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课外体育锻炼中自我保护意识状况调查与分析①
——以同济大学实验学校为例
2015-12-01黄香溪
黄香溪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初中生课外体育锻炼中自我保护意识状况调查与分析①
——以同济大学实验学校为例
黄香溪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该研究通过对初中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运动损伤状况和自我保护意识状况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到初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但仍存在认识与行动上的偏差,对很多细微却重要的环节没能引起重视,使锻炼存在风险,大大提高了运动损伤事故发生的概率,且学生过高相信自己的自我保护能力,进一步导致自我保护意识松懈,自我保护能力降低。学校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管理的力度不够,也忽视了对学生灌输自我保护的思想。该研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图帮助初中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使学生能更安全地参与到课外体育锻炼中,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生 课外体育锻炼 自我保护意识 调查分析
意识是人类大脑中产生的心理反应技能,是生物反应技能进化的最高形态,是人基于自己的需要、欲望,通过感官对外界事物进行具有主动性、能动性、选择性的认识、记忆、分析、归纳、判断、演绎、假设、猜想、推理从而形成情感、思想、观念、知识、理论等等并在此基础上支配自己肉体对外界事物进行反应的系统,因此意识是人生命的象征。运动损伤多与体育项目及技、战术动作特点密切相关,所以运动损伤被定义为人体在体育运动中所发生的损伤。自我保护意识可理解为人们对预防运动损伤所采取的一种心理和物质方面的准备,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护自己最基本的能力,是孩子作为一个独立自主、有生存能力的个体的基本保障。课外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健身活动。该文通过对上海市同济大学实验学校初中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自我保护意识状况的调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1 调查医务室损伤资料对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现状分析
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根据学校医务室记录情况,运动损伤发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占了75%,在造成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中,篮球占31.6%;足球占26.3%,依次是田径、体操、羽毛球、跳绳。这些数据反映了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发生的运动损伤概率大,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特别是在参加人数多、运动激烈和对抗性强的集体项目较容易出现运动伤害事故,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重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有待提高。
2 学生问卷和访谈结果分析
2.1 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重要性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经常锻炼的学生占43%,偶尔锻炼的占57%,没有不参加的同学,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感兴趣,而且43%的同学积极性高,学校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影响课外体育锻炼的各种因素,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和氛围,保护好甚至提高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2.2 运动损伤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影响分析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在调查中发现运动损伤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最大,占37.7%,访谈中还了解到学生害怕发生运动损伤,不仅仅因为身体受罪而且影响学习,从中我们也发现有46.8%的学生因为运动损伤而损害了运动兴趣,说明运动损伤是妨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其次是场地器材天气的状况,说明部分学生对运动环境有一定要求,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最后是学习压力,通过访谈部分学生也了解到该学校的教育现状还没有完全从应试教育中跳出来,学生学习压力大,不敢“玩”,应试教育妨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3 学生重视体育常识的自我保护意识情况调查
体育常识是运动中最基本的知识,它的有效了解和执行能大大减少运动损伤事故的发生,调查发现只有一直在意考虑项目安全性和每次都检查运动妨碍物的人数超过了一半,分别为52%和69%,而经常做准备活动的占45%,没有攀爬单双杠经历的占40%,超过运动负荷感到极不舒服停止联系旁人的占40%,没有利用体育器材打闹的占38.3%,懂得带护具的仅占29%,更有每次都穿运动服运动的仅占12%。这些数据说明学生在课外锻炼中虽然具有自我保护意识,但学生对体育常识的缺乏和不重视,对存在危险的细节没有预见能力,导致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大大提高了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概率。
2.4 课外体育锻炼发生运动损伤状况
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与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有重要联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越强,发生损伤的概率就越小,自我保护意识越弱,发生损伤的概率就越大,调查发现有4.8%的学生经常受伤, 60%的学生偶尔受伤,35.2%的学生没有受过伤,从数据中我们知道大部分学生都发生过运动伤害,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还有一小部分的同学经常受伤,说明还存在自我保护意识十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十分低下的一小波学生。
2.5 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现状调查分析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所掌握的自我保护方法、正确的急救措施和知识的多少体现了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高低。对于知道自我保护方法和损伤后的应急措施的调查中少许占的比例最大,且在访谈中了解到学生的很多自我保护方法和应急措施的方法存在很多漏洞,有些甚至是不正确的,学生在损伤处理和急救方面存在较大的隐患,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有待提高。调查中还发现体育课是学生获得自我保护方法、应急措施知识的主要来源,并且57%的学生表示平时的自保护意识不如上课时强,且访谈部分学生和老师还发现该校的老师在大活动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中没有起到监督作用,学生处于无人管、无人提醒的情况下,自我保护意识放松,运动损伤隐患加大,体现了该校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管理不够重视。
2.6 重视自我保护方法和应急措施积累的现状分析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对自我保护知识的满意度体现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了学生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心理动力问题,从而间接影响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71.3%的学生对自己的自我保护知识感到满意,从前面的数据我们了解到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不高,伤害事故发生概率大,学生所了解的自我保护的方法和应急措施都存在较大的隐患,但是却有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的自我保护知识表示满意,不重视知识的积累,反映出学生对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过高相信自己的能力,导致自我保护意识松懈,自我保护能力降低。通过访谈部分学生和老师也了解到该校从未开展过一次较系统的就体育锻炼安全知识为主题的活动,体现了该校对体育锻炼安全的不够重视。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该校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管理的力度不够,对体育安全问题的不够重视,因此也忽视了对学生灌输自我保护的思想。体育课是学生掌握自我保护方法、急救措施的主要来源。初中生对课外体育锻炼兴趣高,但对体育常识的缺乏和不重视,对所了解的自我保护的方法和应急措施都存在较大的隐患,又不重视自我保护知识的学习,并且过高相信自己的自我保护能力,导致自我保护意识松懈,自我保护能力降低,运动损伤概率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有待更进一步的提高。
3.2 建议
(1)学校应充分重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加强对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可在宣传栏设立运动中的自我保护方法版块,及时变换更新,新生进校时就开展自我保护方法的讲座,给学生灌输自我保护意识,还可以开展常见的应急措施方法比赛,使常见的应急措施深入人心,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并加强医务监督、运动场地、器械设施的安全卫生。
(2)体育老师在体育课中应重视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正确、规范的技术动作和规则,存在危险的动作教师应使学生掌握保护与帮助,减少因不合理、不规范的技术动作而造成运动损伤。在体育课中,教师还要不断强调体育常识,如准备活动的重要性,穿着运动服运动的重要性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减少伤害隐患,还应加强运动损伤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损伤自我保护方法及应急处理,明白自护,自救和帮救,消除学生对运动损伤的恐惧心理。
(3)学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自我保护能力,不断加强自我保护方法,损伤应急措施的学习,重视基本的体育常识,使基本的体育常识成为自己运动的习惯,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注意容易产生伤害的一些行为,存在伤害隐患的行为坚决不做,这些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途径之一。
[1]陈辉.长春市市区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岳言.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法律问题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王勇.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规避[D].四川大学,2005.
G807.3
:A
:2095-2813(2015)09(a)-014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5.147
黄香溪(1992—),女,汉,广西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