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框架下的中国体育经济发展研究①
2015-12-01武文丽
武文丽
(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重庆 400054)
体育经济是大众体育和职业体育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愿意参与到体育锻炼、购买相关体育产品和服务,从而形成多领域协同发展的体育经济体系,如一些竞技观赏类体育比赛、体育用品、体育文化和体育设施的经营与管理等相关产业。体育经济在发达国家拥有较大的规模,如美国体育经济总产值达到了上千亿美元,欧洲体育产业市场规模也十分巨大,也有几百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我国的体育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规模还相对较小。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深入,各个领域都全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体育经济的相关产业也需要参与到全球市场的竞争中去,就需要遵守相应的国际贸易规则。我国体育经济的相关产业近年来才初涉国际市场竞争,从经验和能力来看在很多方面都越显不足,较为有名的案例是李宁的品牌国际化战略,由于自身定位不够准确,不仅品牌知名度没有取得突破,反而给其母公司的发展带来了较为负面的影响。所以,对于在国际贸易框架下,我国体育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相关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且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的意义。
1 我国体育经济参与国际贸易的现状及问题
1.1 “奥运经济”促进了竞技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举办,给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类提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育设施的建设能力加强。随着奥运和亚运会的召开,我国建设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奥运基础设施,使得我国对于修建国外体育基础设施基建类的服务外包能力加强,能够带动建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竞技体育水平提升有利于劳务输出。奥运会的召开,提升了我国竞技体育的水平,对体育类劳务输出产生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特别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劳务输出方面。三是体育赛事的组织能力加强。随着大型体育盛会的召开,我国在相关配套服务方面的能力显著提升,可以向其他举办赛事的国家提供相关服务。在存在的问题方面,我国在体育建筑的设计能力不强,而体育劳务输出方面相对还是一些较为冷门的体育项目,如比较热门的三大球项目我国的劳务输出则相对较少,另外配套服务则没有形成相应的品牌,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等方面的问题还较为突出。
1.2 我国体育用品市场产量多但效益低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体育用品的产量占有世界第一的生产份额,但是在体育用品生产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我国生产体育用品科技含量还相对较低。目前我国可以说几乎没有高端体育用品的研发能力,而高端体育用品则需要材料科学、人工智能和人体力学等多个领域的统一,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和制造能力都较弱,限制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外销的体育用品多是代工生产,自有品牌相对较少。我国虽然是体育用品生产大国,但是很多生产厂商都是替国外品牌代工,如Adidas和Nik e等,自有品牌的产品相对较少,目前国内较有名气的回力、双星、和李宁等品牌,在国际上还属于二三线品牌,竞争能力相对较弱。三是我国体育用品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比较欠缺。目前我国销往国际上的体育产品出现了一些仿冒品,给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其次,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使得我国的企业不愿意去从事创新的工作,是造成体育用品质量得不到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升级,使得很多体育产业仍然处于价值链的底层。
1.3 体育消费市场增长迅猛但市场还不够成熟
体育消费在发达国家是经济体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板块,我国在体育消费方面增长也比较迅速,但市场规模还较小,发展还不成熟,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于观看竞技类体育项目消费还相对较少,如对于体育赛事主要是购买转播权,卖出转播权的还相对较少。我国虽然近年来在足球、篮球等相关项目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除了国内顶级联赛以外,对于其他级别的联赛关注度相对较少,这和我国竞技类观赏性较强体育项目发展水平较低有关。二是对于家庭体育消费的观念还有待加强。我国目前家庭对于体育消费的主要是集中在中高收入的家庭,一般家庭对于体育消费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消费习惯,对于一些先进的观念和理念还需要更多时间去理解。三是体育彩票等附属产业近年来发展较为迅猛,但是其他产业如体育经纪、赛事赞助和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这些产业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总的来说,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对于体育类消费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以挖掘。
2 国际贸易框架下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
2.1 国际贸易框架下体育经济的发展机遇
在国际贸易环境下,由于我国整体实力提升,经济转型等都会给我国体育经济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1 外贸经济强劲发展带动体育产业发展
我国2013年的进出口总值达到了4.16万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了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这将会提升我国外贸产品国家品牌效应。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体育经济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也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通过国家的品牌效应,国外消费者对于中国生产的体育产品和体育相关的产业将更加了解,也更为愿意购买中国体育类的产品,这将使得体育产品的贸易环境有很大的改善,也更加有利于相应产品的品牌推广与产品升级。
2.1.2 人们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加强
欧美的体育消费文化对我国体育消费具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一些企业从运营体育俱乐部后获得了收益,更愿意投资相应的体育产业,人们也将更加重视对于体育经济类的相关产业发展。如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的运作案例让我们知道,通过体育产业化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也对竞技类体育类项目国际合作的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人们对于体育消费观念的强化,也会带来体育类附属产品的消费将的增长,如对于体育场馆的需求,对于运动项目教学的需求,和个人健身器材等方面的需求,都会使得一些国内品牌得到很好的发展,能够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
2.1.3 发展体育经济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
我国依靠传统加工制造业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发展路径已经走到了尽头,目前逐步转向为发展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转型也为体育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体育经济除了体育用品生产以外,其他多数产业都属于第三产业,因此,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和资金用于体育类消费,并且现代城市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也需要参与体育活动去锻炼身体和排解压力,也会带动体育休闲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2.2 国际贸易框架下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挑战
在国际贸易环境下,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主要可以从两方面予以概括:一是将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二是自身建设方面还需面对一些挑战。
2.2.1 将面对国际体育经济产业巨头更为激励的竞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深入,和体育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的扩大,将会有更多的跨国公司瞄准中国体育市场这块蛋糕,我国体育的民族产业将面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体育转播和广告方面,国内的电视媒体也将面对国外体育节目内容提供商如ESPN、天空体育这些国际公司的竞争。二是一些体育器械也将面临更为严厉的竞争,就以自行车为例,我国虽然是自行车的消费大国,但是自有自行车品牌大都较为低端,而来自台湾的Giant和美利达和美国的Tr ek等品牌的竞争力相对更强,将更加压缩国内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生存空间。
2.2.2 国内体育经济完整产业体系的建立的挑战
在国际贸易框架下,我国体育经济相关产业在面对激励的外部竞争同时,相关产业内部并没有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并且有很多相关产业链的缺失,为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要面对的挑战主要包括,一是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相对不高,市场化导向的体育产业发展将是未来改革的方向。二是对于体育高端产品的渗透相对较少。如我国虽然能制造出一流的射击器材,但是并没有形成相应的品牌。三是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建设也是未来面对的一大挑战。主要是体育赛事运作与管理人员,体育经纪人,体育训练、营养和医疗等相关产业人员的培养能力还较差。四是怎样通过体育项目获取利润,包括非制造类体育产业的出口贸易的缺乏,都是我国未来体育发展所需要面临的主要挑战。
3 国际贸易下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策略
体育经济可以说是未来的朝阳产业,但是也面对较为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产业升级调整的压力,体育经济的发展应通过以下策略来实现。
3.1 加强竞技体育职业化建设
在如今世界体育经济的发展中,我国自身拥有较高的体育竞技水平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基础之一。竞技类体育也可以创造巨大的产业价值,如足球的五大联赛每年可以创造上百亿美元的产值。所以我国要想发展竞技类体育经济,尤其是提升观赏类较强的竞技类体育产业体系,就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竞技体育水平。这就需要逐步消除体育的举国体制和金牌崇拜,加强体育项目的俱乐部化的建设,通过市场的手段来运营和管理体育俱乐部,让一些俱乐部能够走出国门,到国际赛场上去竞技,让市场去决定体育项目的发展,使得体育产业能够真正得到发展,更多人能够选择与体育相关的产业就业。
3.2 增强对于品牌和专利的保护力度
体育品牌的知名度不够,和专利的缺少一直是制约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发展的瓶颈。在现实经济中,虽然仿冒能够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但是对于相关产业的长期发展不利。在现实经济中往往是一个厂商研制出了一种新产品,其他厂商则纷纷仿效,是对这些投入研发的企业利益的一种侵害,一些企业还仿冒国际品牌的运动服装和运动器材,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不利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所以,需要加大对于体育品牌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对于体育用品的品牌、外形和设计等方面的保护急需加强,只有这样我国生产体育产品的公司才更加愿意投入科研经费,才能够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而提升中国制造体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3 建立良好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体育经济参与国际贸易的总类还相对较少,缺乏相应的国际贸易的体育人才。在参与国际贸易中,还主要是帮助一些国家修建体育设施和体育类产品的代工出口,而对于体育服务类国际贸易参与度还相对较少。如我国聘请了很多外国的教练到中国执教,也有很多外籍的职业球员,而我国教练和球员到国外执教和竞技在顶级联赛中几乎没有。还应加强体育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如:营养师、体育经纪人、保健按摩师等体育类人才培养。最后还需要加强对于体育经济类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组织全世界范围内的体育赛事,将中国的体育产品、体育赛事组织和体育服务体系带向全球。
3.4 发展多种类型的体育经济
在参与国际贸易中,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还比较单一,未来可以在以下方面重点改善:一是加强国际体育旅游的项目的开发,我国虽然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运动条件,单像环法自行车赛、达喀尔汽车拉力赛等国际级赛事在我国相对较为缺乏,不利于体育经济的发展。二是对于群众运动的组织还相对较少,中小型运动俱乐部较为匮乏,这正是各运动协会需要急需改善状况,总的来说,只有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并且对体育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视,才能推动体育经济的发展。
[1]杜利军.国外体育产业的主要市场[J].体育大观,1995(3):29-30.
[2]鲍明晓.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J].体育文史,1999(2):12-15.
[3]徐占平.国际体育产业发展实证研究[N].中国体育报,1999-03-24.
[4]杨静.体育赛事经营的营销渠道开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5):13-15.
[5]崔玉鹏,王守恒,孙继俊.大型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的基本模式——2002年悉尼同性恋运动会组织管理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8-11.
[6]吴兆祥,倪刚,陈海涛.发展我国体育赞助市场的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307-308.
[7]隋路.中国体育经济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骆秉全.体育经营理论与事务[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