晚饭之际,前去查看。在赵村长的带领下,我们顺利找到了分别被三户村民收藏的三通石碑。由于时间已晚,再做拓片并不可行。调查队在老乡的帮助下,对石碑进行简单的清洗,待晾干后,在表面撒上一层面粉,搓揉均匀,然后拍照摄影。

到了晚上,将碑文照片在电脑中放大、认读,有了一个重大发现。这三通石碑,有一通为乾隆二十八年(1763)碑,上面镌刻的全是捐资建庙人的名字,对我们此次的工作来说,益处不大;另两通是嘉庆二十二年(1817)碑,两通石碑为同时期树立,目的一样,所以二者体量类似,外形也基本一致,石碑平面均呈长方形,长2.03米、宽0.69米、厚0.17米。两通石碑保存基本完整,碑文也较为清晰。其中一通碑文中记录有庙址与汴河堤的相对位置,为调查队寻找运河故道提供了重要依据。碑文摘录如下:

重修台子庙第一碑记

大梁城迤西三十余里高坡之坤隅汴堤之艮方旧有泰山庙祠一座吾不知其自何时而肇建也前日之起而修葺者已屡屡不一矣迄今岁月久远栋宇之□圮□□□□□

感戴之意况里中父老坐视岂无滋叹之心故首事诸人共聚而谋曰吾辈荷神之福历代久远□□□□□□□於是量力拾柴鸠工庀材复藉四方之有为者集腋成裘共襄是举不日告成□夫

三仙之为神也吾不敢妄置一辞自前古以来代代皆有灵验盖其好生之德与天地而□□其庇佑之恩与乾坤而无□□

诞降不□司夭寿之权婴光胥赖彼夫大河南北左右居民□为蒙其福佑而□士□□□□□□□□□才□□□以□

小技有干神明之尊大因诸友之来请持赘数语以为之记

祥符县童郎林书 沐手拜撰

祥符县童李光荣 沐手书丹

嘉庆贰拾贰年岁次丁丑□中浣吉日

从这通碑文中,我们可以知道,现位于汴河堤村北的寺庙,在清代嘉庆以前称“泰山庙”,到了嘉庆年间,时称“台子庙”。该庙历史久远,具体建造年代不详,但口耳相传,庙位于大梁城以西三十余里的一个高台上,高台位于汴堤之艮方。从今天的Google 地图上测量,台子庙遗址到今天开封城大梁门,大约也是15 公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间接佐证了碑文内容的可靠性。

寺庙既然以汴堤作为坐标参照点,想来二者相距应该不会太远。

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第二天一大早,调查队再次来到汴河堤村,对石碑进行了重新拍照,拓片。根据村民的指点,到村北寺庙遗址区进行了现场踏查和钻探。

这次工作,收获颇丰,确认了一处建筑遗址区,我们又顺藤摸瓜,在建筑遗址区南100 米左右的地方,钻探到了一条东西向的河渠遗址。至此,开封段大运河才算第一次浮出了水面,抖去身上掩盖的厚重淤沙,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猜你喜欢

汴河碑文石碑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基于汴河水系的北宋东京滨水商业初探
彝族碑文略论
汴河故道,深埋地下的辉煌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
想起那座石碑
雷公奇遇记之石碑说话
快乐辞典
古诗里的叠词
从来汴河感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