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座让人迷恋而又敬重的城市

2015-12-02文/张

上海采风月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上海文化

文/张 平

张平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代表作有《天网》《抉择》《十面埋伏》等。先后数十次获奖,主要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其中长篇小说《抉择》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上海是我最喜欢的大城市之一。

之所以喜欢上海,并不仅仅因为它的经济实力,而更多是因为它的变化。

在我的眼里,上海就像一个年轻而优雅的女子,就好似女大十八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变得越来越迷人,越来越秀丽,越来越看不透,越来越让你向往而又让你对它不得不越来越敬重。

喜欢上海,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上海总是在变,而且总是变得越来越年轻。它没有大城市的那种通病,总是那么生气勃勃,看不到一点儿老旧的地方。在中国,你想看最具时代气息的城市,那你第一个肯定应该来上海。

有人说,百年中国看上海,这意思似乎是上海代表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缩影。但也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包含在里面,上海的文化底蕴并没有那么深厚,上海的历史也没有那么悠久。上海是什么?更多人眼里,似乎还是那句老话,一个冒险家的乐园。再说悬一点,上海似乎同纽约、曼哈顿差不多。你要是喜欢一个人就把他送到上海去,你要是憎恨一个人也把他送到上海去。在不同的人眼里,上海肯定是不同的上海。美国之所以敢臆想主宰世界文化的潮流,也许就因为它短暂的文化历史。而上海似乎也差不多,它之所以总是那么年轻,总是在引导着中国的时尚和梦幻,也同样可能是因为它的绝少负载和不期修古。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之所以率先在上海引发了如此巨大的反应和变化,并不仅仅因为上海是个沿海城市,是个商业城市。上海的奇迹和成功,尤其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迁,更多的恰恰可能是因为它的年轻,因为它的灵动。“因循”是和“守旧”连在一起的。“沉重”往往又同“积淀”密切相关。厚重的文化,更多时候常常会成为社会变革的深层阻力;悠久的历史,则又会渐渐成为一个民族重荷的包袱。中西部改革开放的艰难和滞后,并不仅仅因为它的交通阻塞和流通不便,其实更多的原因是深重的传统和僵硬的古老。

在上海,我们很难看到遗留文化的印痕。在上海浏览,常常会让你为这座城市强大而无形的自我修复能力叹为观止。它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道景观,每一处建筑,每一条街巷,不管它始建于哪个年代,哪怕是街道旁的一棵树,住宅院里的一株花,都会散发出一股浓浓的时代气息。即使像几乎已经成了文物的外滩,那大片的百年建筑,也同样让你看得到无处不在的时尚和新意。你不会想到它的古老,更不会想到它的沉重。

年轻,就是活力;年轻,就是新潮。一个城市能永葆青春,常盛不衰,并始终能站在改革前列的基因密码,其实就是它始终年轻的心态和思想,始终旺盛的活力和激情,还有它始终敢于甩掉包袱,敢于轻装上阵的整体状态和求新精神。一句话,前面没有挡驾的,后面没有扯腿的,自然总会走在时代的最前列。

若要在中国旅游,如果你去的地方有上海,那就一定把上海放在最后一站。如果你想要让你能保持一个舒适的心情,能让你具有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那也一定要把上海放在最后一站。

如果你第一站就到了上海,而后从上海出来再到别的省会城市,说不定会让你久久地陷入一种失落的情绪之中,它极可能会让你不断地去比较,去对照,去衡量,从而会让你长时间地感受到一种难以抹掉的强烈反差,甚而至于让你对本来极为美好的地域和景观产生一种莫名的失望和不振。因为上海给你的印象太强烈,太鲜亮了,那蓬勃的气势,雄厚的底气,那奢靡的气象,豪华的底蕴,还有那浓郁的时代氛围和时尚气息,说不定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把其他的地方都看低了,看矮了,看小了,看浅了,看歪了,看得靠后了。所以你如果要去旅游,就一定把上海放在最后一站。等你从别的省会城市最终进入上海,你的感觉将会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美,越来越恣情,越来越振奋,就像从一道道和畅平缓的小溪小河旁,最终挺进奔腾汹涌的大江大河;就像从一株株柔美秀雅的花草丛木下,渐渐踏入浩瀚无际的林海草原;就像从一溜溜亮丽温润的青丘绿谷中,突然看到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崇山峻岭!

这就是上海的感觉。

很多人说,上海是一座商业城市。这话充其量只说对了一半。上海还是一座文化城市,或者说它更是一座文化城市。它的文化恰恰不在它的沉重古老,而在于它的年轻恣肆。

喜欢上海,是因为它的美丽,它的年轻。对它充满了敬意,也同样是因为它总能让自己保持得这么美丽,这么年轻。

上海,我们都在为你祈祷,愿你能永远这么美丽,永远这么年轻!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上海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谁远谁近?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