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社会,普遍单身或孤独终老?

2015-12-02薛亚利

社会观察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两本书无缘单身

文/薛亚利

关于未来社会预测,除了互联网,我们还能说别点吗?有两本书,观点悲喜不同地探讨了当前社会的不远未来,一个说将迈入更自由更有创造活力的单身社会;另一个则说我们陷入无可联络的无缘社会。哪个更有可能?

关于未来社会预测,除了互联网,我们还能说别点吗?还真有一些研究,从新角度探讨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有两本书,观点悲喜不同地探讨了当前社会的不远未来,一个说将迈入更自由更有创造活力的单身社会;另一个则说我们陷入无可联络的无缘社会。哪个更有可能?

一说:活力单身

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新作《单身社会》,告诉读者我们将不可逆转地进入单身社会,在单身活跃的社会里,大众过着更符合人性、更平等、更自由的生活,因而变得更有探索性和创造性,大白话一句,大家都不必再勉勉强强凑合过日子了。美国已明显有这样的发展趋势,有数据为证,截至2010年超过50%的美国成年人处于单身,其中3100万人独自一人生活,每7个成年人中有1人选择独居,这一人口占总比28%,独居家庭已经成为仅次于无子女的夫妻家庭的生活选项,远远超过核心家庭、多代复合式家庭和室友同居等。

放眼环顾,这也不仅仅是美国的情况了。现如今,世界各国民众的日常生活,都有着朝向单身生活的做法,让儿童从小开始独立睡眠、允许成年后的年轻人搬离家庭,追求个人独居不再愿意合租,高知识女性甘心做剩女,老人年事已高却宁可独住也不愿进养老院等。因此,单身生活,不再是海市蜃楼的虚幻景象,而是若隐若现的真实生活,因而,这种生活也蕴含无限商机,商业、旅游、社区服务等方面都将为其大开其道,这势必影响到将来社会政策的调整及公共财政支持的变化。当然,目前社会还未做足准备。

这本书,最适合当前的晚婚人士们看。如果某些人正因为婚姻大事儿倍感焦虑时,看看此书,正好舒缓,还可增长底气,既然自身状态是社会将来必然局面,那么,心里上会产生些许安慰甚至优越感,仔细发掘一下单身生活的好,大肆享受一番。

另一说:无缘沦落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合撰写的《无缘社会》,对未来社会作的预测却很是阴郁。个人会不可避免地步入生命危机的不归路:一旦没有工作,一旦没有收入,一旦有了意外,便可能遭遇难以想象的死亡命运,尸名无人知晓,尸身无人认领,尸无葬身之地,等等,最终以匿名或错名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节目组因节目录制感触过深,追踪个案报道且引发社会公议。很多活着的人都大发感慨,依稀看清了未来自己的人生结局,也终将悄悄毙命,这终将是每个人的宿命前景?日本是高流动社会,特别是地域流动和职业流动,一些人会流动到大城市,会因为多种原因而脱离了亲属支持系统,如工作狂或失业等,这些离散的个人,便会处于一种无人可交往的孤立生活境况,最终导致个人老年或意外死亡时的无人在场结局。无论哪种流动,都让本来有缘分的亲朋好友变得生疏起来。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日本文化的原因,日本社会凡事奉行“不给别人添麻烦”,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大到生存求助小到芝麻绿豆,皆是尽量不麻烦别人,哪怕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儿,“怕添麻烦”已变成了阴森彻骨的人际关系。

这两本书,都是关于家庭问题剖析以及家庭变化预言的书。他们从各自的问题视角出发,说明了家庭的大变化,振兴也好,溃败也好,因为观点相左,读者也就能心平气和地想一些社会问题的可能缘由及未来出路。 图/CFP

这本书,可谓打破了日本社会井然有序的印象神话。大灾大难中的日本国民能做到默然无声地现场撤离,这种理性有序,曾经是我们遇灾便慌乱不堪的对比,看了《无缘社会》,我们会获得少许安慰,因为过于理性则近乎残酷,理性至深便会伤害人性,它从突发事件惯性地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会让素有缘分的人们之间开始变得无缘无份,放大到整个社会来看,就变成了无缘社会,这样的日本社会,我们也不必尽是赞誉了。

争论:孰是孰非?

两本书,两种观点,悲喜反差,该信谁疑谁呢?《单身社会》出自名校教授之手,似乎更权威;《无缘社会》出自老道记者之劳作,似乎也不逊色,在预估未来社会这一考验想象力的问题上,不能偏信,兼听则明,两本书最好相互参照,掺和着看。

其实,《单身社会》和《无缘社会》,都认真地探讨未来的社会趋势,而且都尽量采用与技术对冲的逆向思路。这两本书的立论,都不是简单的技术决定论,用类似工业4.0崛起或计算机Web3.0兴起的俗论来打发我们,毕竟,这种技术思维决定社会的论调我们听得太多了。还好,这两书在“未来社会”预言上,思维有点逆向,在习惯于猜测未来社会到底是“互联网+”或“+互联网”的模式的思考氛围中,大家都相信了技术革命最终带来的社会变化,社会的变化缘起乃是技术,我们少了对社会潜在变化的关注;但这两本书,却是真正立足于社会本身,来关注社会本身的变化,探讨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悄然变化在推动着社会类型的变化,这两本书都重视社会自身的因素,如老龄化、女性高就业率、晚婚率等,这些都是人类社会根源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可能是一个个改变通道,共同导向一个悄然兴起的大趋势:单身生活方式的崛起或独自终结生命的出现。

另外,两书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并不虚幻,它们与当下社会非常对接。在《单身社会》的描述中,我们看到周围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都在部分地践行单身式的生活方式,训练儿童独立睡眠已是家长共识,与父母分住的小家庭生活值得推崇,尽量独自生活也是老年人的自愿选择,等等。《无缘社会》里则有更多详实故事,个体生活鲜活可见:一个人如何从小地方到大城市,如何从热闹职场到偏僻租处,如何从幸福家庭到孑然一身,如何成就人生到一事无成……这些故事描摹了各种生活场景,传递的信息量很大,让我们在看清别人生活的同时,想着我们生活的雷同。不过,两本书的学术分量有所不同,前者为受过学术训练的专业研究人员,有更多的学术反思,后者为媒体工作者所作,学术性和严谨性弱些,但通过滚动式或延伸式的信息披露,力求达到事情真相,也称得上具有尊重事实的专业态度。

当然,这两本书的观点也不是信誓旦旦,也有质疑。当前社会尽管有单身或无缘迹象,但真要跨入,难度不小,在《单身社会》中说大量的劝婚组织,不断地反对单身,老至耄耋者仍要回归家庭;《无缘社会》中个人并不惨至绝境,一些宗教机构或公益组织正在施与援手。此外,两本书还有一处相似,那就是在应对未来社会的单身或无缘状况上,力求公共政策、政府机构、公益设施及服务的大力支持。

日本社会凡事奉行“不给别人添麻烦”,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大到生存求助、小到芝麻绿豆,皆是尽量不麻烦别人,哪怕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儿,“怕添麻烦”已变成了阴森彻骨的人际关系。

反思:以书为鉴

社会在变,到底是如何变?这两本书的解释还远远不够。《单身社会》只是一本通俗版学术书,很多内容并未真正进入学术探讨层面。对一个从以家庭为团体形式的集体社会,转变为以个人为独立形式的个体社会,我们的家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书中所列的原因,其分析还不够深入。仅仅提及社会常识性变化,便推断一种趋势是否可行?我们需要知道更多的深层解释,譬如文化观念上的变化,仅仅提及个人主义文化,加上老龄化和互联网化,就推演一种社会形态的变化,这种说法未免还不够给力。个体主义文化一直都流行,那么,为何到现在才出现单身社会的趋势?到底是什么促使了个体主义文化的深化流行及其正当化和合法化?另外,书的对话讨论明显不够。这本书的潜台词是说婚姻及亲属支持系统在走向过去时,但我们没有看到对后者的清晰解释。婚姻及亲属支持系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才导致这种去制度化的生活方式兴起?仅仅说不好的婚姻让人倍感窒息,那么好的婚姻也会让人身心健康啊!对于婚姻,为什么不说点儿好的,偏说坏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看到更为深入的讨论,如生育观念的变化、女性价值观的变化、婚姻是否符合人性等。另外,一个关键内容也分析不够,即公共政策及组织制度的配套变化,只有这些才能撑得起单身社会存在,书中对单身生活多个案解读,并没有过多分析如何建设支持这种生活方式的公共政策及体制环境,仅在以瑞典为对比案例,以其运行有效的公共支持来反衬美国的市场化私利冷漠时有些分析,这种分析少且零散。

《无缘社会》也有不够给力的地方,尽管故事惊悚,但在阐释原因上也不够给力。对社会的解析仅仅停留在流动层面,不追究社会福利不足,家庭负累过重,性别不平等等深层原因,那么,故事终究是故事,无法转化为可以影响行动的思想观念。另外,那些“尸身无人认领”的故事主人公,大多是老年人,而且是老年的男人,为什么人生惨状会有年龄偏好或性别偏好?这不是讲几个故事能说清楚的事儿了。

总之,两本书参阅着看,就可以观点相互中和,既不会太张扬,也不会太压抑。这两本书,都是关于家庭问题剖析,以及家庭变化预言的书,他们都从各自的问题视角,说明了家庭的大变化,振兴也好,溃败也好,因为观点相左,读者也就能心平气和地想一些社会问题的可能缘由及未来出路。另外,对比着看,还看出点乐子来,男女两性似乎是不同社会不同命?《单身社会》乃美国情况,单身的女性多,年轻时享受快乐的也多,《无缘社会》是日本情况,无缘的男性多,年老时无声毙命的也多。

再回头想想当下中国,无论单身社会或无缘社会,这种生活方式若要大行其道,恐怕还为时尚早。中国无论是公共支持还是文化传统都难与其相融,尤其是文化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是普通人的冥冥之念,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普通中国人认定的生活状态,也是他们世俗生活的价值追求。但是,我们的社会在变,我们的家庭在变,尽管变得没有那么快,但也没有那么慢,看看《单身社会》,再想想《无缘社会》,我们得再好好考虑一下我们的活法,兴许,我们真的不能依着老法子过活了。

猜你喜欢

两本书无缘单身
有趣的“拔河”比赛
剪发
最神奇最朴素的两本书
单身久了会上瘾?
41岁,我单身
一口“仙气”
婚后过得好的人,都有一种“单身力”
两本书
单身是最好的升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