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高职院校角度看俱乐部模式竞技人才培养探究及分析①

2015-12-01葛玉珊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5期
关键词:竞技俱乐部运动员

葛玉珊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 400715)

从高职院校角度看俱乐部模式竞技人才培养探究及分析①

葛玉珊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 400715)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俱乐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模式构建与发展对策进行探究,以及再对国内外俱乐部竞技人才培养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就高职院校竞技人才培养与俱乐部有机结合进行探索,研究认为,高职院校与俱乐部共同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有利于解决俱乐部在人才缺失,又能为高职院校带来资金短缺的问题并能够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但由于该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加之学校与俱乐部之间的积极性不高,以及俱乐部自身的问题,致使该模式还需要长时间探索。

高职院校 俱乐部模式 竞技人才 人才培养

1 问题的提出

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和构建创新性社会的要求,使得我国体育体制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原先传统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就迫使我国必须对体育体制的改革向纵深发展,以求符合当前发展趋势。实行体育体制改革就需要从学校着手,几乎大部分的高水平运动员最先接受训练的地方就是学校,我国想要实现体育体制的改革就应该从学校下工夫。现如今,高职院校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地方,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重担必须切实做好有利于高职院校发展的工作。

自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改革体育管理体制,有条件的项目要推行协会制和俱乐部制。该纲要的出台,就标明着我国体育体制进入新时期,不再是单一体制掌控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也表明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不止局限在某一种模式中,我国高职院校也该借由这股“春风”,努力提升竞技水平。

2 我国竞技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经济快速提升,我国体育综合实力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获得51枚金牌,超越美国成为金牌榜第一,不仅奥运会如此大多国际大赛都能频传捷报。好成绩的由来是源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借鉴前苏联体育培养模式,新中国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取得竞技体育成绩的巨大飞跃,举国体制模式功不可没。同时该模式也存在着不少争议,如多数“专业运动员”从小就进入体校接受专业训练,对于文化素养、职业技能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而又不能确保每名运动员都能取得优异成绩、退役之后又该做什么,这些问题都一一击中举国体制的软肋。

此时,俱乐部模式的兴起,能够为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增加新鲜血液。职业化浪潮来袭,职业联赛、网坛“金花”职业道路、安徽的警察枪手娄祥武等一大批“杂牌军”在十一全运会上大放异彩。现如今的竞技体育专业运动员的来源不再单一,基层、业余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疯长。我国俱乐部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在2000年出台的《关于我国体育俱乐部管理制度的研究》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由社会兴办的不同类型的体育俱乐部在我国迅速发展,数量和参与人数急剧增加。笔者认为在此时期无疑对现如今的中国体育体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点。

3 俱乐部模式的有利之处

3.1 普及广泛,激发兴趣

俱乐部是由组织者根据俱乐部自身情况出面组织,并吸纳会员,会员可自愿、自主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学练习,成员们都拥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去行使或遵守规则。俱乐部模式与其他的不同点是在于,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群众对运动项目的热情,调动参与积极性,使得运动者不用通过测试就能进行专业的体育运动。俱乐部模式使人们自由选择喜欢的项目运动,并配备专业教练对其进行指导,能让人们从体育运动中享受运动的快乐。只有当运动项目具有广泛的认知基础时,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俱乐部会根据情况开设不同课程,让你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俱乐部模式的兴起带来的不仅是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更能打破常规培养模式。

3.2 形式灵活,整合资源

俱乐部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组织方式灵活多变,打破常规束缚创造新的方式,这种创新精神正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努力的方向。在组织上,俱乐部组织者更倾向改变固有的思想去营造更适合当前国情的模式。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政府方面开始大力倡导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国家,然而要创新的不仅仅只在经济、政治方面,体育同样也需要创新。俱乐部模式正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借鉴国外经验,打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俱乐部模式。俱乐部模式对于后备竞技人才的储备,尤其从青少年人才储备上具有很大的作用,在国外大多数国家都各自建立覆盖全国的青少年培训体系,每个国家的做法也许不尽相同,但体系却是稳定的。俱乐部模式没有过多的行政法规的束缚,所有决策都是决策层讨论得出,这在最大层度上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更能适应市场潮流。

4 俱乐部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选材难保障,资金难保证

中国虽是坐拥13亿人口的大国,本该在运动员选材方面具有优势,但实际情况却令人惋惜。我国对于青年运动员及基层体育运动员的选材方式仅仅还停留在最原始的身高、体重、骨龄等方法中,无法进行科学选材就不能对备选运动员未来的发展做出有效预判。俱乐部选材难最主要的原因,不具备有效的选材方法及选材体系,还包括资金的投入,都会造成俱乐部在选材上的困扰。俗话说的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金来源对任何行业、项目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竞技体育中,尤其是在竞技人才培养模式表现得更加突出,然而俱乐部模式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按投资渠道来看,有形式多样的方式,我国的乒乓球、篮球、足球等联赛大多都是个人独资来经营,如CBA中的新疆广汇俱乐部就是由孙广信所拥有;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中广州恒大俱乐部就是恒大地产集团所拥有。如果当俱乐部的拥有者在商业方面出现问题,就会给俱乐部运营带来危机,这是必须要面对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4.2 缺乏品牌意识,科学训练不完善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成为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是企业立足的根本保障。俱乐部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品牌。为什

么欧洲足球联赛能风靡全球?主要原因在于,欧洲足球联赛里的各家俱乐部都拥有自己的品牌,例如:巴塞罗那俱乐部,2009年世界足球先生评选的前五名有3名都是来自该俱乐部的拉马西亚青训基地,3人分别是:梅西、哈维和伊涅斯塔,他们都是从巴塞青训基地里走出来的,他们无疑是拉马西亚青训基地最好的代言人,这也使上万怀揣足球梦的青少年来到拉马西亚青训基地。正因如此为巴萨储备了极为丰富的后备人才,也为巴萨赢来广泛的粉丝群体。回到国内,我国俱乐部看似在联赛中起主导作用,但并没有做到众人皆知的地步,仅仅只局限于国内市场。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品牌意识,想要获得成功就必然要打出名堂,让广大观众看到俱乐部亮点,才会加入。俱乐部最根本的问题不止是在缺乏品牌意识上,科学训练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制约俱乐部发展的原因,制定科学训练方法是最为重要,优秀运动员虽有天赋,但后天训练才是强有力的促成剂。

5 高职院校实行俱乐部模式的可行性探索

近几年,俱乐部模式为我国体育以及职业化体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大多数高校、高职院校都已实行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取得不错的成绩。两者相结合对于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及高职院校竞技体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俱乐部模式,以它独特的、新鲜的视角为竞技人才培养带来新浪潮。高职院校要解决竞技水平低下,需主动抓住这一新机遇。高等职业院校在早期由于本身的特殊情况所局限,竞技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处于初级阶段,缺乏适合院校特色的培养模式。然而,经历一段时间的探索,结合自身特点发现,俱乐部式对高职院校竞技人才的培养应有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作为大学教育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不仅要为国家培养出高等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全面发展的实用性人才。正是教育部门看到高职院校发展的巨大潜力,认为高职院校竞技体育运动队通过借鉴经验也许能得到蓬勃发展,为我国培养出优秀的竞技人才。现如今高职院校可借鉴模仿俱乐部模式对培养竞技人才进行革新,根据自身的特点去建立适合学校的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实行俱乐部模式,会解决难以引进高水平运动员的困难局面,可效仿巴塞罗那俱乐部建立梯队,梯队建设是指常说的“广泛撒网,重点捕捞”的体现,从基础层面着手,大力发展学生加入再从中挑选出优秀苗子重点培养,不仅能弥补高职院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难题,同时也为培养院校自身的运动队后备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据了解,高职院校结合俱乐部模式培养竞技人才能顺利开展,其原因有二:一方面,国家、教育部加大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关注,对高职院校开展竞技体育抱有很大期待;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办学时限短,受到旧观念的辐射较短,能快速的认清当下情况改变策略,敢为人先。组织形式多变、灵活是俱乐部模式的一大亮点,高职院校恰恰就可从这方面入手,借鉴高校开展竞技体育的经验,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企业相结合,企业可为高职院校提供资金,保证竞技体育的正常训练,高职院校将学生运动员委派到企业中培养,为企业打比赛,既确保了运动员能有更多参加比赛的机会,又展示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同时也为企业文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实现双赢互利的结果。而通过进一步的了解,高职院校实行俱乐部模式,不但有利于院校本身发展,也对俱乐部模式本身的发展。该模式的出现,能为高职院校、俱乐部同时带来发展机遇,为我国高职院校竞技人才培养方式注入新的能量,带了新的发展契机。这种模式现如今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才能实现既定目标。

6 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培养竞技人才是一项重要任务,同样在职业教育也是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尤其是有关高校竞技人才培养制度的逐渐丰富,首先受到改变将会是培养模式的转变,将学生打造成为全方位发展的实用型人才,不再只是单一局限在专业运动员的层面上。俱乐部模式进入高职院校,积极性打破固有常规,推陈出新的方式,会为我国竞技人才培养增加一剂强心剂。高职院校应在借鉴国内外俱乐部模式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条件,创新性的改造成为强有力的武器,在解决学生兴趣、运动训练、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问题上实现双赢。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1-01/02/content_5003506.htm.

[2]崔立志.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U19—20年龄段运动员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程萍,孙雷鸣.关于体育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5):5-6.

[4]张建新,孙麒麟,毛丽娟.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95-98.

[5]管昌燕.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企结合”培养模式研究[D].江苏:宁波大学,2011.

[6]孔庆波,葛玉珊.高职院校“校企结合”竞技人才培养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3):39-42.

[7]孔庆波,葛玉珊.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4):48-52.

[8]杜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8):195-197.

G80-05

:A

:2095-2813(2015)09(a)-022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5.226

葛玉珊(1991—),女,汉,重庆人,体育硕士,研究方向: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竞技俱乐部运动员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花与竞技少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