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大学生锻炼态度的现状研究①

2015-12-01向富兴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5期
关键词:维吾尔族蒙古态度

向富兴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30)

少数民族大学生锻炼态度的现状研究①

向富兴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30)

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锻炼态度现状,对高校体育的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锻炼态度的改变、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提供依据。方法 以回、藏、蒙古、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其锻炼态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284名回族、111名藏族、416名蒙古族、337名维吾尔族大学生锻炼态度的统计结果表明4个民族大学生对锻炼的行为认知、目标态度、情感体验较好,但是,他们的行为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不佳。结论 回、藏、蒙古、维吾尔族大学生,作为经历了九年义务制教育、三年高中教育,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人口中的精英力量,他们的锻炼态度的现状令人堪忧。

少数民族 大学生 锻炼态度 现状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于2007年4月29日在北京举行“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健康理念,其目的就是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生活。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维护祖国繁荣与稳定、改变民族地区落后面貌、促进各民族共同和谐发展的历史使命。锻炼态度,对个人锻炼习惯的养成、终身健康的维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方面,该文以回、藏、蒙古、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这4个民族大学生的锻炼态度进行调查,尝试研究、分析其现状,以期能为高校体育的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锻炼态度的改变、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4年10—11月,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西北民族大学回、藏、蒙古、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要求其父母与研究对象均为同一民族,并长期居住在民族地区。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1283份,其中有效问卷1148份,有效率为92.3%。研究对象回族284人(男生117人,女生167人,年龄(23.6±1.6)岁)、藏族111人(男生29人,女生82人,年龄(23.1±1.8)岁)、蒙古族416人(男生114人,女生302人,年龄(23.0±1.8)岁)、维吾尔族337人(男生84人,女生253人,年龄(23.7±1.7)岁)。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库和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库检索、网络检索、图书查阅等方式,搜集、整理了与该研究相关的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中有关锻炼态度的研究成果。

1.2.2 心理测量法

采用毛荣建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进行测量,该量表是针对青少年学生编制的,共70题,可分为8个分量表,分别测量研究对象的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

2 研究结果

2.1 行为态度

20%~40%的回、藏、蒙古、维吾尔族大学生不赞成自己把时间花在锻炼上、宁肯睡觉也不会去锻炼、认为自己不进行锻炼也很好, 30%~50%他们不热衷、不喜欢、不愿意进行锻炼,与此同时,学生对锻炼没有什么情感体验,喜欢每天都进行锻炼的学生比例最高也仅占1/2。

2.2 目标态度

回、藏、蒙古、维吾尔族大学生中70%~80%的学生都认为锻炼是很好的娱乐活动、觉得锻炼非常好、对锻炼活动感兴趣、参与锻炼是正确的,这有可能是对“锻炼”这一概念整体上的了解及判断,当锻炼与个人的经历和体验相结合时,学生的选择就发生了改变:20%~40%的学生倾向于锻炼的作用不大、锻炼与自己无关、自己没有必要进行锻炼、锻炼对自己没有帮助、自己不适合锻炼、锻炼是枯燥的,甚至于从未想过要锻炼,还有10%~30%的学生认为锻炼是无所事事的表现。

2.3 行为认知

一半以上的回、藏、蒙古、维吾尔族大学生都认可锻炼的效果:舒缓焦虑、烦躁的情绪、使人得到宣泄、增强意志,锻炼于己、于家、于国有益,觉得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锻炼、赞成人人参与锻炼,赞同“全民健身”。

2.4 行为习惯

40%~80%的回、藏、蒙古、维吾尔族大学生有锻炼的习惯、总是自觉地进行锻炼、锻炼在生活中不可少、不习惯没有锻炼的生活、闲暇时能尽可能地参与锻炼、觉得进行锻炼很容易、在锻炼中做动作轻松自如、说到锻炼就感到兴奋,与此相对应,还有20%~60%的学生是没有锻炼的习惯,也不能自觉地进行锻炼。

2.5 行为意向

30%~60%的回、藏、蒙古、维吾尔族大学生愿意在锻炼上投入金钱,说服周围人一起锻炼、到锻炼时间就不由自主地想去锻炼,40%~7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克服困难、挤出时间坚持锻炼,全身心的投入到锻炼中,喜欢一切与运动有关的事物,对自己坚持锻炼满意。

2.6 情感体验

50%~75%的回、藏、蒙古、维吾尔族大学生获得了较好的体验,如心情舒畅、十分放松、因锻炼而自豪、总能找到锻炼的兴趣、每次锻炼都能有新的体验和感受、满足于锻炼所带来的快乐、在锻炼中找回自己、锻炼符合自己的身份、锻炼是自己该做的事情。

2.7 行为控制感

60%~85%的回、藏、蒙古、维吾尔族大学生的锻炼很容易被中断,如天气太热、疲劳、事情太多、劳累、懒等等,也就经常不能完成锻炼计划。值得注意的是有40%~6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锻炼。

2.8 主观标准

回、藏、蒙古、维吾尔族大学生中,50%~70%的学生的锻炼受父

母、朋友的影响,30%~60%的学生对是否进行锻炼会采纳父母、朋友的意见。40%~60%的学生其父母经常嘱咐要进行锻炼,周围的人认为其应该锻炼。

3 分析与讨论

3.1 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WHO提出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有学者总结出“健康=情绪稳定+运动适量+饮食合理+科学的休息”,众多研究结果表明情绪变化、身体素质、睡眠状况都与体育锻炼密切相关,总而言之,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素质,还对心理素质有积极的影响。

3.1.1 体育锻炼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深受学生喜爱的篮球运动[1]、普及性极强的健美操[2]、以及为专人量身定制的运动处方(篮球、足球、散打、体育舞蹈、排球、健美操、踏板操)[3]等等锻炼方式,在持续2、3个月[1,3]、1~3年[2]后,可使不同的大学生受试人群,如藏、汉女大学生[4]、肥胖大学生、不会科学锻炼的大学生[3]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发生改变,身体素质增强:体成分、体重、体脂量、腰腹围、臀围、大腿围减少,安静脉搏减少,最大通气量与最大吸气量上升,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4],爆发力、速度、耐力、弹跳、柔韧增强[1],腰椎(L2-4)和左股骨颈骨密度、血清睾酮、骨代谢指标血碱性磷酸酶增高,提高青春后期男大学生的骨密度和骨量[2]。

3.1.2 体育锻炼对心理素质的影响

有资料显示,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是否参加体育锻炼密切相关[5],SCL90测量超常模的学生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及总分与学生体育达标成绩有显著相关性[6],因此,体育锻炼对心理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体育锻炼方式可以缓解焦虑状态,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体质瘦弱型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缓解其消极情绪体验;小运动量的则有利于缓解肥胖型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体验[7]。

因此,在物质条件极度丰富的现代社会,体育锻炼是维持身心健康的前提和基石。

3.2 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紧迫性

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他们的身心健康更是每个关心他们成长、关心祖国未来发展的教育工作者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有的调查结果却如同当头棒喝,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现今的大学生锻炼强度不足、时间过短,体质健康水平随着年级的增加逐年下降、肺活量、机能和体能素质下降,与此同时,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等方面越来越多的困扰着大学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有学生因不堪重负而采取了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3.3 回、藏、蒙古、维吾尔族大学生锻炼态度的现状及分析

回、藏、蒙古、维吾尔族大学生,作为经历了九年义务制教育、三年高中教育,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人口中的精英力量,他们的锻炼态度的现状令人堪忧。虽然这些学生对锻炼的行为认知、目标态度、情感体验较好,但是,当把锻炼落实到个人具体情况时,较多的学生不仅不愿意在锻炼上投入时间、金钱,更会因为天气变化、疲劳、懒惰等等原因放弃锻炼,甚至还有学生持有“锻炼是无所事事的表现”的错误想法,有锻炼习惯的学生比例较低,所以,总体而言,他们的行为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不佳。

此外,有学者对西北民族大学1629名汉、维、藏族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维吾尔族、藏族大学生的躯体化、强迫等十个因子得分及总分数均高于汉族,说明其可能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8]。对内蒙古民族大学2008—2012年19961名新生的调查结果表明新生中可能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分别在4.09%~8.06%和15.75%~18.60%之间[9]。所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锻炼态度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 建议

研究现状是为了更好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改变现状,有质量地实现预期目标,因此,根据回、藏、蒙古、维吾尔族大学生锻炼态度的现状,结合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调整体育课程频度

学生主动锻炼积极性不高,且锻炼时间不足,建议将体育课设置为每天一次,每次一个学时,以上课的形式监督学生锻炼,“保证每天锻炼1小时”。

4.2 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重点在于较多锻炼方式的介绍、基本动作要领的掌握,引导学生认识、分享锻炼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为良好锻炼习惯的维持奠定基础;高年级的学生侧重于个人喜好体育项目与自身条件的最佳结合,在教师的帮助下,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那张“运动处方”。因此,丰富的体育选修课的开设,必不可少。

4.3 严格体育课程考核

现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让我们不得不重视体育锻炼,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建议将体育课程的考核结果纳入到学生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等等奖项的评定中去,让大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

[1]薛玉龙.篮球运动对兰州地区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4.

[2]金旭忠,吴纪饶.健美操运动对男大学生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7):814-815.

[3]王艳荣.不同健身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7.

[4]石成银,刘家国.形体训练对女大学生体质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85-386.

[5]程虹,毕存箭,安尼瓦尔·吾斯曼,等.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2):256-257,260.

[6]杨平川.试论体育锻炼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体育世界(学术),2015(5):66-68.

[7]李焕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情绪状态的关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1):80-84.

[8]刘睿,景志敏,代湘云,等.不同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的关系[J].中国卫生统计,2015,32(1):99-100.

[9]尚丹,白晓丽,姜永志.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兼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保障机制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7):52-54.

G806

:A

:2095-2813(2015)09(a)-023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5.230

向富兴(1977,1—),男,新疆乌苏市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的研究。

猜你喜欢

维吾尔族蒙古态度
维吾尔族手艺人
蒙古靴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雲使》在蒙古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蒙古香
态度决定一切
近邻蒙古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