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肥牛养殖的关键技术
2015-12-01郭雪靖
郭雪靖
(黑龙江省拜泉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拜泉 167400)
育肥牛养殖的关键技术
郭雪靖
(黑龙江省拜泉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拜泉 167400)
育肥牛;养殖技术;养殖业
肥牛养殖周期短,利润高,能给养殖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近年肥牛养殖己经成为了养殖的热点,以西部山区的肥牛养殖最为突出。其地理条件和地理特征更适合肥牛的养殖。在养殖中养殖的技术问题尤为重要,技术因素会影响这养殖的效益。如养殖牛的品种选择、配料技术、喂食技术、牧草种植等肥牛饲养等技术。
1 育肥牛养殖前景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牛肉的消费需求也不断增加,对牛肉产品也有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而中国肉牛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产业不断升级,养殖模式也由原来以役牛为主的农户分散养殖,发展到现在的优选肉牛牛种、分散饲养与规模化集中育肥相结合的多层次肉牛产业体系。消费的增长与多样化与养殖模式的多样化使得高档牛肉逐渐从整个牛肉产业中凸显出来。
2 育肥牛养殖技术
2.1 品种选择
不同品种的架子牛增重速度是不一样的,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肉用杂交牛日增重比本地黄牛高40%以上。因此,架子牛要选择肉用杂交牛,适宜我县育肥的架子牛品种应首选安格斯、短角、西门塔尔等肉用牛品种与本地黄牛杂交获得的二元或三元杂交后代进行育肥。根据我们的实践证明,最适宜鲁甸文桃坝区育肥牛的品种依次是:具有安格斯、西门塔尔和本地牛血统的三元杂交肉牛;短角、西门塔尔和本地牛血统的三元杂交肉牛;安格斯肉牛和本地牛杂交的一、二、三代牛;短角肉牛和本地牛杂交的一、二、三代牛;西门塔尔肉牛和本地牛杂交的一、二、三代牛。总之,在选购育肥牛时,要本着优先选择“三元杂交”牛做为育肥入栏的原则。体重可以反映一个牛生长发育的好坏和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体重大的架子牛肉用性能好。一般情况下要求6月龄的架子牛体重达到180kg以上,1.5~2岁的架子牛体重应在300kg以上。我国目前广大农区和牧区因饲养管理较为粗放,肉用杂种牛在1.5~2岁时体重多在250~300kg,2~3岁时体重多在300~400kg,3~5岁时体重多在350~400kg。育肥牛体重以150~400kg为好。原因是:(1)生产高档牛肉时,较小体重开始育肥容易获得;(2)两地的牛价差额大时,选择大体重架子牛能获得较大的利润;(3)饲养技术水平一般化的养牛户。饲养大体重的架子牛较好;(4)资金短缺的养牛户饲养大体重架子牛较好;(5)饲养大体重的架子牛,资金周转快,但利润较小;(6)以中档牛肉为生产目标时可饲养大体重架子牛。
2.2 配料技术
肥牛养殖期间的饲料配方是根据肥牛不同的成长过程,专家专门所配置的,专门针对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牛所需要的营养来制定市里的比例和营养成分。首先对于配料配方来说它往往需要保证情节的卫生和安全。符合肥牛的营养需求,饲料的价格要便宜,并且保证饲料来源可靠,与肥牛的目标相应。并且在喂食过程按照科学饲料配方喂养。
2.3 喂食技术
有了科学的饲料配方后,在对肥牛的喂食上叶要讲究科学合理。养殖户要确定合理的每日喂食量,合理的喂食量能保证养殖户消耗最低的养殖成本来达到最大的增重。饲料的日喂量要根据不同的成长时期进行调整,根据不同时期各只牛的体重,体况以及增重计划等因素来确定。同时还要注意饮水问题,在育肥期间养殖户往往忽视了肥牛的饮水问题。据调查多数养殖户所养殖的肥牛都属缺水情况,这严重的影响了饲料的消化,不利于肥牛的育肥计划。饮水要达到30~40kg/d。
2.4 牧草种植
种植牧草喂食肥牛,一是解决冬季野草枯死是育肥牛对青绿饲料的需求。而是减少养殖户购买饲料的财务支出,减少精料投入,降低养殖成本。因此养殖户要多利用田间地角,荒山费地,多种植优质高产牧草。可见牧草的种植对肥牛养殖的重要意义。
2.5 保障技术
注重养殖过程中的一些保障技术是养殖取得成功的关键。保障牛舍的温度,冬天保障好牛舍温度,牛在增重时受温度的影响很大,过冷牛会用自身的脂肪来抵挡寒冷,会导致牛减膘。同时还要保障牛舍的通风情况,在炎热的夏天,牛棚过热,容易产生各种细菌和疾病,所以要保障牛舍的通风,保障牛舍卫生安全。对牛粪和费料及时清理,用石灰和火碱消毒。保障饲养人员个人的卫生安全,以免对牛产生感染。
把握好肥牛养殖中关键技术可降低肥牛养殖成本,提高肥牛治疗和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利益和养殖目标。
[1]蒋洪茂.提高育肥牛养殖效益的几项关键技术[J].科学种养,2009,12:35-36.
[2]沈宽泰.育肥牛养殖中的关键技术探讨[J].湖南农机,2010,07: 259-260.
[3]韩振侠.试析养殖育肥牛过程中的关键技术[J].中国畜禽种业,2015,01:93-94.
[4]康凯.浅析育肥牛养殖中的关键技术[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05:77.
10.3969/J.ISSN.1671-6027.2015.1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