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行合一浅析外语教师的身份构建
2015-12-02王艺璇吴知桦
王艺璇 吴知桦
(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从知行合一浅析外语教师的身份构建
王艺璇 吴知桦
(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外语教师的身份构建是指外语教师所持有的教学态度,及其对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确定和认同,即一种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而外语教师是否能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是能否完善外语教师的身份构建。本文通过阳明心学中“知行合一”的理念探讨影响外语教师身份构建的因素,提出外语教师身份构建的途径,希望可以为外语教师完善身份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知行合一;身份构建;外语教师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具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国际市场中的合作日益频繁,语言交流就成了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由此外语教师这一职业就显得比以往更为重要。新东方创始人之一王强提出的:“作为教师,须‘知行合一’”[1]则揭示了教师教学的本质。即不能忽视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也不能缺乏教学方法。然而外语教师该如何利用“知行合一”在完善身份构建的同时提高教学水平。
二、研究背景
早在20世纪初,身份构建就已经成为西方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其研究也经历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认知科学和社会文化观的巨大转变[2]。二十世纪末,Casanave & Schecter率先发起了对外语教师身份构建本质的探讨[3]。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重要组成部分,阐释了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关系,而“知行合一”与外语教师身份构建的结合运用,则是外语教师身份构建的途径上的创新。
(一)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又称王学、心学。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为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现代人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行关系,也就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从外语教学方法来看,“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都是不可取的,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二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也就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4]。从外语教学方法来看忽视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没有转变对自身态度的外语教师无法做到传授知识,当然也就无法做到被学生认同。
如今,我们赋予“知行合一”新的理解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过去对道德修养与道德行为关系的阐述。外语教师对于这理论与实践这两者而言,既要不断加深理论研究对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也不可忽视实践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外语教师的身份构建。
身份构建简而言之,是对自我身份在不同角色中的认同感。而对于教师身份构建,Johnson认为是“依据共有经验。通过‘我’怎样看待他人以及他人如何看待‘我’而形成、协商和改变[5]。”郝彩虹认为“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对教职、教学、研究具有意义的整体理解和建构,是教师对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关系的解释、证实、理解和创造[6]。”Farrell认为“外语教师承担着教学管理者、专业教师和文化移入者等角色身份[6]。”
总而言之,对于外语教师而言,除了要在“教师”这一规定的法律身份之下履行一切职责,更重要的是要将社会赋予教师的“社会身份”与教师自身通过的专业强化所获得的专业技能的认定与证书而获取的“专业身份” 以及外语教师自身的审视与定位相结合而最终形成的身份构建[7]。
三、影响外语教师身份构建的因素
(一)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的不平衡。
现今在外语教学中教师普遍都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水准但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与具有特色的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师的教学方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固有传统模式,不能及时结合实际情况突破自己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多数学生接受的是被动的灌输性教育不能真正理解外语的文化魅力从而无法很好的运用语言。而外语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水平不能很好的统一,就会形成一种高水平低成效的教学结果,从而影响了外语教师身份的构建。
(二)外语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许多刚刚进入教学岗位的教师难免在教学中遇到挫折及问题,如:实现由知识技能学习者向身份投资者的身份改变;知识灌输者向实践探索者的身份改变;孤独的工作者向群体合作者的身份改变[8]。尽管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自己可以很好的实现角色的转变,但教学中仍然将知识灌输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9]。这类注重专业水平忽视教学能力的发展、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创新科研能力的提升、注重知识灌输忽视知识的实践意义正是因为在重视“知”的情况下,却忽视“行”的作用所产生的偏差,从而影响了外语教师身份的构建。
四、外语教师身份构建的途径
(一)把握“知”——从态度上使外语教育变的专业化。
“知行合一”中的“知”引申到外语教学中有两方面的含义,从“知”的外在行为来说,就是对外语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认识。从内在因素即道德修养来讲,即外语教师对于自身身份构建的认识态度,也可以说是教学态度。
1.重视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
外语教师只有具备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意识,才能保证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想要做到专业的提升,首先需要外语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要有完善的知识储备系统,具备外语语音、词汇、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高的外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对所教授的语言有较为深入地了解[10]。其次则是通过不断学习与积累课堂经验与教学经验完成简单传递到具有专业性与科研性的教学者。而外语教师对于外语各项技能的良好掌握,可以使其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而局限于狭隘的学科知识中不利于其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2.转变态度。
关注外语教师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促进其态度的转变,是实现外语教师身份构建的前提。而我们认为,要完善外语教师的身份构建,转变其对自身身份的态度,外语教师要做到“知”己,即转变教学态度、学会理解与评判自我、正确定位外语教师身份。这即有利于教学改进,也才有利于教师身份的构建。
(二)运用“行”——深化外语教学效果。
“行”简单的来讲,就是实际行动,对于外语教师来说,自己会还不行,要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能够对外语及其文化等方面产生兴趣,当然,这种兴趣不只是对于知识的兴趣,也是对外语教师身份的认同。
1.增强学生认同感。
发展“行”的第一步,是要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学生对外语教师的期待在外语教师身份构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教师的期待会有意或无意中影响教师的行为,并督促其实践自身的角色[11]。如果没有这样平等、信任的关系,不但学生无法真正认识自己,也使外语教师对自我身份产生怀疑。这就需要外语教师针对自身特点,创新外语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外语教师的认同感。
2.对多媒体等现代设备的熟练使用。
外语教师作为国际文化在校园的承载着,更应在教学方式上跟上时代的步伐。外语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相关学科知识,编制教学软件,从而实现课程教学能力和知识的融会贯通。[11]是对外语教师除文化专业水平之外的一项能力的肯定,将所学知识通过现代化设备展示出来,这有利于外语教师对其知识的实践运用,有利于外语教师的身份构建。
(三)“知行合一”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都是不可取的,这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要想真正做到外语教师身份构建,这两者必须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忽视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外语教师无法做到传授知识,而缺乏教学方法的外语教师也无法做到被学生认可。只有“知”与“行”合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完成教师身份的构建。
五、结语
本文从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入手探讨了外语教师身份构建的问题及解决途径。通过分析“知行合一”的现代意义以及教师身份构建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明确了寻求教师身份构建的途径。
外语教师的身份构建应在自身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转变态度及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自身影响力把握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前进方向,树立良好的“知”与“行”的统一意识。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1]王强.致敬我最难忘的老师[OL].人民网,2013.
[2]李茂森.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 因素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09,(6).
[3]Varghese M,Morgan B,Johnston B,Johnson K.Theorizing language teacher identity:Three perspectives and beyond[J]. Journal of Language,Identity,and education,2005,(4).
[4]寻阳, 郑新民.十年来中外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述评[J]. 现代外语, 2014,(3).
[5]张义.浅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J].西安交通大学,2011,(2)
[6]郝彩虹.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危机及应对研究[J].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6)
[7]Farrell T.S.C.Learning to teach English language during the first year: personal influences and hihchallenge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3,(3).
[8]郭祥超.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知识分子意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7,(3).
[9]李茂森.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及其启示[J]. 全球教育展望, 2009,(3).
[10]尹弘飚,操太圣.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身份认同——制度变迁与自我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8,(4).
[11]熊金菊,吴宗杰师徒教师教育中的身份改变——以英语新教师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2007,(3).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identity construction refers to their upholding attitude towards teaching and their confirmation of the social roles they played. In other words,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identity construction is an identification of his self-status. The precondition for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to carry out their teaching practices effectively depends on whether they are capable of improving the process of their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that Wang Yangming’s idea of ZhiXingHeYi (Knowledge and action should go hand in hand.) ha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identity. After that,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may have a slight contribution to the researches of the same field.
ZhiXingHeYi(Knowledge and action should go hand in hand.);identity construc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G451.6
:A
:1671-864X(2015)10-0082-02
1.王艺璇(1993-)女,汉,甘肃兰州,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本科生 外语系。
2.吴知桦(1992-)女,汉,浙江温州,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本科生 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