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痴刘彦奎
2015-12-02王弘毅
王弘毅
如果说结识刘彦奎老师是一种机缘,那么认识刘老师就是一种荣幸。改革开放以来,在云南艺术圈这块净土,外地到来的许多艺术家,为云南带来了清新的艺术空气。刘彦奎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云南人认识刘老师的书法,就是从他那刀砍斧劈的笔画开始的。他身上的儒雅风采,好像和他的书法格格不入,但细细品来,他的书法上溯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下接当代人们室内家居装饰的气场。形成了他自己书法的大气、圆融、厚重、儒雅的艺术风范。
追踪溯源 取之有道
从中国历史上看三秦文化是中园书法的正脉,书法从最早的甲骨文,到后来出现的小篆、大篆。从书法实用性上来看,这已经能够担起书法传播的大任。书法从刻、铸、嵌到软笔书写的阶段,书法艺术真正进入了文人宣泄精神的层面。书法的美,更多是从实用器的装饰角度体现出来。随着书写材料的改变,纸的大量运用,为碑帖的流派找到了源头。而真正对碑刻的系统研究,它的鼎盛时期是在明清两代。在几十年的创作实践中,刘彦奎找到了自己对碑帖得心应手的创作方法。他从魏碑入手,以隶书的训练为宗,经过几十年的临摹研习到创作。从必然取法,升华到书法的自由境地,他的碑隶结构取自古隶的基本形式:横向宽博,蚕头燕尾,取势向右倾斜。他用碑的极其严苛、一波三叠的笔触,形成自己在横画之中的刀斧痕,在捺画中羽翅般的翘首状,丰富了魏碑的笔画。形成了“刘氏碑隶体”的书法定式。在他的碑隶体中,我们真正认识到碑隶不仅仅是刀斧痕,而且在刀斧痕迹的基础上,加入了圆融、内敛、宽博的气质,尤其养眼的是他的碑隶体版书,一个个占满整四尺的独体字,一笔书就,咄咄逼人,气势如虹。从书法的结构角度来分析,在相对松散的结构中,把其硬朗的笔划,一览无余的展现出来。然而,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出现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缺憾:整体书法笔画的繁复雷同,削弱了他书法的整体效果。如何在纵横关系的一群字当中,如果没有笔画间的誊挪鞠让,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巧妙搭配,那么书法就会失去应有的魅力。在其大幅多字的作品中,尤为突出。这是“刘氏碑隶体”在今后创作中,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的课题。瑕不掩瑜,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在法度上,已经形成了极其严苛的规范。当代许多号称为书家的大家们,在没有解决笔墨等于一百的前提下,就开始所谓笔墨等于零的创作境界,究其原因,恐怕是急功近利的劣根罢了。
耐得住寂寞,扛得起书累,今朝又有几人,而刘彦奎做到了。成绩已经逐年显现,他的作品2003年获“王铎杯全国书法大赛”金奖;2003年获“第四届名人书画大赛”银奖;2004年获“嘉华杯海内外国际书法大赛”金奖……曾为云南联昊文化艺术院、中稷文化艺术院院长,今天,又是云南源启文化艺术社掌门。他的成功,应该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书法必须有很深的童子功,否则你的书法创作走不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今天所谓的冠以“当代书风”的大家们,在基础训练中,遇到瓶颈或者无法达到训练高度,就开始绕道而行,以怪为美,顺势而流,用所谓的小聪明,创造出所谓自己的书法流派。名气不过是过眼云烟,绝对不可能在中国传统书法中留下任何的痕迹,充其量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装饰线条。同时,我们从刘彦奎的书法创作实践中,延伸出一个圈内外共同关注的话题:如何建立书法的科学化训练体系。今天的书法,不是说是要改变传统书法的训练方法,而是在现代化的训练当中,找到事倍功半的训练体系,压缩过去无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训练时间,用一种科学化的、近乎人性化的、又有趣味性的训练方法,尽快提高训练成效,同时也为当代沉迷于电脑的年轻人们,找到一套适应他们的科学的书法训练体系。当然书法如何在相对松散但又极其严苛的训练体系中,找到那么一点点突破,那怕是找到一点点笔划的变化,实属难能可贵。当然立宗立派的旷世壮举,也是我们翘首的。
书法有魂 文化当道
刘老师的创作实践,让我们体会到解决书法技术问题是进入书法的先决条件,然而,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堆积,兼收并蓄。从浩瀚的传统文化中,只有具备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创作功力,才能找到自己书法创作的突破口,用已经不断训练成熟的技术,为自己的思想服务,为自己呼之当代的文化而创作。书法只是创作的工具,而他无法取代文化创作的喜怒哀乐,因此说,书法是形式,而传统文化是书法创作的内核。从刘老师的创作中,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书法是童心未泯的、天真无邪人文精神,书法是心如磐石的、冥顽不化的文人气格。追溯历史,绚烂斑驳的散矢盘,刻着一丝不苟的古朴纯粹的高古之风;威严高古的衡方碑,立着十全十美的庙堂之气:逸雅丰泽的兰亭序,喝着百媚千姿的风流之韵:跌宕起伏的自叙帖,盘着千奇万态的老藤新枝的天马之势……哪一位大家不是天真而又近乎固执的文化传播者,傻的几乎痴呆。回味中国纯文人书法艺术史,我们反复可见一代代大师们为“笔”磨的人憔悴,一声悲泣,满眼朦胧,敬仰之余,我们为这些玩命的纯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存在,感慨万分。刘彦奎,就是这样的人。
刚过甲子,老汉看起来也不过五十挂零,一口浓重的陕西渭南口音,骨子里带着三秦古都的厚重与儒雅。性格跟他的书法一样笔笔入帖出碑,厚道不失灵动,硬朗不乏清靓。几十年来,一股执着,让他的书法炉火纯青。他的楷书,直取汉魏,隶的丰润唯美,碑的古拙憨厚,一丝不苟,对称稳重,坚如磐石;他的行草,兼熔魏晋,行的婀娜俊俏,草的癫狂有度,张弛捭阖,行云流水,风情万种。如果书法是一个文化符号,那么他每一个细胞都浸透着滋养符号的三秦文化之风。曾经让半个渭南城挂满他价廉物美的金子招牌,恨得一城伪文化人牙根疼,可是他还一脸无所谓。以为一身书法本事,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事与愿违,他的第一桶金不可不言少,但圈内自然不容这样的异类,他被自己的同行打败了,败的一塌糊涂,名利没有双收,也不可能双收。他走了,走的那么从容,那么悲壮,因为他为书法而生……
云南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当今,面对毫无规则可言的艺术品市场,一片茫然的他,居然孩子般天真:老汉,一辈子就好写个字。然而就是这样的生存态度,为当今纯文人书法的再现,变成了一种可能。因为书法也很天真,她会让世界干干净净地活着,因为书法真天真,她会让中国人,干干净净地活的更有尊严。
相信书法,一定可以成为我们每个华人的知己,因为书法就是中国梦的践行者。相信刘老师一定可以净化书法,因为他太天真、太忘我执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