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我国女子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

2015-12-01谢颖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5期
关键词:体教后备排球

谢颖

(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5)

女子排球一直是我国近代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优势项目,在近代的国际赛事中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大大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如果没有优秀的后备女子排球运动员的补充,女排的整体竞技水平就会下降。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问题,要提高我国女子排球运动的竞技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卓有成效的女子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并使其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现行的女子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调查分析,发现和解决后备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是保障我国女子排球人才补充和竞技水平的重要途径。

1 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1 “体教结合”模式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传统的培养模式暴露出诸多弊端,国家为寻求突破,适时提出了“体教结合”的对策。以前,我国的排球人才培养基本靠各级市体育运动学校来培养,体校只注重体育成绩不重视文化学习的教学环境严重影响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许多体校的运动员最后完全放弃文化课学习,运动员一旦退役后与社会需求脱节,难以有更好地发展。目前,“体教结合”的培养理念已经逐渐成熟,将体育人才培养由体育主管部门单一承担转型成了体育局、教育局共同承担,教育部门的培养比重也大大增加。“体教结合”模式较好的将运动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相结合,使运动员在接受运动训练的同时接受文化教育,解决了对运动员实施教育的缺失,并且使竞技运动与各级各类学校相结合,解决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脱离学校教育环境的问题。

1.2 “三级训练”模式

“三级训练”模式是以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优秀运动队为主体的、“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金字塔”底部采取的是以各业余体校、体育传统学校和中小学运动队为代表的初级训练模式;中间层次采取的是以体育中专和专项业余体校、重点业余体校、竞技体校为代表的中级训练模式;最顶端采取的是以国家集训队和各省、市、自治区专业队为代表的高级训练模式,即“优秀运动队”模式。虽然这一模式暴露出较多的问题:例如学训矛盾突出、运动员学历层次低,退役安置困难等,但是,在当前我国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通过“三级训练”模式培养的体育后备人才仍然占据后备人才培养的大部分,同时也是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的主要来源。

1.3 “体教结合”模式与“三级训练”模式的比较

不同培养模式下培养的后备人才其专项能力、竞技水平不同,所取得的比赛成绩也会有名次高低。在三级训练模式下培养的队伍比赛成绩明显好于体教结合模式下培养的队伍。在同样面临国家女排高水平运动员的选拔时,体教结合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运动员往往难以入选,无法进入国家队。这样的现实也让学生运动员干脆直接报考大学,凭借专项优势上学,或者是另谋出路。而相较于体教结合模式不同的三级训练模式下培养的运动员在各个省市经由业余体校进入体育运动学校然后通过选拔进入各省市的优秀运动队,最终成为国家队的队员。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部分淘汰无法进入上一级的运动员,但是相较于体教结合模式培养的运动员,成为竞技体育人才的成材率更高。

2 我国女排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2.1 运动员训练年限

当前,我国女子排球后备人才在传统学校队和体校队进行训练的较多,仅个别队伍有在专业队进行过训练的运动员。通过对我国部分省份的运动员运动年限构成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出,各代表队的后备人才储备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内蒙古队、黑龙江队等是排球传统学校队,队员全部在学校接受排球训练,是纯粹的学生队,人员储备相对比较充足;第二类是队员是从传统学校队进入体校队(个别人在专业队),队员在体育运动学校接受教育进行训练,个别运动员进入体工队并接受进行训练与管理,此类属于后备人才不是非常充足的球队;第三类是体教结合比较好的球队,队员是专业队管理模式,领队、教练员来自于专业队,但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和排球训练,训练比较方便,后备人才储备充足,训练水平较高,是体教结合比较成功的案例。

2.2 训练时间与训练内容现状分析

训练次数、训练时间合理安排才能保证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通过调查发现,各个省市队的组队时间较短,这些青少年运动员每周训练9~10次,共32个小时左右,每次训练时长约3~4h。而同年龄段的国外运动员每天的训练时间一般不超过3h,训练时间多利用课余和周末全天。过长时间的训练会让运动员身心俱疲,一方面容易产生伤病及劳损;另一方面也会让运动员产生抵触训练的心理使其运动成绩下降。而训练时间太短又无法满足运动量和运动负荷,同样导致运动成绩难以提高,竞技能力水平下降。 当前我国的少年女子排球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比较注重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恢复措施,对训练阶段的划分、训练的目的与任务、比赛安排以及负荷量度、变化等也较为重视,但是对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以及检查评定的时间、内容和要求不够重视。

2.3 运动竞赛

当今竞技体育的竞争日渐激烈,比赛场上所体现出的已不仅仅是技战术以及体能上的较量,更多的是包括运动员的心理和参赛经验在内的综合能力的全面较量。而运动员的这些综合能力只有通过平时在实践中的不断积累去提高,同时也可通过与强手的激烈对抗,获得竞技水平全面锻炼和提高。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女子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每年参加全国正式比赛2~4次,比赛场数在20-48场之间。参加全国集训赛、邀请赛1~3次,比赛场数10~30场之间,参加省市比赛、邀请赛的队伍最多一年2次比赛。可以看出,在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竞赛体制中,竞赛场次依然不足。

3 提升我国女子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水平的措施

3.1 培养模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多元化发展,我国女排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有“三级训练”模式和“体教结合”模式。“三级训练”模式培养的运动员相对于“体教结合”模式培养的运动员,竞技体育人才的成材率更高。在今后的女子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应该扩大“三级训练”模式的范围,使后备人才的培养更加专业化,更具层次感。

3.2 提高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投入

我国女子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各个队伍的训练场地非常充足,但是训练经费还是有待提高,经费来源途径较为单一。医疗保障情况较好,但是体能教练和科研教练比较缺乏。在今后的女子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中,应加大训练经费投入,增加我国女子排球后备人才的经费来源,重视教练员的体能以及科研能力及其应用。

3.3 改善赛制、提高场次

当前我国女子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竞赛存在比赛场次过少、竞赛形式单一、竞赛体制不健全的问题。竞赛制度的制定应该全面顾及到对我国女子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还应该增加参加国内外比赛的机会,组织多种形式竞赛,为我国女子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3.4 科学选拔人才

在对运动员进行选拔时,要注重科学选材与训练,增加体教结合模式培养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的成材率。在排球管理中心设置青少部,安排专人负责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培养,促进我国排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在选拔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时注重吸收身体形态好,身体素质出众,基本功扎实,特点鲜明打法各异,有发展前途的人才。

4 结语

经过长时间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我国的女子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法和人才选拔、竞技比赛等都获得了较高的发展成就,运动员的素质也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是在训练年限和运动竞赛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积极完善我国女子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法,加大对运动员、教练、场地等的投入,提高培养过程的科学性和多样化,是保障我国女子排球竞技优势的重要途径。

[1]宋信勇,宋潇亮,宋帅.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4):28-31.

[2]赵保中,高天.济源市女子排球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分析[J].青春岁月,2013(4):438.

[3]阳艺武,吕万刚,郑伟涛.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评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3):45-49.

[4]刘荣花.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3,35(4):1-3.

猜你喜欢

体教后备排球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小学排球教学策略刍议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